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校D学院的研究生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2022-06-06

智库时代 2022年23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研究生毕业生

刘 通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目的

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也是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十分重视的方面。对研究生毕业生开展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把握当前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发展情况,有利于帮助学校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办学方向,全面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的思路,及时调整研究生就业工作方案。[1]G校D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入选广西一流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近5年来,共培养研究生740人。毕业研究生在电子信息等相关行业中表现较为突出,在华为、中兴、中航工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及下属各企业、研究所等单位都有D学院研究生的身影,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开展研究生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能够更好地了解毕业研究生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新就业教育理念和指导内容,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二、D学院研究生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针对2016-2020年间毕业的研究生毕业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2份。同时,向用人单位发放G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版)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毕业生规模

2016-2020年间,D学院共培养了740名研究生毕业生,涵盖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控制工程五个专业。详见表1。

表1 2016-202届毕业生专业及人数

(二)毕业去向

在2016—2020届的毕业生中,毕业当年(统计时间为当年8月31日)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占81.78%,国内升学占3.14%,出国(境)留学占0.78%,基层项目占0.87%,详见表2。

表2 毕业当年初次就业情况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一)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情况

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结果来看,对当前就业状况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96.56%。毕业生对薪酬和职业发展前景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分别占83.92%和87.66%。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90.65%。就业不满意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个人发展空间小、就业地域、薪酬、工作方式、工作强度五个方面。

(二)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1)从就业单位性质分析,5年来,毕业生中,84.17%的毕业生选择在企业就业,其中,私营企业占42.71%,国有企业占32.79%,三资企业占8.67%。详见表3。

表3 就业单位性质人数比例

(2)从就业地域分布分析,就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主要在京津地区55人,长三角地区140人,珠三角地区286人,广西区内78人。

(3)从就业行业分布分析,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有毕业生518人,占70.10%,制造业40人,占5.40%,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9人,占1.38%,继续升学深造22人,占3.0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6人,占2.26%。由此可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要行业,这也与D学院电子信息学科特色鲜明的背景相符。

(三)毕业生就业职业类别分析

五年来,G校D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别中前三名分别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93.9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与其专业相关度符合或基本符合,通过问卷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别与就业单位行业基本相对应。98.15%的毕业生认为个人职业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与其就业岗位匹配度符合或基本符合。对毕业生选择与专业不相关工作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兴趣”是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因素,比例为23.69% ;“单位或行业前景”“薪资待遇”“就业地区”也是选择比例较高的,分别为16.32%、13.15%和11.38%。除此之外,工作环境占8.39%,家人意见占6.17%。

(四)毕业生就业职业成长分析

97.23%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参加工作后继续使用的频率非常频繁或很频繁。98.47%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内获得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毕业参加工作后的帮助非常大,96.33%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内学到的管理服务能力在参加工作后受益非常大。98.12%的毕业生认为,应当加强对外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学习。

毕业生在初次就业1年后、3年后、5年后更换过工作单位的比例分别为:15.67%、13.83%、10.67%,其中更换过2次及以上的仅为8.12%。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较高,能够扎根工作单位踏实工作。38.28%的毕业生在毕业3年内已经在单位中成长为技术骨干。

四、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总结

(一)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培养预期

D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业行业、就业岗位与学科特色和专业定位相契合,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以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技术工程师为主要职业方向,个别优秀的毕业生已经往偏技术相关的管理岗位成长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D学院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高

目前,用人单位主要还是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在所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中,90%的用人单位表示,校园招聘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方式,相对其他方式来说,校园招聘生源集中、流程时间短,能够最大效率的招聘到人才。对于D学院毕业生来说,专业特点明显、能力突出,用人单位具有大量的校友基础,容易受到毕业生青睐。

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中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高,平均分为92.75分,显示出对D学院研究生毕业生的高度认可,主要的正面评价包括:踏实、肯干、敬业,抗压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在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表示,D学院的专业设置符合用人单位人才引进的需求,人才培养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因此广受用人单位青睐。对毕业生负面的评价集中在英语基础较弱,理论知识基础弱于985高校毕业生。外语是培养的短板,与学生自身基础差、自身对外语不重视等因素有关。

(三)学生干部的培养非常重要

本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主要还是依靠当年在校时的学生干部们组织,包括问卷分发、问卷填写以及与用人单位沟通等。在工作后很快走上管理岗位的毕业生,在校时均有过主要学生干部经历。通过本次调查,提醒我们,要重视在校时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学生干部经历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同时,学校应当在学生毕业后加强与毕业校友的联系,发挥校友会、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打好导师、母校感情牌,将校友凝聚起来,为学校学院创建“双一流”服务。

五、就业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

有的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选择了与专业并不对口的职业,其主要原因是个人兴趣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这部分的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读研究生只是为了混个学历增加就业资本提升门槛,在毕业后不愿意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更关注自身的兴趣爱好,这类毕业生在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行政、自由职业等。除此之外,单位或行业前景、薪资待遇、就业地区、工作环境、家人意见是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未就业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大,慢就业成为新常态

未就业毕业生中,打算选择考公务员、事业编以及升学的比例占大多数,且部分暂不就业的毕业生一年内并没有就业的打算,其目标是一定要考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出现了偏执。而未就业毕业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家长对其经济的帮助与支持,对于暂不就业的毕业生而言,父母并没有持反对的态度,家长的观念、态度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由此,慢就业成为了当前研究生毕业生的新常态。

(三)离职原因多样化,更注重个体的发展需求

在对离职原因进行分析时,薪资和福利水平已经不是毕业生离职跳槽的主要原因。在有过跳槽经历的调查中,83.45%的毕业生认为,追求个人发展空间是选择跳槽的最主要因素,工作压力大、加班频繁、人际关系不适应、不适应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家庭原因等逐渐成为毕业生在就业后选择离职跳槽的因素。离职最重要的原因已经不是对薪资待遇不满意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研究生毕业生对薪资待遇不太敏感,反而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需求,更注重内心感受,而且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人才集中在发达地区,广西区内就业比例低

D学院培养的主要是当前紧缺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人才。根据统计,近5年来,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广西工作。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以及西安、成都、武汉、重庆等所谓的“新一线”城市是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工作地域。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很强,所培养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没有能够留在广西,服务地方。

六、意见与建议

(一)打造专创融合、双轨互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进一步贯彻工程教育理念,实施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四个由低到高的渐进式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及创新创业综合实践三个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2]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为导向,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论坛”平台,实施研究生创新项目工程,将导师科研项目、校企合作产业课题以研究生创新项目的形式列为专项项目,给予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经费资助,达到研究生科研锻炼与产学研融合的目的。由此,采用“双轨互通”的方案实现两个体系的互融互通,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融合。

(二)适应新要求,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

根据新形势下95后研究生毕业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深入解读就业形势,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形势认知。针对研究生慢就业的现象,深入探寻研究生如何通过就业实现多种需要的满足,根据其择业心理动机制订适合的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工作应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和目标。

(三)加强人才留桂战略导向,服务地方发展

结合《广西促进就业“十四五”规划》,多方拓展留桂就业渠道,加密广西本地用人单位招聘的宣传力度和频次,对有志于服务地方、服务边疆、服务家乡、追求自我奉献价值的研究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解决现实困难,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紧密结合,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渠道,大力推动人才留桂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研究生毕业生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