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的研究述评及展望
——基于CNKI2012—2020 数据

2022-06-07李钰鑫魏崇辉

江苏商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智慧

李钰鑫,魏崇辉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的新方案,建设智慧城市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自然成为学术研究中关注的焦点。 根据在CNKI 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信息,自2012 年11 月到2020 年12 月31 日,以“智慧城市”为篇名、文献来源为北大核心以及CSSCI 的文章共有643 篇。 为了明确当前学术界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现状、热点话题及前沿问题,笔者以检索到的643篇相关文献为样本, 以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为分析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以启发学术界深化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

一、研究现状分析

对十八大以来智慧城市相关文献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洞悉智慧城市研究现状,为进一步解读奠定基础。 为明确当前学界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现状,从所筛选文章的发文年度、发文作者以及发文机构等方面展开了分析。

(一)发文年度分布

特定主题的年度发文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主题在学术研究中受关注的程度。 为明确2012年11 月以来学界关于智慧城市这一问题的年度发文数量变化, 笔者依据所筛选643 篇文献的发文时间信息绘制了发文数量年度分布图,如图1 所示。

图1 发文数量年度分布图

由图1 中呈现的年度发文数据及其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3—2020 年间, 智慧城市相关文献数量变化较小,未出现大幅波动,2017—2020 年,这一趋势则更为平缓。 总体来看,学者们以智慧城市为核心议题所进行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各年度的研究数量均未超过100 篇,智慧城市在学术研究中得到的关注度有待提升。 智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发文数量启示我们在今后应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期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托。

(二)发文作者分布

在作者共现图谱中 (图2), 展示了所筛选的643 篇智慧城市相关文献的核心作者群。 对智慧城市这一方向发文数量较多的核心作者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为今后深化相关研究提供引导。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对发文作者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针对智慧城市这一方向发文数量较多的学者包括甄峰(11篇),邹凯(8 篇),徐晓林(8 篇),向尚(5 篇),单志广(5 篇),吴运建(5 篇),张中青扬(5 篇)等。这些作者围绕智慧城市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为完善和发展智慧城市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成果。 具体来看,不同的作者对于智慧城市研究的关注重点存在一定差异。甄峰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探讨了智慧城市的规划问题。 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是智慧城市规划的核心环节,智慧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目标最终都是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和布局进行落实的①。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通过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城市布局、优化城市空间。 邹凯、向尚、张中青扬合作对智慧城市的评估模型以及评价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将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对建设起到重要的引导、监督、评估等作用②。 加强对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利于科学评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效化。 徐晓林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社会风险进行了解读。 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社会主体风险,包括城市建设者、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等社会主体不足的风险。 二是制度因素风险,主要包括组织建设、社会活动、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三是非制度性因素风险,主要包括伦理、道德、信任等社会环境孕育的风险。 并基于此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规避社会风险的现实对策③。 单志广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方案、面临的挑战、实践路径等开展了广泛研究。 吴运建对智慧城市相关问题的研究则更为具体,分析立足于智慧城市项目。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展开研究,为推进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发文机构分布

笔者使用CiteSpace 绘制了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如图3 所示。 通过调整参数,在机构共现图谱中呈现了十八大以来针对智慧城市这一主题发文数量较高的17 个机构。

图3 机构共现图谱

首先,从发文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智慧城市这一主题的高产发文机构多分布于东部地区,如北京、南京、上海等。 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地区经济、科技、城市发展、人力资本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东部地区因区位优势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成为排头兵,因而这些地区的学者对该话题予以了更多的思考。 其次,从机构自身特征来看, 以上发文机构多为高校的二级学院,专业分布广泛,涉及公共管理、图书情报、城市规划、遥感工程等。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慧城市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引起了不同学科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此外,以上高产机构多为国内知名的一流高校,拥有较好的科研力量和师资团队。 机构的综合实力会对特定领域的研究产生辐射作用,这一特征也为机构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扩大人才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分析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对当前学界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十八大以来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有利于抓住当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主要脉络,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一)研究热点

为确定当前学界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CiteSpace 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 经过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该图谱呈现了在智慧城市研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15 个关键词。 在图中,关键词字体及圆形节点大小代表对应关键词出现频率,关键词字体及圆形节点越大,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可见,在智慧城市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为“智慧城市”。 此次研究的出发点为探讨十八大以来学界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问题,因而“智慧城市”作为本研究的中心内容多次成为涉及文献的关键词。 除此之外,其他高频关键词的主题分布较为分散,彰显了智慧城市研究内容的丰富。 为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信息进行更精确的分析和解读,笔者整理了高频关键词的具体出现次数及首次出现时间等信息,基于此绘制了高频关键词信息表(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信息表

首先, 从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可以看出,多数关键词在十八大召开之后便首次出现,较早受到关注,并持续吸引了学者的目光,如“智慧城市”“物联网”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有新的高频关键词出现, 但受关注程度明显低于较早出现的高频词汇。 其次,综合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及高频关键词信息表,我们可以分析出智慧城市相关研究的几个重要维度。 一是技术维度,即通过信息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关键在于技术革新,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④。 信息化的发展不仅能提高政府决策和执行的效率,也能有效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这恰恰是智慧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智慧技术创新为依托,衍生全新的产业形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⑤, 是智慧城市研究在技术维度上的主要着眼点。 二是规划维度,即智慧城市建设前的规划方案。 这一研究方向立足于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方。 三是治理维度。 不仅仅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包含政府治理理念、结构、方法和能力的转变⑥。 因此,除了规划方案以及技术支持,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市治理的思考也必不可少。 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及“新型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研究中均作为高频关键词多次出现,但三个概念间存在一定差别。 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的内涵更为丰富。 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⑦。 ”“而新型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区别体现在评价体系方面,“从指标体系框架上看,显然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更加注重需求侧,即人的生活与体验,而2012 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则是供给侧为主, 主要关注政府的投入与保障、管理、部门智慧运用与经济发展⑧”。

(二)研究前沿

特定研究主题的前沿问题反映了不同时期学者们对该问题研究视角和关注点的转变。 为探讨当前学界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前沿问题, 本文运用CiteSpace 绘制了关键词突现图谱,展示了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关注热度随时间而发生显著变化的13 个关键词及其热度在不同年份的呈现情况。

首先,“电子政务”“数字城市” 早在2012 年便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经过对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我们发现,在该阶段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相对单薄和片面,主要涉及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技术维度,即以数字化、信息化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路径。 后期出现的 “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电网”“云计算” 等虽在技术实现方式上有所拓展,但仍是建设智慧城市技术维度的体现。 近年来,“新型智慧城市”“公众参与”逐渐得到了学者们更多的关注, 成为智慧城市相关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体现了学者们研究视角的逐步扩展。 与前期的热点关键词相比,当前的前沿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公众参与”更注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及获得感。 智慧城市为人民建,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智慧城市研究中前沿问题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图5 关键词突现图谱

三、结论与展望

从研究现状来看,2012 年11 月以来,学界关于智慧城市相关研究主要以东部地区为主要阵地展开,甄峰、邹凯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丰富了智慧城市相关理论。 从研究热点来看,“智慧城市” 这一主题包含多学科的内容,围绕着技术维度、规划维度以及治理维度展开。 既有研究以党和国家决策部署为指导,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具有理论及实践的双重意义。 从研究前沿来看,当前研究更注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及获得感。

基于对当前研究的分析以及所得到的初步结论,我们对今后深化智慧城市相关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一是明确研究边界。 智慧城市相关研究带有多学科特征,学者们从自身专业出发,针对智慧城市相关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 一方面,这一扩展有利于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面临研究规范性缺失的问题。 面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学者们应思考理论框架,明确研究边界,提升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是提升实践导向。 对智慧城市相关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和落地。智慧城市本身并不智慧,而关键在于它为人们创造公共价值⑨。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的现实路径。 深化智慧城市相关研究,理应关注现实问题,提升实践导向。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⑩”。现有关于智慧城市的文献及研究多集中于智慧城市的实施路径和现实方案等内容,而对于制度保障、政策安排等顶层设计的研究相对匮乏,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加思考。

注释:

①甄峰,秦萧.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4(06):44-50.

②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3-47.

③张毅,陈友福,徐晓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因素分析[J].行政论坛,2015(04):44-47.

④刘淑妍,李斯睿.智慧城市治理:重塑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J].社会科学,2019(01):26-34.

⑤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01):6-12.

⑥杨宇.“四大变革”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水平[J].人民论坛,2020(03):70-71.

⑦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06):1-5+7.

⑧傅荣校.智慧城市的概念框架与推进路径[J].求索,2019(05):153-162.

⑨刘淑妍,李斯睿.智慧城市治理:重塑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J].社会科学,2019(01):26-34.

⑩甄峰,秦萧.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体框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7-12.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智慧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杂草图谱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