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散文教学审美体验的美学向度探微

2022-06-10金再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性体验移情散文

语文课好像若有若无,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体现在散文教学中,为什么呢?为了强调答题规范,如从七上《春》开始几乎每一课都在讲有关修辞手法的套语,讲着讲着感觉乏味无趣。充满审美趣味的美文变成枯燥的技法之学、答案之学,导致七年级原本对学习语文充满激情的学生提前出现课堂失语现象。那么,怎样让学生真正爱上散文?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从审美体验的美学向度具体实施散文教学,师生共品散文、共探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知网检索有关初中语文散文审美体验文章共有1,298篇,其中有代表性的黄厚江老师《以美启美:追求语文教学审美诸元的共生——谈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一文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为起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能力;以情感的打通交会和形式特征的认识为基本方式,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贺义廉《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缺失与实现策略》一文提出了必须实现中学语文体验教学即实现语文教学的亲历性,创造性,过程性,审美性和差异性等策略。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向度建构起了散文教学研究的规模。若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好审美中介角色,从审美体验的美学向度设计教学,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散文也许会因美而不惑。

一、具身性体验,以美启美

陈平原先生说“中学语文老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发现什么?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1]而统编本教科书中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应以审美向度探尋散文“应发而未发之美”。其中具身性体验,对启美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一种需要身体、动作参与的活动,强调主体的亲历性,没有身体的参与则很难产生体验。

(一)巧变文为诗,课前美读

执教《土地的誓言》一课,在和学生找出东北美丽富饶的土地后,播放一段“九·一八事变”视频,接着让学生读出作者发出的誓言。学生非常踊跃,情感真挚地诵读,发出牢记国耻,发奋图强心声。最后(播放《黄河大合唱》,配以黄河怒吼的画面和人民军队痛击敌人,把课推向了高潮。老师在赶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学生的能动性是被动而有限的。所以获得的情感美具有虚假性,行为具有被动性或强制性,即缺乏自己的具身性体验。

在平时或一篇散文组织教学前,可以采用课前三分钟美读的方式拉开序幕。内容可以是讲述一则故事、一篇美文、一则短评,甚至一句名言。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准备认真,气氛活跃。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2]所以坚持变着花样提高学生课前美读兴趣,也就提高了散文阅读兴趣。学生不由得期盼着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

(二)巧设主问题,课前美说

日复一日美读体验随着时间沉淀,积累成美读经验,不断优化着美读实践。心灵相感通了,以美启美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这个过程是在老师不加任何分析、不给学生任何结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品味,你说说,我说说,他说说。在轻松自由情况下,不知不觉走进美文,这样的过程就是具身性审美体验积累的过程。如黄厚江老师的《背影》一课,在第一个环节中,向学生提问,说说哪些句子让自己感动,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先从感性的角度去认知课文,并以此切入到教学中,并引导学生思考感动的原因。

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

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

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

生:第六段,蹒跚,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

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王一川认为:“审美体验是人在亲自活动中对人类活动的理想意象的瞬间把握,这一过程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活跃的兴象,热烈欢快的情感。[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黄厚江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审美体验,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父亲对儿子的至美感情点。

二、想象性体验,以美启真

李泽厚所说的“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而可以“以美启真”。深刻地把握了“真”,也就自然领悟了其中的“美”,寻找到恰当的“美”的路径,也就容易逼近事物的“真”。[4]想象性体验,以情感之。它必须是一种情感上的激荡,要引发主体内心情感的变化。执教《昆明的雨》《散步》,课前笔者对所教两个班做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读散文《昆明的雨》,想到《春望》等诗的占68.31%,想到《雨的四季》占50.02%。想到作者“想了一些时候”的痕迹只占11.02%。阅读散文《散步》,会想到生活中的那些幸福场景的占63.78%。对散文语言的“空白”,经常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以合理的填补、创造的只占22.13%,有时会的占34.18%。多数学生阅读散文时不能多角度、多方向的进行联想想象思维。借助表象、意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的能力不强甚至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渗透如下审美策略,卓有成效。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领下对文本所呈现的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类美好形象的感受、品味、领会,体悟。这种体验可以面对整体和全部,也可以针对部分和片段”[5]需要我们从审美体验美学向度来审视这一过程,唤醒审美主体对各类美好形象的感受、品味、领会,体悟。

(一)咬文嚼字,驱遣想象

首要是唤醒审美想象。如读七上第一篇散文《春》,“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美读此句时,可以让学生咽一下口水,酸酸甜甜的感觉。以情感之,驱遣想象力来体验美。《昆明的雨》让我们从平淡之中咀嚼出味道来。

生:我觉得第七段写牛肝菌特别有意思“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我都看得流口水了。

师:“滑,嫩,鲜,香”调动了你哪些感官?

生:触觉、味觉、嗅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牛肝菌的美味。

学生借助对文字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创造性地描绘自己心中的美,并且读出自己感受到的美。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紫藤萝瀑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住“行”“步”两个字的甲骨文。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两个字的不同写法,丰富了审美想象力。在对生命感悟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1:我找到了这个句子“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垂”这个动词体现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

师:你找的动词很精准,这一段话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从“辉煌”“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迸溅的水花”看出紫藤萝动态感,生机旺盛。

生3: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句话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紫藤萝竞相开放场面。

师:活泼热闹形容谁?像一群小朋友努力绽放。

师: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读出花儿的美丽、繁密、活泼热闹。

生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师:花儿不会笑啊、嚷嚷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我认为可以把花儿的美丽写得更生动形象。

生:这个“笑”还可以看出作者对花的喜爱,内心的喜悦。

师:说得真好,作者心情愉悦,舒畅,被紫藤萝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染。……

教师相机引出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添一点抉择的力量。仅减少些抉择时的痛苦,我便心安。王荣生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提出散文阅读教学需要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功力。

(二)利用资源,填补空白

《紫藤萝瀑布》预习提示1,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景物?先不妨读课文,尽量去想象,试着把自己脑子里行成的画面,用三五句话“定格”下来。有一位学生写道:

迈入故乡的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紫色的藤萝,千万朵紫色小花互相拥挤,紧密排列成一串串花束,又相连形成布状,覆盖在树上,由树冠倾泻下来,形如瀑布,微风拂过,花朵微微颤动。细细密密地开满了四周。好似在梦幻中,仙境中一般。让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黄厚江老师讲《背影》一课从教材上插图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与插图相对应的文字,然后教师深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文中最能表达父爱的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朱自清想在文中表达的那种感情。充分利用好教材里审美资源,插图是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郑振铎《猫》插图利用,设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一只猫?大家回答顺势解决了思考探究1。李森祥《台阶》设问,同学们猜猜父亲坐在哪一个台阶上?诸如此类,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散文特有的美。

三、移情性体验,以美启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标有十七处提到体验,新标强调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体验,并且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移情性体验,以心验之。它强调主体的内心感受与体会。

审美体验即是主体在欣赏客体时的心理体验,移情是审美体验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审美活动中正是运用了移情才使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使审美对象成为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意象。[7]

“移情”是人在观察外界时,设身处地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得有生命,仿佛它也有各种情感和活动,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就会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8]移情以人为中心,主体通过移情而使审美客体人格化,最终实现的是一种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肯定。将这样的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落于纸上,作品便充满了美感。《一滴水经过丽江》,从文体上看是一篇散文游记。作者化身一滴水,将自己想象成流经丽江的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以水的方式走过丽江。没有水,丽江的秀丽会黯然失色,喧哗的灵魂不会变得晶莹。仿照这一方法,有位学生写了一篇《诗意家乡》: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我看到了春秋时期商朝丞相伊尹隐居于此,听到了孔子和学生讲学的声音,望见了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在此抗击清兵而修筑石块垒砌的石长城。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老龙涧山冰川的一部分……

在审美性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散文的自我阅读过程中挖掘强大的“审美体验”心理动力,善读散文,满腔生意。通过坚持尝试一些好的做法,能让学生对下一堂语文课,散文课有所期盼。经由审美体验的阶梯,不仅可以改善课堂的恶劣生态,而且为提高语言能力助威添力,从而提高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本质上达到美美与共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平原.成绩要关注,但不是目标[N].新京报,2015:07,13,60-65.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

[3]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25.101-105.

[4]李泽厚.学家不能去做“哲学王”和“帝王师”[N].中华读书报,2012.02.13版.

[5]严华银.论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N].中学语文教学.2020,10.

[6]国贝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36-39.

[7]利普斯著,朱光潜译.论移情作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47-50.

[8]李文晴.《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审美解读[N].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08.03.

金再梅,江苏省灌云县伊西九年制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性体验移情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孤独感、睡眠质量和大学生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论意拳“美在瞬间”的时间性体验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从卡夫卡的童年经历和性体验看《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