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文复习应回归课本

2022-06-10张亚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文言

高考语文的备考中,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花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可每次的考试下来,得分情况非常不乐观,尤其是两道翻译,有时“惨不忍睹”。表面上看是因为文言文文本材料离我们的学生久远,不容易理解读懂,实际上是学生不够重视,甚至可以说不重视我们的课本学习。多年的备考经验让我们意识到,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文本来自课外,但涉及的文言知识点绝对来自课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那就说明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都与此相仿、相似,并因此拓展、生发。何更况,学习语言,需要一定的语感和积累,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王力先生说过:“学习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所以学生在备考中将课文中篇目熟讀,背诵,理解透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等知识点,把高考文言复习回归到课本自身,在课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语感,就一定会走过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沼泽地。

一、从实词词例看考试与课本的关系

【属文】:文言文中的解释是“写文章”。我们在备考中人物传记的阅读练习中经常见到。

“浔阳王(萧大心),字仁恕,幼而聪朗,善属文”。(《梁书萧大心传》)

2019年高考全国I卷《史记·贾生列传》中“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闻于郡中”。

而“属文”的这种解释在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张衡传》中原文是“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如果学生在高二的学习中掌握了“属文”的翻译,在后来的阅读中怎么能不知?

【见】:“见”在文言文中有十种含义,常见的作动词讲,学生很容易辨别。但“见”有种用法是:放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翻译为“我”。这种用法出现在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本句翻译是:你既然这样记着我,希望你能不久来接我回家。《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中“见”放在“背”前,翻译为“我”。

复习中有篇《南齐书·张续传》中有个5分的翻译:续正色谓晃信曰:“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

善于积累的学生肯定能通过教材中的“见”迁移过来,翻译出这个句子:殿下怎么能够逼迫我呢。

【当】和【易】:本次三省(甘肃,青海,宁夏)联考中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翻译:当以贞阳候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这句子的踩分点就是第一分句的“当”和“易”。“易”比较简单,是“交换”的意思,而“当”则成了大部分学生的拦路虎,可实际上难也罢简单也好,这两个字在教材中都出现过。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个“易”就是“交换”之意。

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的《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句中的“当”通“倘”,如果之意。学生如果掌握这个,怎会不迁移过来,考卷中翻译句子怎么能抓耳挠腮,不知所以。

目前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一直都是人物传记,所以我们在文言文备考阅读中会遇到很多表官职升迁的词:拜、除、转、擢、征、出、兼、辟以及一些表官职的专有名词,而这些几乎在每篇人物传记中都会见到,学生只要用心积累,根本不存在问题。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②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③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

汉语语法里形容词是无法带宾语的。可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就可以。

《张衡传》中: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奇”后面跟了宾语,所以翻译为“认为…奇特”。

《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壮”翻译为“认为…壮”。

学生如果善于积累,就会掌握这种用法。那么在复习阅读中见到这个句子:太祖深奇之,赐金银百两。(《隋书·列传第四·贺若谊》)就会轻而易举地翻译出来了。又如“多”,文言文中有时当“称赞”翻译。2019年全国I卷《史记·商君列传》中:反古者不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反对古法而求变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变通的人,不值得称道)。“多”当“称赞”翻译,这和司马迁的《管晏列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中的“多”是一样的含义。

二、从虚词词例看考试与课本的关系

需要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分别是:而、乎、乃、何、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常用的也就“之,其,以,而”这几个。这几个的所有用法在必修课本文言文中都涉及到了。掌握了课本上的用法,就会轻松应对高考人物传记。

如虚词“因”。2019年全国二卷《史记·商君列传》中:商鞅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因”是“通过”的意思。

这种解释我们在必修四文言文单元中学习过。原句是: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通过宾客,来到蔺相如门前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从文言句式看考试与课本的关系

学生接触到的常见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每种句式都有规律,掌握了课本中的这些句式规律,那么在高考备考阅读中遇到此句式就会一路绿灯,甚至有些翻译题中采分点就是考察句式,那么由课本迁移过来,翻译也是水到聚成。

1.宾语前置。

二轮复习中有一道这样的翻译句子:

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

这句翻译中除了“克,济”这两个实词,再一个难点就是“未之闻也”。而这个句子是典型的一个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居前置句,翻译出来就是: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总句子翻译出来是:

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的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

(《晋书·周浚传》)必修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闻也”和“未之有也”是同种句式。翻译是完全可以迁移过来。

2.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例如:

①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对于高考备考,应对的不是数量庞多的名卷,题海,而是我们的课本,尤其文言文备考这块。只要我们带领学生明确考纲,带领学生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的抓教材,抓背诵,注重积累和梳理,精准训练,掌握規律,抓住技巧,灵活变通,定会跨过文言文阅读这个鸿沟,让学生轻松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李朗平.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课外语文,2013,14:134.

[2]陈佳.试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设计[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2;168—170.

[3]陈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02.

张亚翠,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文言
将相和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