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2022-06-10王月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意象建构支架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可见,支架式教学指向的是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助益性学习方式,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和积极实践[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的教学如何臻于高效,一直是公认的有难度的课题。将支架式教学引进古代诗歌教学当中,既符合课程改革新理念,又能为古代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笔者从“建模”“建台”“建构”三方面对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展开探究,以期为优化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一、范例的提供——建模

范例支架强调教师的指引作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的案例帮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生成对新问题的理解。使用范例的目的是借助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并发展其能力。对于诗歌而言,每一首诗歌都是独特的、感性的,需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但是不同诗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具有相似性,分析方法也具有可借鉴性,学生更容易在范例中抓住共性、展开联想、模仿迁移。要实施支架教学,教师首先要提供恰当的范例,作为支架搭建的思维模型。

以《声声慢》为例,以“酒”作为范例,梳理诗歌意象分析方法:一方面联系之前学习过的诗词,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借助此意象的固定意义;另一方面是根据全文或者上下文理解意象。教师按照这两个步骤给学生出示“酒”这一意象的范例分析——中国诗词歌赋中似乎总少不了这个意象,陶渊明“欢然酌春酒,摘我圆中蔬”。飘逸洒脱,篇篇有酒却从不醉人,而是因酒愈发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兴致高涨之时,不管狂饮几度仍能泼墨挥毫拂剑舞月;柳永伤心苦楚之时酒量敌不过柔弱女子。三杯两盏之后便“无语凝噎”宿醉难醒。《声声慢》中易安用“三杯两盏”“不敌晚风”的“淡酒”来形容酒的味道,她内心凄凉,这种凄凉连酒都无法排遣,酒的醇厚都被冲淡到索然无味,仿佛不经意间就展现了易安的愁思至深,令人叹息。学生根据老师的范例和方法,对《声声慢》中的其他意象进行分析。如词作中“大雁”这一意象:《诗经·小雅》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借“鸿雁”来表达役夫的辛苦悲惨;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而在易安这里,这只鸿雁并不是初见,而是“旧相识”,短短三个字,就指向过去——回忆起新婚时夫妻相思相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如今故雁再见,却已是物是人非,只剩自伤,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塑造浓浓的悲伤。“伤心”一词指代不明,可理解为是无形中赋雁共情,人与雁同悲,更增哀愁。经过“建模”这一过程,学生根据老师搭建的“范例支架”,可以对诗歌的意象做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详细准确地分析。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们在具体使用“例子”的时候一定要有典范意识,要考虑语文教学的价值,因为范例教学是建模,所构建的模型必须正确、规范、标准。模型的建构能有效帮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感知,建立初步的思维架构。而范例支架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举例的结果,更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学生需要模仿和借鉴的正是这种思维过程,即如何去思考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二、资料的补充——建台

补充资料其实是搭建平台,铺下基石。每部诗歌作品都会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蕴藏着不同的文化立场与内涵。由于时代的隔膜以及文化的差异,读者在深层理解诗歌思想内涵时感到吃力。在阅读诗歌时,都会有与之相关的阅读密码[2]。要解开这一密码,需要不断缩小学生与诗歌的时代背景、文化常识等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进而丰富个人的情感经验。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定的文化支架,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有所共鸣、有所思考,促进学生文化、精神的不断成长。笔者将从从背景支架、情感支架作教学分析。

(一)背景支架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背景支架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工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听讲或浏览教材、教辅中的相关资料,将创作背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返回到诗歌创作之初的生活情境和话语体系之中,助力學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背景支架只是诗歌学习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度占用课堂学习时间,有些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自主收集整理。

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教师首先介绍该诗篇的创作背景: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逸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是他的发愤之作。教师在授课之初就为学生搭设了背景支架,学生了解了创作背景后再进入诗歌学习,就能自主解决“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以及明白李白为什么会在诗歌末尾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天外飞来之笔的原因了。

(二)情感支架

孟子曾提出“以意逆志”的诗歌赏析方法,“以意逆志”就是读者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人生体会来揣摩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设置一定的情感支架,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成对诗歌的独特解读。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传统教学是从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角度理解诗歌,教师可以搭建情感支架,指导学生从分析诗歌中每个人物情感需求以及行为的合理性出发进行解读。焦母辛辛苦苦独自抚养儿子,对生活的所有美好期颐全部来自于儿子,现在给儿子娶妻后,小夫妻十分恩爱,儿子似乎是“娶了媳妇忘了娘”,不再以母亲为生活的中心,自己全身心爱着的儿子似乎被“毫不相干”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刘兰芝占去了,焦母心里肯定是愤愤不平且失落的。在这种心灵情感的碰撞驱使下,焦母所作所为的一切不合理似乎有了合理的解释,学生明白了——刘兰芝的疑惑:为什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仲卿的发问:“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刘母:“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是焦母对儿子的爱以及对儿子爱的需求发生了错位而导致的一系列不合理和最后的悲剧,而不是传统教学简简单单一句“封建家长制”解释。这也是这首诗歌所蕴藏的巨大情感价值,进而引领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高阶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补充哪种材料,首先要考虑材料有没有语文教学的价值,还要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精挑细选,合理裁剪。在材料呈现时,其时机也可以根据课堂情形随机安排,比如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在新课学习之前,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穿插。

三、问题的分解——建构

如果说前面的建模是告诉学生姿势和技巧,建台是让学生站到脚手架的台阶上,那么真正的攀爬开始还需要教师提供脚手架结构。建构阶段就是让学生实地操作阶段。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恰当的适于攀爬的脚手架。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下也就是搭建的脚手架的艺术的高下,一堂课的高效与低效关键就在于脚手架结构的精巧与拙劣。建构的主要方法就是分解问题,在起点与终点之间用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串联起来。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关键词 “艰难苦恨”,笔者设计了一个总问题:杜甫为何要登高?之后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作为脚手架:

(1)作者选取的意象“风”“天”“猿啸”“渚”“沙” “鸟飞”“落木”“长江”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学生分别明确这些意象的涵义:“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衬托出诗人心里的凄凉;“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渚清沙白”:颜色上給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落木”即落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长江”: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而这些意象的组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又高远、雄浑且壮阔的意境。

(2)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悲凉又高远、雄浑且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从而引发自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景。

(3)可是杜甫“悲”什么?

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中学生分析诗人寄居夔州,多年漂泊他乡,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且秋季更蒙上了悲凉的色彩;“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在外漂泊多年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登台”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尽显凄凉。

(4)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吗?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介绍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寄寓夔州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混乱,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但是不久去世,杜甫陷入了极端的困窘之中。学生需明确,“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诗人不仅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5)但是为何却“新停浊酒杯”?

如此愁苦,本想借酒消愁,无奈却因为年迈多病不得不戒酒,也可能因为穷困潦倒以致无从致酒喝,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只能独自登高望远。

通过设计分解问题,形成自下而上的合适梯度,疏密有致、难易适中,让学生顺利的攀爬到一定的高度,这就是建构。恰当的建构,能够让师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灵动起来,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重视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和层级性,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宏观视角与建构意识,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充分发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应用优势,有助于将学生塑造为“学习主体”[3],对于培养学生的高中古代诗歌文本分析能力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如何搭建这个支架,教师应树立支架意识,为学生搭建多维的教学支架,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卉.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支架式教学研究——以《斑纹》教学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9(11):33—35.

[2]魏宝芹.整本书阅读教学支架的搭建与运用[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11):49—51.

[3]卜春富.“少教多学”视域下高中语文“支架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1):43-46.

王月玲,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意象建构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玉人”意象蠡测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