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加快五提升”统筹推进新基建

2022-06-07王高翔秦海林

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村建设

王高翔 秦海林

4月26日,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标志着我国基础设施已经进入了新一轮集中建设期与高质量发展期。基础设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基础,也是发展“大国经济”、构建坚实安全可靠供应链的前提,更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坚实支撑。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更是当前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下扩大内需、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关键之举。

综合来看,新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将围绕5大领域系统发力,可以概括为“五加快、五提升”。

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提升整体网络效益

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传统基础设施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现阶段,我国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网络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基础设施的整体质量、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指出,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网络型基础设施是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环节。第一,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工业与城镇体系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先决条件。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未来要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第二,水利既为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第三,能源是经济的驱动力,构筑能源安全屏障对国家经济行稳致远有着重要意义。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要以加强国内能源网络安全建设为重点,加大管网和输电网络建设和安全保障,加强输电网络和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加大能源储备设施建设,完善能源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布局

增强支撑产业升级能力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指出,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可以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扩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空间,推动城市迈向未来高级化、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从宏观来看,新型基础设施是面向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体系,能够很好适应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趋势,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和裂变功能,能够促进和激活一批新业态与新模式,对于稳民生、保就业意义重大。从中观来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共同构筑了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能够进一步推进数字經济技术与交通、能源、水利、医疗、教育、城市等深度融合,提升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微观来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下的产业互联网纵深发展,将会畅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循环路径,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推动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对上下游的协同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性。

2022年以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明确提出,将适度超前部署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省、市、自治区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2年要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湖南、安徽、江西等20多个省(区、市)明确了2022年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建设计划。可以说,“新基建”因其涉及领域多、覆盖范围广、经济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正成为各地区扩大有效投资、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底座、夯实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基建能带动投资10万亿元,平均增速有望达到10%。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有序更新

提升生活空间品质感

随着城市群建设和城市人口导入的速度加快,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公共服务能力短缺、生态环保配套滞后、城市治理能力偏弱”等短板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从过去的增量扩张转向内涵品质提升的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应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紧扣城市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有机更新,提升生活空间的品质感。

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有序更新的过程中,要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对“全时全龄全业态”的赋能,实现供给升级。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城市消费也逐步从“由无到有”的低质增长,过渡演进到“从有到好”的高质量升级阶段,能否有效支撑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更应以“全时、全龄、全业态”为导向加快升级赋能。全时,即兼顾日间消费与夜间消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对夜间消费能力的支撑水平;全龄,即在城市基础设施中更应考虑全年龄段市民需求,在保障适龄劳动力生活需求外,提升面向“低龄”和“银发”服务供给能力,完善两端缺口,建构全龄友好型城市;全业态,即城市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支撑城市经济业态多样性,推动城市服务供给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1910A962-9AC8-46F3-B75E-5A9BED6EDBA1

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要站在都市圈、城市群的高度统筹谋划,从谋一域到谋全域转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跨域互联互通,提升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当前,受限于规划建设的不充分不完善不协同,都市圈内部特别是行政区与行政区之间仍存在较大数量的“断头路”“瓶颈路”,成为制约交通一体化、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肠梗阻”。未来,各地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更应积极打通“断头路”、扩容“瓶颈路”,实现都市圈内部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促进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受疫情、汛情等灾情冲击较大,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过程中,也应根据自身产业规模与人口规模,适度超前布局防灾避险设施。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强弱项” 

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农村设施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实现全覆盖,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新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也应加快“强弱项”,聚焦薄弱环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应在农田基础设施、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农村清洁能源设施、农村物流设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五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农田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基础。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高度,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与黑土地综合治理,提升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

二是农村供水基础设施。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加快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防汛抗旱设施,加强农村洪涝灾害预警和防控。

三是农村清洁能源设施。农村利用清洁能源基础薄、空间大、场景丰富,各地要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与多元化发展,积极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

四是农村物流设施。当前,我国农村交通与物流设施仍有短板,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物流基地、分拨中心、配送站点。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快完善冷链仓储体系,以相对完备的物流设施体系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市场主体到乡村布局。

五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实施乡村建设工程,推动农业农村中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加快国家安全基础设施“补短板”

提升应对极端情况能力

在新时期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也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推进国家安全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發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本次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为基本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加快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谋划,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把握建设节奏,做好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把握好建设节奏,在综合考虑地方财力和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布局。基础设施具有战略性、先导性的特点,既要为未来经济需求和新技术应用做好充足准备,也要在考虑建设后的应用环境、产业带动性及投资回报周期的基础上,兼顾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真正做到科学有序、适度超前。

第二,加强前瞻研究,做好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效应强,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更强的增量空间和辐射能力。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产业技术,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做好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布局。

第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生态话语权。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场景丰富,但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中很多关键领域均缺乏核心技术,在技术标准、运作模式乃至生态构建上均缺乏足够话语权。新时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也应针对传统基建升级与新基建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以弥补目前存在的各种短板,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第四,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和市场主体参与方式。应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加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程度。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合作。

第五,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要加快落实党中央要求,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用能、用地等各类要素保障水平。与此同时,更应当坚持发展和规范相结合,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更为顺利、规范。1910A962-9AC8-46F3-B75E-5A9BED6EDBA1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