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宋词英译研究(1982-2021)知识图谱分析

2022-06-08康雪娥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许渊冲宋词英译

康雪娥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600)

词开始于隋唐,盛兴于南北宋,延续于元明,尤其繁盛于清朝而发展于近现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宋词是必不可少的一大珍宝,在辉煌的古代文学史上发挥着首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词才是最美的一种诗歌形式。宋词不仅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及无法比拟的研究价值,其英译作品同样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意义。

涂慧认为唐诗英译的传播持续处于繁荣状态,相比较而言,宋词英译开始的比较晚,翻译者比较少,译文集不多而且英译成果也不理想[1]。龚晓斌和吴昊也认为宋词英译的历史没有唐诗的悠久,也没有唐诗英译的兴盛,起步比较晚而且规模也小得多,宋词英译是中国古诗词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江岚的《唐诗西传史论》(2009)一书中指出,英国学者马礼逊最早于1815年开始翻译唐诗,相比之下,宋词英译比唐诗英译迟了一百年左右。

国内外一些翻译家已把宋词翻译成英文,而国外最早的宋词英译从英国开始,可追溯到1930年。英文世界首部词英译本《风信集:宋代诗词歌赋选译》由英国Clara M.Ganlin(克拉拉·M·甘淋)翻译,于1933年由伦敦莫约翰(John Murray)出版社出版[1]。此外,国内第一部词集译作是《中华隽词》(Chinese Lyrics,1937),由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初大告翻译,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这本译作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标志着词的译本独立于英语世界。

随着跨文化时代的发展,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宋词的英译。这不仅有利于学者提升翻译能力以及总结文学翻译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2]。

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借助CiteSpace来分析国内宋词英译的研究状况,本文希望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收集了国内1982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的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5.7.R5(64-bit)W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文的目的是厘清国内近四十年的研究现状、研究焦点及探索该领域的发展趋向;同时希望能为今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是本文所用数据的来源,最终检索时间截止2021年5月。在中国知网页面上点击高级检索,接着在主题处输入“宋词英译”进行检索,查到相关文献共139篇;然后输入“宋词翻译”,查到相关文献共104篇。对检索结果进行手动筛选和剔除篇名重复的论文,笔者最终得到有效文献共219篇。其中期刊论文共173篇,占78.9%;硕士论文共46篇,占21.1%。把文献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分别命名为download_01、download_02保存到input文档下面,以便于利用CiteSpace5.7.R5(64-bit)W软件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软件和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由美籍华人博士陈超美研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这款软件主要功能是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后绘制成科学知识图谱[5],并能可视化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笔者把上述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5.7.R5(64-bit)W软件,研究的文献时间是1982年到2021年,时间分段设置为“1982-2021”;一年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时间切段设置为“1”;节点类型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绘制生成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知识图谱。本研究首先计量分析历年论文发文量并绘制成折线图,接着从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合作以及关键词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国内宋词英译的研究情况分析

(一)历年发文量分析

笔者把文献按发表的年份整理统计到Excel表格,转化并绘制成历年发文量折线图如图1。

图1宋词英译研究历年发文量

检索结果显示:有关宋词翻译的论文最早发表于1982年8月,是许渊冲先生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如何翻译诗词——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代序》[3]。

综观文献整体发展趋势,国内宋词英译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2010年的艰难探索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论文数量较少。1982年至1999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只有4篇,数量很少。2000年至2010年期间有所增加,总共发文43篇,平均每年发表4篇。这说明了这时期部分研究者为宋词英译研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关注度仍然不高。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开始的迅速发展期。该阶段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其中2014年呈现出一个小高峰,共发文25篇,比2013年增幅达19.04%,可以看出学界对宋词英译研究的持续关注。

2005年出现了第一篇有关宋词英译的硕士论文:河北师范大学段彩乔的《许渊冲英译宋词对情感传递的追求》[4]。在统计的近四十年间有关宋词英译研究的硕士论文共46篇,没有博士论文。

(二)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笔者在CiteSpace5.7.R5(64-bit)W软件系统页面上,Node Types选择Author、Institution,最后点击Go开始分析数据,生成宋词英译的研究者和研究单位的知识图谱。

1.主要研究者

根据图谱得知,周方衡(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发表了5篇论文,篇数最多;李天贤(第二作者)和其他四位合作发表了4篇;而发表2篇的研究者达到13位。宋词英译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依次是周方衡、李天贤、杨瑾、杨贵章、吴昊、朱纯深、张小凯、黄立、韦名忠和林杰。周方衡发表的论文大多是围绕着许渊冲的宋词英译展开研究[5]。杨瑾、王正仁(2015)通过对李清照《醉花阴》四个英译本的比较和赏析探讨了宋词英译中的风格再现,并通过宋词《钗头凤》的英译分析许渊冲的“三美论”[6]。杨贵章[7](2013、2014)主要从参数理论的视角阐释宋词《临江仙》中的专有名词及解读《江城子·记梦》。龚晓斌和吴昊(2013)回顾与展望了宋词英译研究[2];张小凯(2013)主要研究雷克思罗斯英译宋词中的女性形象[8]。

2.研究机构合作

由宋词英译的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可以得知排名前7的机构依次是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和河南工业大学。通过分析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大多位于中国东部地区,小部分位于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没有一家在西部地区。这表明国内宋词英译的研究主力军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西部地区研究力量相对匮乏。

结合分析发文研究者及研究单位机构图谱,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者及研究单位分布不均且较为分散,合作性不强。大部分研究单位机构是高校的外国语学院,但是相互之间基本没有形成合作网络关系。由此可知,国内宋词英译研究机构相互之间缺少合作交流,尚未形成一个研究团体,这不利于该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主要研究焦点

1.高频关键词分析

图2宋词英译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图谱

在CiteSpace5.7.R5(64-bit)W软件系统页面上,Node Types选择Keyword,系统运作后绘制出高频关键词图谱如图2,并整理得出高频关键词如表1。这有助于剖析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及发展趋向。

表1宋词英译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被认为在较大程度上能体现出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的聚焦所在。其中心度值与发挥的作用成正比,中心度值大于0.1的关键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其作用或影响力就越高。如图2和表1所示,“宋词”排在第一,在图谱中的节点最大且数量是43,中心度值是0.89。其他主要关键词依次是“宋词英译”“许渊冲”“意境美”“意境”“词牌名”“意象”“翻译策略”等。

宋词的翻译不受学界的重视,译作研究也不够全面充分,学者几乎没有单独把词的译介分为一类。直到1993年国内学者才开始重视宋词英译研究,早期的宋词英译开始于对译文和词牌名的研究。刘守兰的《浅评许渊冲英译唐宋词一百首》(1993),从形似并神似、形“不似”而神似、译作的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对许渊冲英译《唐宋词一百首》进行评析,认为“三美”是许译再创作的基本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唐宋词的精华[9]。陈俊群在其发表的论文《浅谈唐宋词中词牌名的英译》(1994)中分析了词牌名的几种英译方法,给出了各种词牌名的相应译文并进行评析[10]。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宋词英译进行研究

下面综述一些重要文献。侯晶晶(2000)分析中英文意象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及对应关系[11]。许明(2007)引进模因理论来分析归化和异化,认为模因在翻译中的演变推动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翻译宋词[12]。钟秀芳(2020)以纽马克隐喻翻译理论为指导来探究宋词词牌名的隐喻英译策略[13]。最新的一篇论文是费文婧的《浅析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以宋词英译为例》(2021),作者从延异、印迹和确切翻译等方面介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并探索将该理论应用于宋词英译的可行性[14]。

许渊冲和宋词英译的关系。有着中国翻译界“诗译英法唯一人”称号的许渊冲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他的词译本有《唐宋词一百首》(1986)、《唐宋词一百五十首》(1990)和《宋词三百首》(1996)。国内有比较多的论文与“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有关。据检索结果显示,有54篇论文与“许渊冲宋词英译”相关,占文献总数的24.7%。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相关研究。

丁小凤(2004)分析求真、求信与求美、求神、化境的有效结合是许渊冲的意美原则[15]。吴中英和余高峰(2014)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从许渊冲的宋词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翻译目的决定宋词英译的结论[16]。吕荣、洪扬和马文丽(2019)从词汇层与语法显化、句法层与文本简化和语篇难易度与语篇范化三个方面探讨译者达到译作目标语环境[17]。周方衡(2020)从语言学、翻译理论、美学及翻译过程内在因素几个方面回顾了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并指出四点不足之处,作者还为今后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18]。最近有关许渊冲宋词英译的研究是谢丹2021年发表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的论文《译者主体性视域下宋词中叠词的翻译策略——以许渊冲译本为例》,分析译者主体性视域下叠词的五种翻译策略[19]。

2.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词(Burstness)是指某一时段内出现的频率突然增多或突然兴起的词语。分析关键词突现有利于探测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向。利用CiteSpace5.7.R5(64-bit)W软件上的Burstness功能生成关键词突现图谱(如图3)。

图3国内宋词英译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1982-2021)

如图3所示,“形式”“三维转换”和“框架语义学”是近几年突现的词语,反映了当下宋词英译的研究主题及趋向。2011年出现“翻译美学”,2018年再次出现“三美论”。“翻译”和“形式”这两个突现词延续两年,其他的词语出现的时间都是一年,这反映了研究时间短、研究得不够深入。

闫崇等(2016)认为有必要保留“长短句”形式,使用“时长线”来弥补译文中宋词形式的丢失[20]。林杰(2016)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探究许渊冲宋词英译译文在“三维转换”下的适应与作出选择[21]。李天贤(第二作者)与胡宇婷(2019)、王 茜 茜(2018)、朱 振 琰(2017)、张 薇(2017)合作,以框架语义学为指导理论,探讨宋词红色色彩词意象的对等问题,名名复合词及其英译的框架对比,以及探索对等的三种主要模式。

四、宋词英译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宋词英译的研究结论

笔者运用CiteSpace5.7.R5(64-bit)W软件对国内宋词英译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从历年度发文量、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突现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归纳得出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论文发表数量和刊物方面,近六年宋词英译的研究成果持续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该领域的研究,研究热度持续提高。其中硕士论文占五分之一左右,没有博士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很少,由此得知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次,在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合作方面,高校外国语学院作为主要的研究机构,但是主要研究者之间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交流,还未形成一个研究团体。这限制了该领域内学术成果的共享和发展。

再次,对高频关键词、中介度值及关键词突现词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宋词英译的研究焦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研究,宋词英译的意境、意象及翻译策略。

(二)宋词英译的研究展望

1.研究者及研究单位机构之间要团结协作,构建该领域的研究团体。据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合作图谱显示,国内宋词英译研究尚未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缺乏合作交流。研究者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交流有助于合理利用现有的学术资源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2.开展多维度研究。目前国内宋词英译的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意境、意象和翻译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大部分学者从微观视角(即对某一类宋词或某一个译本)进行研究,这就导致了该领域内出现比较分散的研究点;而且理论高度有所欠缺,研究视角也过于单一,还未形成系统。今后,期待学者们可以学习翻译学相邻学科的理念,对宋词英译开展多维度的探索和研讨,这将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的后续发展。

猜你喜欢

许渊冲宋词英译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半小时漫画宋词
摘要英译
摔得挺美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宋词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