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研究

2022-06-10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5期
关键词:门静脉直径肝癌

闫 强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CT血管重建技术是临床常用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肝肿瘤的诊断中应用较多,同时可为术前评估提供具体信息,是肝癌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1-2]。为进一步探明肝静脉和肝门静脉CT血管重建的具体检测情况,并明确其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CT检查且经病理检查确诊的50例肝癌患者和同期行CT扫描的50例非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CT血管重建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并进一步探明了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CT检查且经病理检查确诊的50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或因腹部其他脏器病变行CT扫描的非肝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干预前完成CT扫描及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血管重建。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74岁,平均(54.46±19.16)岁,既往无肝脏病史,CT检查未提示肝脏病变,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基本正常。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6~74岁,平均(55.01±19.02)岁,病理确诊:肝细胞性肝癌21例,胆管细胞性肝癌18例,混合癌11例,其中18例无明显特异性症状,32例伴有肝区疼痛、乏力等症状。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无碘过敏;成年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过敏性体质者;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肾功能和心功能严重不全者;腹部外伤及手术史者;未成年人。

1.3 CT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均要求禁食8 h以上,术前行碘过敏试验确认无过敏者;检查前30 min饮水800 mL,扫描开始前,迅速饮水250 mL,两组患者均采用GE.Revolustion512层螺旋CT完成检查。先行平扫,范围为隔肌顶部至肝下缘平面,电压120 kV,电流250 mA;增强扫描采用碘对比剂(碘海醇,350 mg/mL),左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海醇溶液(2 mL/kg),速度为3 mL/s速度,启动智能同层触发技术,开始自动扫描,动脉期扫描时间为注入后20~25 s,门静脉期为40~55 s,肝静脉期为90~120 s。两组患者扫描获得的数据均传入GE.Revolustion自带的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使用多层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现技术,调整角度旋转,选取最佳层面,观察到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及各级分支。以二维的方式测量肝右、中、左静脉的直径,并测量肝门静脉主干及支干直径、脾静脉直径、肠系膜上静脉直径。血管重建后,横断位及多层面重建图像可做不同透明组合,观察肝门静脉、肝静脉、肝脏、肿块等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并检查是否存在变异分型。由本院2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共同完成CT扫描、血管重建及测量等工作,经讨论后出现诊断报告。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肝右、中、左静脉的直径,肝门静脉主干及支干直径,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直径。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及特征统计 两组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伪影较少或无伪影,图像诊断价值获得临床医师肯定。对照组患者肝门静脉、肝静脉血管重建后均未见异常病变。观察组患者均可见肝癌病灶,CT血管重建后,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系统及各分支、属支均可显示;平扫显示肿瘤形态不规则、低密度、边界不清晰,内部可见低密度坏死;动脉期实性部分高度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门静脉期肝组织强化,肿瘤低密度。

2.2 两组肝静脉直径比较 观察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直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肝静脉直径比较()

表1 两组肝静脉直径比较()

2.3 两组肝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比较 观察组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门静脉右支和肝门静脉左支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比较()

表2 两组肝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比较()

3 讨论

肝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我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均较高,肝癌是影响现代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肝癌的治疗方式与疾病分期密切相关,但早发现、早切除,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患者早期症状隐匿,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病变,制订手术方案的主要途径。

从肝门静脉以及肝静脉多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成像(MSCTA)后处理技术和解剖关系方面来看,MSCTA三维重建一般应用多层面重建技术、容积重建技术以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3]。以上技术各有优点和缺点。上述3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多层面重建技术可以任意生成新断层图像,不需要重复扫描。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有相对良好的对比度,能够体现出不同组织密度差异。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应用在血管显示方面。容积重现技术能够有效显示病灶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肝脏右静脉绝大多数为单独注入下腔静脉,用以收集肝右后叶、肝右前叶部分静脉血[4]。而肝中静脉能够单支汇入下腔静脉,其能够和肝左静脉共干之后汇入下腔静脉之中。肝中静脉主要负责收集人体左内叶与右小叶范围中的静脉血。肝左静脉一般收集肝左外叶静脉血[5]。在人体第二肝门位置还存在左右后缘支、肝副中静脉等直接汇入到下腔静脉之中。基于这种情况,第二肝门变异相对复杂。医师在对患者开展手术之前,应当结合其具体情况,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积极了解精准化影像技术,分析患者肝静脉起始、分布、走行情况管径以及和肿瘤空间关系等资料。MSCTA能够为医师提供精准性更强的解剖关系。有文献表明[6]应用该法对受试者开展检查肝右后叶后下静脉显示率高达60%,尾叶静脉显示率达到了22%。在正常情况下肝脏的门静脉变异率为15%。通过对受试者开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能够完整地展现出变异和正常直径,用以更为直观的评价其轮廓和位置。为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提供精准化血管解剖关系。有文献表明[7]通过对患者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门静脉变异25例,占总数的10%。在此其中Ⅳ型变异共计1例,占0.5%;Ⅲ型变异共计8例,占3%;Ⅱ型变异共计15例,占6%。该组针对肝癌组以及非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血管直径测定值实施卡方检验表明,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癌会对患者门静脉系统血管直径造成非常明显的改变。对患者开展MSCTA检查能够精准的体现出这一变化。

从多层螺旋CT(MSCT)肝静脉以及肝门静脉三维成像临床应用方面来看,主要为肝癌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现如今MSCT于鉴别以及诊断肝癌疾病中体现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肝癌患者需要接受CT检查,用于确诊自身疾病。当前有诸多文献指出[6-8]:肝癌疾病的CT检查影像包含下述内容,具体为通过对患者平扫很难发现直径在1 cm以下病灶,少部分患者为多病灶,绝大部分患者为单个病灶;尾叶最少、右叶多见、左叶次之。部分病灶带蒂,外突肝脏外部,定位比较困难。绝大部分表现为卵圆形或者圆形。患者发病位置病灶浸润性生长时,表现为非规则样。边界膨胀性生长肿瘤非常容易压迫四周组织,就此形成了假包膜,其表现为晕圆征[9]。浸润生长时边界不清晰,绝大部分病灶通过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密度改变与病灶分化情况具体规格、患者肝脏基础疾病存在极大关联性。分化良好的病患一般呈现为等密度;肿瘤规格较大者容易发生坏死,因而表现出低密度影。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脂肪肝情况,病变位置可能会表现出低密度影。有非常少的病灶由于出血或者钙化,表现为高密度影。通过实施增强扫描可以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肝脏血液供应的20%~30%源自于肝脏动脉,有75%~80%源自于肝门动脉[10]。绝大部分肝癌的血液供应源自于肝脏动脉。基于这种情况,在对受试者实施增强扫描过程之中,早期癌灶密度在短时间内上升且超出肝脏组织密度峰值,持续时间并不长,在此之后迅速降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肝脏癌变灶内对比剂“快进快出”的特点。肝门静脉系统侵犯与癌栓为肝内扩散的重要形式,如果患者肿瘤较大且表现出浸润情况时,其发生肝门静脉癌栓的概率比较高。

CT血管重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肝癌诊断提供的根据准确的依据,而CT扫描及血管重建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11]。较多临床研究开始了CT肝脏静脉血管重建的研究,肝脏静脉血管丰富且分布复杂,CT血管重建后可使肝脏静脉血管充盈并在对比剂下显影,进而观察到肝脏血供走行、细微肝癌病灶等情况,在肝癌诊断、手术方案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12]。此外,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血管重建后可更加直观的分析肝门静脉、肝静脉、肝脏、肿块等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同时也可观察肝门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三维空间结构,为医师制订根治性切除术前医学计划提供可靠资料,指导医师更加精确的完成肝癌手术[13]。肝癌患者CT血管重建相关研究发现,患者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存在一定的改变,CT血管重建下观测发现肝右静脉较非肝癌者减小了0.40~4.00 mm,肝中静脉则减小了0.50~3.00 mm,肝左静脉减小了0.50~2.80 mm,肝静脉直径存在缩小问题[12-15];但也有文献显示肝癌患者肝静脉直径与健康者无显著差异,或仅存在微小的缩小情况[16]。但是,本次研究后发现,观察组肝右静脉(7.08±1.69)mm、肝中静脉(6.18±1.02)mm和肝左静脉(6.24±1.58)mm直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7.85±1.67)mm、(6.57±1.12)mm、(6.99±1.34)mm,提示肝癌患者可能存在肝静脉直径缩小问题。分析肝静脉直径缩小的原因可能为,肝脏肿瘤组织压迫或癌栓形成导致肝静脉直径变小、变窄[7-8]。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脾静脉(9.54±2.68)mm、肠系膜上静脉(11.57±1.86)mm、肝门静脉(13.45±1.94)mm、肝门静脉右支(10.58±1.64)mm和肝门静脉左支(9.85±1.24)mm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肝癌患者存在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直径变化,且以肝门静脉系统血管直径增大为主。当前,肝脏的供血只要依靠肝门静脉,肿瘤快速增殖,供血要求加大,而肝静脉则存在变窄问题,因而极易出现肝门高压症状,导致肝门静脉扩张,现代解剖学研究也已经证实肝脏肿瘤侵犯加重后,可出现肝门静脉扩张问题[9-10]。但是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仍需进一步对肝癌患者CT血管重建图像进行大样本量监测,进而明确其具体变化规律。

综上所述,利用CT血管重建技术对肝静脉和肝门静脉进行三维重建,可直观立体的显示各级静脉空间结构,且测量观察血管改变,进而为肝癌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猜你喜欢

门静脉直径肝癌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张露作品
各显神通测直径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山水(直径40cm)
爱虚张声势的水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