APP下载

发现与重塑更好的自己

2022-06-12彭信之

人力资源 2022年1期
关键词:艾森豪威尔阅读者

彭信之

决定我们如何做事的,是在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早已形成的东西,可以说是我们的“既定事实”,这跟性格有关。不论是先天造就,还是后天养成,性格远在一个人开始工作之前就已成型。适合一个人的行事方式或可以做出些微改进——这已殊非易事;要想彻底改变,基本毫无可能。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进行一场自我发现之旅。

问题的答案我们其实早已知晓,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把它们整合出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揭晓答案,并把它们用于重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你是阅读者还是倾听者

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色,对自己的优势进行探索,这些都是我们努力认识自己的重要特征。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事的——这是我们取得成果的方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自己适于如何做事。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不同的人适合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很多人在以不适合自己的方式工作,这必定导致低效能。

每個人在接收信息时都有自己的特色。举例来说,如果你是管理者,当下属向你汇报一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时,你是希望对方用文字稿件的形式,还是希望他能当面把情况讲清楚?对于阅读者来说,收获信息的方式就是阅读——他们喜欢看资料,并在头脑中快速建立逻辑。倾听者则不同,太多的文字资料会让他陷入大量的无效工作中,最好的方式是和项目负责人坐在一起,听他们用语言来说明项目的情况,对于不明白的地方,问几个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接收方式,但很多人对此都是非常模糊的,只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感觉,好像自己更加适合某一种方式。就好比我们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适合某一类型的功能和行为。当然,我们身边也不乏可以平衡使用左右脑的人——他们看上去既能阅读也能倾听,但当他们对自己了解得越深入,就越会清楚地知道,就像自主神经系统一样,每个人主要依赖左、右脑中的一个,右脑主导的人和左脑主导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天赋、行为模式和局限性。

我们是阅读者还是倾听者,与擅长使用哪一部分大脑有关——左脑负责语言和抽象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所以,一定有一种接收方式让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接收到信息。

很少有人阅读和倾听两种类型兼具,更鲜有人知道他们自身属于哪种类型。要了解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实践。以我自己为例,我发现自己是典型的阅读者。当同事向我介绍客户的情况时,我最害怕的就是他说一堆和客户相关的情况,因为我很有可能听了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如果是长篇对话,我必须录音之后反复收听并整理成文字稿,接下来才能判断出应该采用哪种培训和辅导方式。因此,在与客户开电话会议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打开备忘录做文字记录,如果不做记录,我很有可能在对话中顾此失彼。和直接对话不同,当我可以看到文字稿的时候,整个人就变得从容很多,而且总能快速抓住其中的重点。

我是阅读者的另一个证据,是在收听一些在线音频课程时的表现。这类课程的学习确实很便捷,我注意到,如果我用收听的方式去学习,虽然在听的过程中会感到很有收获,但是听完之后能在记忆里留下的部分很少,除非我把它们做成了笔记。因此,在很多听书类的节目中,我往往是听完之后再去看文字稿,才能真正强化我的那部分记忆。但这还不够,如果我发现某个部分很重要,一定会去把这本书买回来,当我进入阅读的情境中,整个事件就像一部电影一样在我的脑中闪过,每一个镜头都有了记忆,这时候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很多人对这一点是模糊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多数人都会自然地认为自己两者兼具,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你需要不断地探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么接收信息的方式就是随波逐流——别人怎么给,我们就怎么收,无形中就有大量时间和精力被消耗。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一个人是艾森豪威尔。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任盟军欧洲战区最高司令官,彼时的他是新闻界的宠儿。在记者招待会上,无论何等问题,他都能展示出运筹帷幄的风范;对某一时局、方针加以阐明、论述时,无不言简意赅、切中要务。然而十年以后,当他成为美国总统,面对同样的记者,昔日曾被赞赏有加的艾森豪威尔却风采尽失,记者们评论他的回答“漫无头绪、不知所云”,甚至“语无伦次、语病百出”。

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因为艾森豪威尔没有意识到他是阅读者。身居欧洲战区最高司令官之位时,每当记者招待会开始至少半小时前,副官总会保证记者的每个问题都以书面形式呈上,于是艾森豪威尔便可掌控全局。当他入主白宫之后,却习惯性地继承了罗斯福和杜鲁门的工作风格,而这两位前任都知道自己是倾听者,对于自由发挥式的记者招待会乐在其中。艾森豪威尔延续了两位前任的做法,表现自然糟糕。

所以,再次向大家强调:了解自己成功的方式,而不是复制他人成功的经验。了解自己成功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在工作和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多如牛毛,可如果要进行总结和思考,就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是属于哪种类型,所以问问自己:当别人向你汇报工作时,你希望对方最完美的汇报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形式?当你在收听一门课程的时候,你是希望看着视频学习还是只听音频就可以,或者希望看到课件或者文稿?曾经有一个学员把我的一门线上直播课程全部转成了文字稿来学习,因为他是典型的阅读者。

你是如何学习的

知道自己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之后,还需要知道自己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什么。许多一流的作家在学校读书时却表现差劲,原因是他们习惯于通过写作来学习,但学校不提供这样的学习途径,结果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佳。全世界的学校都是这样组织起来的: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并且这种方式适用于所有人。但是,对于适于以其他方式学习的学生,被学校强迫按照统一的方式来学习完全是一种痛苦。实际上,学习的方式至少有五六种。03EE675E-459B-4302-9598-1CD530C7FDF0

有作家天赋的人往往是通过写作来学习,这些人通常也是阅读者。我在公众号上写了六年的文章,每个工作日都会发布,很多人惊叹我的毅力,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是用这种方式来学习的。也有人通过做大量笔记来学习,比如贝多芬,他身后留下很多作曲笔记,然而他说作曲时他从未真正再去看它们。当被问及为何还要去保存这些笔记时,据说贝多芬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不把灵光乍现立刻记录下来,我会很快忘记它;如果我把它记入笔记,即便从不回顾,我也永不会忘记。”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是典型的通过阅读来学习的人,他的阅读速度惊人,每过三四年,他就会选择一个新的学科从头学习。他曾深入研究日本艺术,也曾选择16世纪的金融业作为研究题材;或是人類科技史、人类劳动史,或是美国政治人物史、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等等,六十多年来一直如此。在德鲁克去世的前几年,因为年事已高,他意识到为期三年的自学体系已经不切实际,于是便把项目周期缩短到三个月。2002年,在93岁生日的前几个月,他还在阅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阅读指南丛书)》,并重读了莎士比亚的所有剧本。

还有人通过讲述来学习,日本7-Eleven的创始人兼CEO铃木敏文就是通过演讲来学习的。他从来不在演讲之前让别人准备稿件,自己也只是大致准备一下演讲的方向,当他开始集中精力演讲的时候,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

很多人通过阅读书籍来学习,但同样是阅读,每个人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是抄读法,“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除此之外,还有朱熹的循序渐进法,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顾炎武的万里行路法,韩愈的提要钩玄法,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诸葛亮的观大略法,梁启超的注意法等等,都可以参考。当然,关键还是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后一路坚持下去。

在所有关于自我发现的知识中,领悟到自己适于如何学习是最容易的。每当我问学员们“你适于如何学习”,大部分人都知道答案。但当我问他们“那你平时是这样做的吗”,却鲜有人做出肯定回答。遵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卓有成效至关重要;背离之,则注定使人毫无绩效可言。

你是如何自我定位的

在经历了前面的探索之后,我们已经对自己有了更深入和直接的了解,此后就要在此基础上重新做好自己的定位。

接下来,我们还有一系列问题要面对和回答,解决这些问题是取得绩效成果的关键。

问题1:你是在与人共事还是独自工作时,效果更佳?

如果你适于与人共事,还要再多问一句:以何种方式与他人合作呢?

有些人作为团队成员时非常放松,表现甚佳;有些人作为指导者时表现卓越;还有些人无法胜任指导他人的岗位。在我刚到现在的单位时,有两个工作岗位可供我选择——教学部经理和讲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讲师的岗位,尽管当时教学部经理的工资更高一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在经历了数年的创业之后,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好的老板,却可能是一个好的老师,授业解惑才是我取得工作成果的方式。

另一个极好的例子是二战期间美国的巴顿将军。巴顿将军是顶级的美军指挥官之一,然而当他被提名去独立指挥时,马歇尔将军却直言:“作为部属,巴顿是美军曾经造就的最好的军官;但他会是最差劲儿的总指挥官。”从这个方面来看,巴顿很像是楚霸王项羽。从个人素质上来看,刘邦在战略上强于项羽,项羽在战术上强于刘邦,项羽经常在战略陷入困境时通过超强战术来扭转局面,刘邦也多次在战略稳操胜券时被项羽的超强战术打得狼狈不堪。但是从长期看,刘邦在战略上的优势因为韩信、张良等下属的帮助而越发强大,在战术上的劣势因为韩信的出现而得以弥补。

问题2:你是作为决策者还是顾问,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绩?

许多人作为顾问时表现极为优秀,然而却无法承担决策的重负和压力。你在压力下是表现良好,还是需要有一个结构完善、中规中矩的环境?你在大型组织还是小型组织里表现更突出?鲜有人在所有环境下都能顺利工作。我经常看到一些曾在大型组织里无比成功的人,在转至小型组织后却经历痛苦挣扎。而相反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切记于此得到的结论:自我发现与重塑,并不意味着改变自己,而是要去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往往不大可能成功,但我们要努力去改进适于自己的做事方法。一个人只有了解并接纳真实的自己,才不会随波逐流漫无目的,也才能找到重塑自我的途径,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资深讲师03EE675E-459B-4302-9598-1CD530C7FDF0

猜你喜欢

艾森豪威尔阅读者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艾森豪威尔下棋
从阅读者出发的英语阅读教学
艾森豪威尔为何不进军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