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状态辨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2022-06-06黄小燕高远

保健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证型气滞气机

文/黄小燕,高远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发病率极高,目前诊疗侧重于已病及病后状态,忽略了未病、欲病状态。状态辨识基于中医理论,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并用的方法对人生命活动的表征参数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采集,最终通过外在的“状”来认识辨藏于内的“态”,把握人生命的各个状态,不仅可运用于疾病的治疗,还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干预的效果评价。本研究将中医状态辨识引入CAG 的诊疗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对四诊信息全面、规范、准确地采集后判断疾病状态。既能做到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更可以欲病早调、未病先防,完善CAG 的“防治结合”诊疗思维与模式,为CAG 的研究提供思路。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制定的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制定的标准。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70 周岁;②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②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病变;③精神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190 例均为2019 年6 月到2020 年12 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住院及门诊的患者,经电子胃镜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男性82 例,女性108 例。年龄18~70岁,平均(51.53±4.36)岁,病程最短6 个月,最长14 年,平均(6.42±1.65)年。

2 方法

2.1 采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四诊,完成《慢性胃炎表征参数采集表》。

2.2 统计学方法

将状态辨识的结果按已病态、欲病态、未病态进行频数统计。将具体状态的表现证型进行频数统计。根据最大化类间的相似性、最小化类间的相似性的原则进行聚类或分组,使得每个组内的对象差异尽可能小,而与其他组中的对象差别尽可能大。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或F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中医状态分布

(见表1)。

表1 中医状态分布

3.2 欲病态的证型分布

(见表2)。

表2 欲病态的证型分布

3.3 已病态的证型分布

(见表3)。

表3 已病态的证型分布

4 讨论与思考

4.1 中医状态辨识

状态是对生命过程中不同生命体征的概括。中医状态辨识以深厚的中医理论为基础,是通过对机体某一阶段表征参数的收集与分析来辨别程度、部位、性质等状态要素,并作出状态诊断,进而辨别机体所处的状态的思维过程。《中医状态学》将状态分为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病后状态四种。

4.2 CAG 的中医认识

CAG 多发于50 岁以上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患者和HP 感染者的发病率比较高。此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程较长,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常见脾胃气虚或胃阴亏虚。标实的基本病理因素是气滞,常见胃中气滞或兼肝郁气滞。气滞久则化生郁热;气滞津凝,而生湿浊;气滞久则导致血瘀。此外寒邪或食积也是常见的诱发病理因素。CAG 中医治疗上须重在辩证,据证用药,每能取得满意疗效。

4.3 中医状态辨识指导下的CAG 临床应用

我们课题组曾从理论上,以状态为切入点,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慢性脾胃病常见状态特征进行分析。本研究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CAG 的表征参数运用问卷调查,应用中医状态辨识指导CAG 的临床应用,探讨CAG 的“防治结合”新诊疗模式。研究结果提示调查人群中轻则处于未病、欲病状态,重则进入已病状态。未病态和欲病态人群各占7.4%、21.1%,其中欲病态偏颇证型分布中以气滞相关证型为主。欲病态能够预测出未来可能发展趋向,这部分人群应及早做好预防,可通过预防保健来调整人体的状态,使其恢复良好的健康状态。已病态证型分布中,气滞相关证型仍占首位,这部分人群应针对性的采取方药、食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以调整人体的状态,使其恢复良好的健康状态。研究结果证实气滞是引起CAG 的主要病机,因气滞变生食积、痰结、瘀血、火郁、阴伤、阳虚和气血亏虚等病理演变。不论寒热虚实,气滞是其共同特征。如何依据状态辨识结果指导状态的调整?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体现在防治结合、内外兼顾、身心并重等几个方面。

4.3.1 既病防变,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气滞,定义为以气机阻滞为主,所表现的胸胁脘腹等处胀闷作痛之类证候。证候特征系病情与情绪密切相关,情志抑郁、喜叹气,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或窜痛,痛胀部位不固定、气行觉舒,嗳气,里急后重,矢气多、肠鸣亢进等,为病性气滞的特征证候。本研究气滞相关证型包括胃气滞证、肝郁气滞证、胃肠气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可见调畅气机是治疗CAG的关键治法。CAG 的病位离不开脾胃,气机升降相因是两者关系表现之一。脾胃居中,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另一决定气机能否顺畅的脏腑则为肝。肝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如《素问》云:“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的升发调节着脾胃的升降,肝疏泄正常,则脾气能升,胃气得降,升降协调,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三者在病理上亦互为因果,脾失升清,胃失降浊,肝失疏泄,导致胃气不和、通降失司,出现各类气滞病症,常有胃脘胀痛、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泛酸、呃逆、排气不畅或矢气则舒。因此,重用理气药调理气机是治疗CAG 的关键。肝郁气滞者,选疏肝理气药,常用柴胡、白芍;痰阻气滞者,选化痰理气药,常用陈皮、竹茹;脾虚气滞者,常用白术、枳壳;湿盛气滞者,常用厚朴、砂仁。

另一方面,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治则,CAG 的治疗应重视扶正,通过补益脾胃元气,滋养脾胃元阴,温养气血,疏调气机,使胃腑气血充养,津液濡润,升降有序,使胃黏膜屏障功能逐渐趋于正常,病损最终得以修复、病变得以逆转。

4.3.2 欲病早调,未病先防,趋利避害,养生调摄

“欲病”和“欲病早调”之说,源于孙思邈《千金要方》。饮食不当、劳倦、情志不调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疾病发生。李皋在《脾胃论》中写道“使心无凝滞,或朱欢欣”,亦认为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CAG 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身心病之一,情绪与胃功能有密切关系,平素压力大、发怒、暴饮暴食、贪凉等均可出现七情失和,升降失序,气机不畅,则见脾胃气滞之症。本研究通过状态辨识确定CAG 欲病态的证型分布以气滞相关证型居多,常见胃气滞证、肝郁气滞证,故可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法进行状态调整。欲病早调措施提倡身心并重,调畅情志,强身健体。强调避免精神刺激、情志不遂、心理障碍这三个致病因素。应做到“调饮食,适寒温,节情志”。经常保持情绪稳定,尽量减少忧思郁怒,使心情处于恬静状态,才能精力充沛,气血和顺,阴阳协调,正气十足,疾病就难以发生。经常食物适温,规律饮食,起居有常,睡眠充足,运动有度。未病先防是一种养生的智慧,CAG 的养生离不开调肝。肝喜调达,七情郁结最易伤肝伤脾,调畅气机、情志豁达可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常。平素可采用疏泄法、运动移情法、移情易性法等方法调节七情。

4.3.3 瘥后防复,防治复感新邪、食复、劳复、药复

李皋在《脾胃论》中强调指出人的“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治元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因此,主张人们平日应“调饮食,适寒温”,使脾胃之功能充足,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当人处已病状态,除考虑消除病因,还应做到调其脾胃升降,不可攻伐无辜,妄用吐下以伤脾胃。只有脾胃强壮,才能赖水谷饮食以充足“真气”,增强人体抵抗力以祛病邪之侵袭。既病瘥后,仍需注意防范反复,避免风寒外侵,四季务必注意保暖。做到饮食有节,食量适当,勿过饥过饱。按时进食,进食易消化食物,食物忌过冰忌过烫,勿食油炸、变质、过于辛辣食物,少饮酒。性情宜乐观,戒躁怒,少生气,少烦劳,少激动,保持恬静的心情。动静结合,适当运动,舒展筋骨,锻炼身体。

猜你喜欢

证型气滞气机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便携电子打气机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膝骨性关节炎的证候分析及辨证用药研究进展
不同证型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的疗效比较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