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基础有空间有潜力

2022-06-07魏琪嘉

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现代化体系

魏琪嘉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版”,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生产力布局质量和效果。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一项精细化程度要求很高的系统工程,要深刻把握其中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按照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要求,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增强经济韧性、产业韧性提供有力支撑。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总体安全水平的战略举措。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面临的外部复杂环境前所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繁重。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国家硬实力的象征,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发达国家纷纷把提升各类基础设施的集成水平作为重要战略加以推进,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代际更替,“不进则退”是这一领域竞争的重要特征和态势。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也事关国家经濟安全,不断提升经济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必须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来支撑,经济纵深和回旋余地缺少成体系的基础设施是无法开拓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绝不是简单、传统意义上的“铁公基”,集中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全面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扩大有效需求的必然要求。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能够调动土地、人力、资本、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加快集成、充分发挥潜力;工程投资体量大、带动力强,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起到的是乘数级作用;设施投入使用前后,叠加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实现需求和供给顺畅互动转换;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就业,从而稳定经济运行;现代化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装备体系更新换代、新科技推广应用,有助于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循环各环节,有利于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促进形成统一大市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动选择。统一大市场,除了流通标准规则等“软”环境配套外,离不开综合运输大通道和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等硬件,这些都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满足其多元化的出行、消费等需求以及由此派生的其他需要,这些方面离不开配套的、高水平的基础设施体系。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群、都市圈互联互通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各类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效能还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一定差距,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基础、有空间、有潜力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持续完善,在规模、效益、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各类条件看,当前加快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在“量变”中不断积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力求达到“质变”。

推动发展有基础。经过多年的积累,基础设施的“家底”是雄厚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已形成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网络,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等均居世界首位,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稳步扩大、场景日益丰富。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全链条产业体系也在逐渐完善过程当中,前端的规划咨询、工程设计,中间的资金筹措、建设施工,末端的运行维护等环节,共同构成了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可以说,从硬件到软件,从建设到管理,我国基础设施体系都有了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坚实基础。

完善机制有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程复杂而庞大,单凭市场的力量难以完成,要有政策供给相配套。各领域改革蹄疾步稳,建章立制工作深入推进,形成了良好的体制机制创新氛围。“十三五”时期,铁路方面,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原中国铁路总公司改组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能源设施布局方面,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探索推进电网企业竞争性业务有序放开等,油气管网体制改革助力形成更加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供水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PPP模式推广应用进程加快,政策着力在厘清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发力,促进形成多源投融资格局,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创新提升有潜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承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潜力巨大。这种潜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场景应用的潜力。任何一项设施,如果没有足够的应用场景,就不能形成扎实的市场需求。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特征决定了任何一项技术应用场景都有宽广的“实验场”。二是迭代融合的潜力。数字经济发展,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链条其他产业发展、催生新的发展平台,激活人才储备体系,已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三是系统集成的潜力。现代化基础设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生产力布局方面注重各类设施的协同联动,为多点成线、连线成面、相互联通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新阶段面临新形势

从国际看,基础设施的代际更替、升级换代成为主流趋势。美国、欧盟、日本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计划,并通过协调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集成优势。此外,各发达经济体纷纷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交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随着战略的推进,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传统基础设施,还是新型基础设施,都要经历一个改造升级的过程,做好代际更替、升级换代是大趋势。可以说,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是“高手之间的过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基础设施的迭代还有可能进一步催生新的形态和平台。893B32C1-868D-46B6-9F09-15829A740A03

从国内看,高质量发展对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服务品质以及管理制度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提升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基础设施投资追求的不再是规模,补齐短板弱项、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关键,因地制宜扩大有效投资成为重要方向。二是要实现绿色化和智能化。节能减碳、低碳转型理念要融入到要素投入使用方式、管理运营模式等每个细节;智能化特别是柔性制造、个性制造的发展要求加快工业互联网、大型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促进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能源、市政、物流、水利等各类基础设施,在“数字蝶变”的大背景下,确保安全可靠,实现融合发展,对配套政策、管理运营来讲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四是融资渠道的稳定性与建设资金的可持续性。投融资体制改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

面临新形势,我国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还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系统性协同性水平不高。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还存在一定的历史欠账,还不能完全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群、都市圈相互联通的要求。二是设施服务效能不高。全生命周期管理还有差距,设施提供的服务还难以完全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三是绿色发展方式还没有全面形成。统筹考虑建设运营中涉及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充分挖掘节能空间。四是融合场景还有待进一步明晰。各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在场景融合典型案例、标准规范、政策配套方面还要进一步细化有关支持政策,更好地促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场景融合。五是关键核心装备和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仍然需要开展大量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 多措并举

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认识当前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精准高效,注重科学有序,把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要求贯穿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准性、有效性。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依托传统基础设施发展的良好基础,通过技术嫁接、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融合程度,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升效率。科学合理规划大数据算力中心,避免“一拥而上”,统筹推进算力调度,满足产业发展合理需求。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设施在区域间合理分布、协同联动。把数字化改造融入到城市更新、公共服务补短板的有关工作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应用,实现全链条式的发展。构建安全“防火墙”,增强新型基础设施系统韧性,提高应急响应、处置以及自我恢复能力。优化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流程,促进集约利用。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保障水平和能力。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多层次物流体系,建设更加完备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破解大而不强的矛盾。在“十纵十横”运输通道格局下,着力解决交通枢纽服务质量问题。以建设战略骨干通道为切入点,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将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与提升水路运输效能相结合。加强机场群、港口群的一体化衔接建设力度,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工作。着力完善航空物流体系建设,打通物流循环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更多的微循环,提升航空物流能力。提升城市群、城际交通转换便利度,打造主要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提升乡村公路建设标准和质量,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维护与养护。

加强能源供应载体建设力度确保能源稳定供应。一是完善大宗能源商品产供储销体系。按照能源供给、需求规律以及国内外供需力量匹配结果,着力保障产业链各环节用能需求,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前做好产能储备,保证紧急情况可以及时调用。二是持续推进油气管道建设。扩大油气管网建设的覆盖程度,扩大油气储备规模,完善多市场主体参与的油气储备体系建设。三是推进建设智慧能源系统,通过能源设施平台数字化改造提高能源供给各环节响应速度。充分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和需求,不断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四是完善电力生产和输送布局。注重电力跨区优化配置,做好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外送通道建设,不断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送电力的能力。

全方位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发挥更大作用。重点是做好水资源区域平衡调配,不断完善各类重要载体建设。打造发达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是实现资源平衡的重要方向,应着力构建空间均衡的资源配置体系,骨干工程及配套工程协同并进。建立大型灌溉区建设责任制,确保各项工程如期保质完成。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重点做好江河堤防工程布局和建设,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视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完善薄弱环节,扎实开展防洪治理。

探索构建建设、管理、运营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建立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全流程、全周期管理体系和机制。针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要加快建立项目绩效管理制度,提升投资效率。针对政府主导的信息化软科学工程项目,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建设、管理、运维的方式,更好服务实际需求场景,避免资源浪费。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评估反馈规则,确保各环节全流程可追溯。在区域内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确保融资可持续性。实现“建设”与“使用”互相促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培养造就优秀的工程师队伍、技术工人队伍,促进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893B32C1-868D-46B6-9F09-15829A740A03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现代化体系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