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中考语文命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2022-06-10潘丹婧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南京命题考查

近年来,南京中考语文质量检测单位在指向综合的试题命制上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在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背景下,分析其中的营养成分,有利于改进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语文教学生态更健康地成长。

一、设置主题情境:指向综合性学习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命题人为了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会在测试中设置情境,命制系列问题或任务。近年来,情境设置一般有三种:基于单个试题,基于内容板块,基于整份试卷,三种情况或有交叉,前两者出现得相对普遍。

基于单个试题设置情境。以对书写、音、形、义的命题考查为例,2019-2021的南京卷都将之纳入“语境”之中,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完成题目”,在“语境”中考查临写、多音词的音、同音词的形、多义词的义,2019年还涉及对联的文化常识,2020年还涉及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再如古诗文默写的命题,2019-2021的南京卷有2-3分基于情境的应用性默写,或分门别类辑古诗,或从限定范围内选择诗句配成新意境。

基于内容板块设置情境。2021年南京卷的第一部分中的“运用”,设置了为太爷爷举办百岁寿宴的生活情境,出示了太爷爷的小档案、主席台示意图、生物书插图等材料,要求学生推敲邀请函用词、对寿联、说明布置主席台的设计、撰写主持词、分析归纳长寿秘诀。其来源便是七下“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综合实践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考查内容紧密贴合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

基于整份试卷设置情境。以某个主题的大情境作为整卷线索,其设计意图是“将语文知识积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考查,整体纳入语文系列活动中,检测学生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自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9南京卷以“游”为线索、2020南京卷以“味”为线索,用相关活动导语连接整卷各个板块中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可以视作对主题式大情境的初步探索。2021南京卷没有设计属于整份试卷的主题式大情境,而是以板块为单位设置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情境,再用第1题的语境统领了各个板块的不同主题。

一般来说,这些题目情境设置整体性强,语文味儿浓,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符合经济发达地区的初中生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此特点与趋势下,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传授和单纯的知识点学习、復习向学生自主实践、情境任务驱动的主题学习、复习转型,比如可利用综合性学习串联各单元学习要点,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运用中真正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评一致:指向知识的综合迁移

对教学评一致的理解主要有二。一是对教师而言,教学评一致指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对教师和命题专家而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其目标都是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往往需要经历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活动、内化理解知识后才能得以实现。

2021南京卷小说阅读在把小说改编成短剧的语境下,请学生给主人公配内心独白,并说明配乐理由。该题不仅考查小说阅读,还与统编教材九下“戏剧”单元的学习勾连。统编教材将“戏剧”单元定位为“活动·探究”,通过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系列活动,完整地引导学生了解剧本基本特点,对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剧本主旨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新的心得,并能发表议论。学生当然需要一些基本知识和做题技巧,如了解“内心独白”“配乐”,知道结合语境分点作答、表述具体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语境,想象呈现出戏剧演出的画面,代入人物身份,描写出合理准确的内心独白;学生能进入戏剧改编的真实情境,思考歌词内容与文章语境、文章主旨的契合点;学生能联系观众观感,考虑其反应作答。如果从未经历过戏剧的实践活动探究,学到的戏剧知识没有经过真实情境的过程洗礼,戏剧知识就缺乏与其他知识融合运用的土壤,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内化。与戏剧类似的,新闻、演讲、诗歌作为“活动·探究”单元,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指归,需要较长周期的“沉浸式体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保证学习效果。

布鲁纳说:“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统编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在设计和编写中搭建了整体的知识框架,南京语文中考命题也日益走向整体的综合性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和建构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以小说的中考复习为例,师生可以整理出教材小说单元的重要题目,将之放入环境、人物、情节、艺术手法、语言、主题、写作等类别中,梳理出若干能力考查点,使得师生对小说的文体知识体系了然于胸。还可以把小说进一步细分为科幻、童话等,进一步细化知识与能力网络。教师还可以根据生情制定相应的复习策略,如请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专题开设微讲座等。需要强调的是,写作是知识综合迁移运用的最高阶,师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需要格外注重落实整体的书面表达。

三、注重整合建构:指向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选拔性考试需要鉴别学生的思维水平。中考命题中,命题人努力体现“评价即学习”的理念,综合化试题不断增多。试题综合化,就要求学生思维综合化。学生可能需要从繁杂的文本中,分析拣取能彼此相连的知识或信息,将之重组在一起,整合成一个新的“意义整体”。

2021南京卷古诗文阅读选用两文一诗的综合文本,要求学生分别找出证明地势险要的原句,要求学生解说三段诗文不同的语言特色。这是基于不同文本的综合分析。前一题考查联系,学生在明确“证明地势险要”的整体性目标后,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即可。后一题考查区别,学生则需抓住“比较语言特色不同”的整体性目标,将课内学习所得的文体语言特色的知识结构迁移至此,即分析语言特色受“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影响,比较阐释诗文、文文的不同语言特点。

2020年南京卷将现代散文阅读和古诗阅读组合。学生在审题明确探究诗人、画家是怎么做到让笔下的“芋”很有“活力”的这一整体性目标后,在文中定位找到描写芋的语句,在诗中定位“田角绿擎芋头叶”这一句,找到“绿”“擎”两字,分别分析其技法、效果、内容即可。

整合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建构式的学习是学生将学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关联和结构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个人化的联系与建构,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的特点与“评价即学习”的理念在2019-2021南京卷名著阅读分别考查读书报告提纲、读后感提纲和质疑探究有连续性体现。

区别于传统的考查单篇短文或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解题,这三年的试题都体现了整本书阅读的特点,是综合性的名著阅读题。要求学生在特定语境下,根据示例探寻规律,激活思维,在题目设置的学习情境中,建立新的认知支架,以此确定和表达属于自己的专题化的质疑、提纲、报告等。

这样的命题能保证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把低阶的识记能力(读过)和相对高阶的理解能力(读懂)、最高阶的批判与建构能力(读出)结合起来考查,指向了多种能力的整合融通。同时,将共性的常规阅读能力与个性的阅读喜好、阅读兴趣相结合,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内化和表达,能比较科学合理地发挥名著阅读考查的价值。

这样的命题特点也提醒我们,学生的名著阅读学习方式也应尽可能指向整合建构的综合化思维过程。教师在组织引导时,需要关注名著阅读整本书的“整”,通过创设真实开放的任务情境,打通名著阅读和写作的通道,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灵活和独创,使课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和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探索跨学科:指向语文课程本位的综合融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天然带有跨学科特征,正视并接纳这一特点,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与适应未来复杂社会的综合素养。近年来,南京中考语文设置了一些跨学科的试题,力图通过考试命题和評价来引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比如2021年非连阅读以杂志阅读的形式出现,是一个有关暗物质的天文科技类的组合文本。要求学生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名字,并说明取名的巧思。解答此题时,学生须根据示例中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为“悟空”的理由思路,从对文本科学知识的理解发散开来,搜索日常的古典文学人物积累,并将两者的特点进行关联,对关联点的说明就是“命名的巧思”。这道题的科学因素来自试题阅读文本,文学因素来自语文积累。

在2021年南京卷中,体现跨学科命题特点的还有说明对主席台的设计、说明选歌理由两题。这两道题目都融合了艺术因素。这类题目尽管是跨学科的,但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仍居本位。

五、可选式任务驱动:指向课本的生活化写作

梳理南京卷近三年中考写作题目的命制(表1)可以发现:内容方面,命题贴近生活,源自课本,不仅考查写作结果,还涉及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形式方面,题型不断变化,任务驱动、二选一、体裁要求鲜明的特点显著。

任务驱动型写作揉合了材料、情境等其他写作类型的要素,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应用型写作。以2021年南京卷的写作为例,剖析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系统(表2),有特定体裁、特定读者(观众/对方辩友)、特定作者、特定任务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体裁和读者的特定性尤其鲜明。

特定体裁。2021年南京卷写作要求在指定的文体类型中选做。文体类型以“故事讲稿”“一辩辩词”这样运用场合明确的实用文体形式出现,文体要求及其区别更加鲜明。此外,“二选一”体现了课标“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的要求,区别鲜明的体裁要求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相对擅长的文体。

特定读者。2021年南京卷写作要求有明确的对象意识。作品的倾诉对象是准备听故事的三年级小学生或者一起筹备送礼物的同班同学,而不是阅卷教师。虽然纸面上还是阅卷教师评判,但教师依据的是评判标准,评判标准要求有对象意识。以题A的英雄故事讲稿为例,应该以叙事、描写为主,故事能体现英雄特质,如果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现场感更好,议论一番大道理反而不是加分项。

这些写作命题给教师的启示是,不能反复训练一种考试文体,学生应该有丰富的写作体验,能写教材中规定的各种写作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出现在写作板块,还在综合性学习、阅读课的课后习题、口语交际、“活动·探究”单元、名著导读……它们涉及文学类、实用类等各类文体,以适应学生现在与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

[3][4]章新其.指向综合学习的浙江中考语文命题[J].语文建设,2020.11.

[5]郭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6]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8.

潘丹婧,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

猜你喜欢

南京命题考查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南京·九间堂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