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观下习作单元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2022-06-10崔玉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说明性事物要素

统编教材从三年开始,每一册都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原来“重读轻写”的现狀,加大学生语言表达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实现读写相融。对于这样特殊的单元,怎样施教才能落实语文要素,实现阅读与习作教学一体化呢?

一、前后观照,教学内容整体把握

习作单元有别于阅读单元,在编排上围绕语文要素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对于习作单元的教学,教师要整体观照单元内容,从整体上建构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前后观照,把握整体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这一要素的指引下,本单元选编了《太阳》和《松鼠》这两篇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类型多样,感受其语言风格的不同。《太阳》语言平实、通俗易懂。选编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从不同侧面介绍太阳的同时,扎实习得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松鼠》内容生动形象。选编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提取信息,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感受语言趣味性的特点。《太阳》的课后第二题紧扣语文要素,让学生在对话说明方法的同时,感受其使用的妙处。《松鼠》的课后题则让学生梳理课文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比较文本与摘录句子的异同,感受说明文不同的表达特点。

“交流平台”通过对《太阳》和《松鼠》这两篇课文的回顾和梳理,阐述了说明性文章的作用和特点。“初试身手”第一题用电视塔的介绍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第二题则让学生将课文《白鹭》的2~5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再与原文比照,从而体会两种文体表达上的不同。

“习作例文”选编了《鲸》和《风向袋的制作》这两篇文章,特别是《风向袋的制作》是一篇流程性说明文,其编排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一种事物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中是如何分条、有步骤地介绍的。

习作是“介绍一种事物”,在编排中要求学生充分地搜集资料,选择自己已经了解并且非常感兴趣的一种事物向他人进行介绍,其目的除了让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写清事物的主要特点,还能让学生感受说明性文章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本单元内容环环相扣,前后相承,教师必须紧扣语文要素,立足单元整体开展教学,一线贯之,才能实现读写相融、以写为主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能力,习得方法

习作单元目标与任务的独特性,决定了整个单元的教学应当以培训学生习作能力、引导学生习得习作方法、掌握习作技巧为主要任务。在《太阳》《松鼠》的学习及课后题训练中,引导学生初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回顾、梳理说明性文章的有关知识;在“初试身手”的训练中,引导学生明确如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初步的尝试;最后在“习作例文”的比照下,综合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来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

二、要素引领,教学过程精准施教

(一)对话语文要素,开展“精读课文”的教学

1.“精读课文”将指向表达确立为核心目标

毋庸置疑,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法、学会有效表达是习作单元的中心任务,所以本单元的目标应该围绕表达,从学段、单元、课文三个层面来考虑和把握。如《太阳》一课,教师应立足课标对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1]立足单元的重点目标——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基本的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2]立足课文的内容——能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基本的说明方法,并初步感受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样在语文要素的指引下,设计出的教学目标才有实效性。

2.抓实课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方法

不管是阅读单元还是习作单元,课后题永远都是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好助手。习作单元的课后练习题更是直接指向引导学生掌握习作表达的方法,因而教师要用好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方法。如《太阳》一课,课后第二题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等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在教学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知道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离我们很远的特点,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去寻找、发现各种方法恰当使用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所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描述了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为什么还要写步行大约需要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呢?

(教师总结)

3.巧用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感悟准确表达

学习支架在学习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合理的学习支架的建构,既突破了重点,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太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如下两个句子的异同。

句子一: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句子二: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让学生读后谈收获:这两句话不同之处是一个介绍太阳离地球远的特点,一个介绍太阳很大的特点。相同点是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都有“约”等表示概数的词,“约”虽然是比较模糊的词语,却是“模糊中精确”的表达,用在这里反而使文本更严谨、更科学。

(二)呼应语文要素,开展“交流平台”的教学

“交流平台”在回顾课文的基础上,梳理了精读课文要教什么的问题。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主要概括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写说明文;在写说明文时经常会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说明文写作时一定要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述;说明文的语言多样,风格各异。

因为习作单元“交流平台”的独特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其与精读课文交融使用。在学完两课之后再次链接“交流平台”,让学生明白,虽然两篇文章的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也各有特色,如《太阳》平实、《松鼠》活泼,但都能够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达到科学、严谨表达的目的,既呼应了语文要素,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范例。

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学生既将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明确了说明性文章就是要用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将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明白,又为后续的“初试身手”及习作做好了铺垫。

(三)践行语文要素,开展“初试身手”的教学

1.承接“交流平台”,做到迁移运用

“初试身手”承接着“交流平台”,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本单元的“初试身手”一共有两个训练题,第一个是“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学生通过例句“这座电视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它的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4]发现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介绍电视塔的外形特点,随后进行迁移训练。第二个训练题是将课文《白鹭》的2~5自然段改写成一篇说明性文章,体会它们的不同。[5]此处的训练已经由句子转向段落,体现了学习的层阶性,在此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白鹭的相关资料。进而让学生对照原文进行逐句改写,形成通顺的文稿。最后让学生交流《白鹭》改写前后的不同:原文是诗情画意的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赞美事物,抒发情感,多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语言清新淡雅,抒情色彩浓郁。改写后的内容是以介绍事物、说明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性文章,多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洁、有条理。“初试身手”着眼低、步子小,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习作尝试中暴露问题,从而明确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2.关联“单元习作”,做到难点突破

“初试身手”让学生大展身手的同时,也敲开了习作单元的大门,尝试运用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因而教师要关联“单元习作”,让学生通过“单元习作”中的内容,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想介绍什么事物,通过哪些方面来展开描述,可以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内容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从而做好细致的观察和资料搜集工作。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选题多是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菊花、猫、手机等常见的事物。在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怎样泡酸菜、火星的秘密”等题目,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如果选择一些新奇的事物介绍,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落实读者意识;同时又能拓展知识面,给自己一次学习新知、整合资料、读写共长的机会。

(四)回扣语文要素,开展“习作例文”的教学

“习作例文”编排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习作。本单元编排了《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鲸》是一篇一般性说明文,通过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生活习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格填写,参考批注,即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技巧。而《风向袋的制作》一课是一篇流程性说明文,它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作者如何一步步制作风向袋,是一篇写法比较陌生的文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初读例文,发现方法——借助批注,领悟方法——迁移训练,掌握方法”的流程推进教学。特别是“迁移训练,掌握方法”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出示“西红柿炒鸡蛋”等微视频,引发学生的共鸣,再让学生参考例文进行仿说训练,从而回扣了语文要素,明确了说明文就是要把事物特点说明白的真谛。

“习作例文”的编排有利也有弊,虽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样稿,但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机械地使用,甚至让学生逐句、逐段地参考借鉴,就误解了编者的意图,极易造成千人一面的结局。

(五)落实语文要素,开展“单元习作”的教学

1.关联前后,明确要素

习作单元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写出符合单元主题、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授课伊始可以关联前后,明确要素。授课时以单元导语作为切入点,点明说明性文章的特点;再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回顾《太阳》《松鼠》《鲸》《风向袋的制作》的课文内容,明确作者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以上事物,同时运用合理的说明方法讲清楚事物的特点。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单元语文要素,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2.自主选题,编列提纲

在回顾单元内容,明确习作要点的基础上,学生参照表格提示,根据前期自己的细致观察和资料搜集,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印象深刻的一种事物来编写提纲。交流提纲时,提醒学生注意选择介绍的这些方面要能表现事物的特点,而且这些方面一定不要有交叉重复,要有顺序、有条理。

3.用心创作,学以致用

在学生明确习作主题并编撰好提纲后,即可让学生进入创作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尽量不干涉学生,甚至可以提醒学生不會写的字暂时用拼音代替,保证思绪的连贯性。

4.对照例文,明确方向

在前期扎实铺垫的基础上,学生的习作基本上能分侧面,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描述事物的特点,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方法使用不当,用词欠妥的现象。如有同学介绍手机:“手机长15厘米,宽7厘米,厚1厘米。”即可对照《鲸》中的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最小的也有两吨重。”[6]明确“约”虽然表示估计、大概的意思,但是用上之后使文本内容更加严谨。因而可以将句子更改为“通常手机长约15厘米,宽约7厘米,厚约1厘米。”

同样,在流程性说明文的创作中,学生虽然能够分步描述制作流程,但是具体制作细节的描述却不清楚,在此可以让学生参考《松鼠》中的句子“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7]发现作者运用了“先……再……然后……”将松鼠搭窝过程描述得清清楚楚,再参照《风向袋的制作》中的句子“第三,剪下4根长约10厘米的塑料绳,在袋口边缘分别扎4个小洞。将4根塑料绳的一头分别穿过4个小洞,绑在铁丝圈上,另一头绑在一起,打一个结实的绳结。”[8]感受到作者将风向袋制作的细节描述得明明白白。

5.二次创作,以展促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下,学生再次进行创作。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佳作展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及时张榜公示,并且通过班级微信群广而告之,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或平台予以展示,从而引发学生的读者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以后的习作铺就平坦的道路。

在习作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立足单元整体,关注语文要素,循序而进、有的放矢,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

[2]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五·四学制)·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2.

[3][4][5][6][7][8]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9-73.

崔玉涛,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新城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说明性事物要素
提升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奇妙事物用心看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