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似性视角下儿童文学中反战主题的表达

2022-06-06林卓霏

雨露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

摘要:象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象似性理论,从映象象似性中的听觉象似性、拟象象似性中的顺序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三个维度解读洛伊丝·劳里的《数星星》,探讨儿童文学中的反战主题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了象似性理论在儿童文学反战主题研究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象似性理论;儿童文学;反战主题

一、象似性理论简介

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从古延续至今。[1]153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关系,然而该观点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由此提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象似性关系的观点。[1]153语言的象似性被划分为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2]71

二、儿童文学中的反战主题

在象似性视角下可以进行文学研究。在儿童文学中反战题材十分常见,[3]众所周知的有《安妮日记》《小兵张嘎》等,这一类作品中,儿童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阅读反战题材的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读者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洛伊丝·劳里1937年出生于美国夏威夷,两度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本文以劳里其中一篇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小说《数星星》(Number the Stars)为例,从映象象似性中的听觉象似性、拟象象似性中的顺序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三个维度探讨儿童文学中反战主题的表达。该小说讲述了1943年纳粹德国占领丹麦时期,一个普通丹麦女孩安妮保护她的犹太朋友艾琳的故事。安妮和艾琳是好朋友,两家人也是邻居,然而灾难降临,德国人要“重新安置”犹太人,艾琳的爸妈被迫逃亡,艾琳被托付给了安妮一家人,安妮从此承担起了保护朋友的责任。

三、象似性视角下儿童文学中反战主题的表达

(一)映象象似性之听觉象似性

听觉象似性指的是词语的语音和含义之间存在象似性。[4]28在儿童文学中,拟声词、疊词和头韵等常常被用来表示映象象似性中的听觉象似性。[4]28

1.拟声词

例1 She heard bushes rustling ahead. She heard footsteps. And—she was certain it was not he imagination—she heard a growl.[5]112

例1描写的是安妮冒险给大舅送“午饭”,实际上这里面藏着能够使军犬的嗅觉暂时失灵的手帕。她独自穿过灌木丛中幽暗的小路,然而就在她要到达大舅所在的海港时,却遇到了德军。她听到灌木丛中传来的沙沙声,听到人的脚步声,更可怕的是听到军犬的嚎叫。rustling和growl这两个词说明德国兵和他们的军犬正在步步逼近,危险就要到来,但安妮此时却手无寸铁、势单力薄。她给大舅送的“午饭”也不知是否会被德军发现。通过这两个拟声词,作者成功塑造出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设下悬念,让读者不由得为安妮未知的命运而担忧,同时也塑造出主人公安妮无辜、弱小的儿童形象。这样的儿童形象和整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残暴的纳粹军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激发起读者对侵略战争的厌恶,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战主题。

2.叠词

例2 Inside the house, Mama scrubbed and dusted, tsk-tsking at Uncle Henrik's untidy housekeeping.[5]70

为了躲避德军的搜查,安妮的妈妈带着三个女孩去了海边的乡下,暂时住在安妮舅舅家里。例2描写的是安妮的妈妈边帮她哥哥打扫屋子边“抱怨”他不认真收拾。这里作者使用了“tsk-tsk”这个叠词,这个词又是拟声词又是叠词,很生活化、口语化,象似于日常生活中人们交谈时发出的真实声音。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兄妹二人的亲密,更让读者感受到和平的可贵。然而纳粹带来的阴影还笼罩在每个人的头上,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美好的生活随时可能消失。这里的描写和之前纳粹的暴行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明白和平的可贵。

3.头韵

例3 His bicycle had wooden wheels, now that rubber tires weren't available, and it creaked and clattered on the street.[5]20.

妹妹的纽扣裂了,妈妈让安妮带妹妹去席尔斯太太店里买。然而当安妮、艾琳和妹妹三人到席尔斯太太的店里后却发现这一家人被德国人带走了。例3描写的是安妮回想起他们的儿子骑自行车上学,但因为物资缺乏,他的自行车是木头做的,所以骑起来“creaked and clattered”。这里头韵的两个“/k/”音使读者立刻联想到自行车松散的零件和廉价的材质,即便生活已经如此艰难,纳粹还是步步紧逼。这里的描写激起读者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厌恶。

(二)拟象象似性之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指的是句中词序和现实世界中的活动之间存在象似性。[2]72在儿童文学中,时间顺序象似、空间顺序象似和心理顺序象似常常被用来表示拟象象似性中的顺序象似性。[4]30

1.时间顺序象似

例4 The girls sat on a rock and took off their shoes and socks. They tiptoed across the damp stones and let the water touch their feet. It was cold.[5]61

符合儿童认知习惯的作品在时间上要遵循从早到晚、从先到后等顺序。[4]30例4中一连串的动作描写——sat,took off,tiptoed,let,touch——象似于安妮和艾琳在海边戏耍游玩的场景。二人坐在一块岩石上脱掉鞋袜,踮着脚尖在岩石上行走,感受着冰凉的海水。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连贯而流畅,按照动作发生的先后逻辑顺序来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这对好友之间的亲密、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以及和平时光的可贵。儿童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小说中事件的描写象似于事件的发生顺序,即先叙述先发生的事情,后叙述后发生的事情,这样的时间顺序象似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

2.空间顺序象似

例5 That meant two helmets, two sets of cold eyes glaring at her, and four tall shiny boots planted firmly on the sidewalk, blocking her path to home.[5]2

符合儿童认知习惯的作品在空间上要遵循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等顺序。[4]30例5描绘了安妮抬头观察两个德国兵的场景。作者透过主人公安妮的眼睛,首先描写了两个士兵的钢盔及两双冷酷的眼睛,最后描写他们光亮高直的皮靴,遵循了从上到下的顺序,傲慢而冷酷无情的侵略者形象跃然纸上。从后文可知,这两个士兵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想念自己的孩子,他们夸赞安妮的小妹妹克丽丝漂亮,像自己的女儿。这两个士兵后文的“好父亲”形象和前文从安妮视角观察到的具有压迫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也许是“好丈夫”“好父亲”,但是他们在无情地侵略别人的国土,迫使千千万万犹太家庭骨肉分离时,却没有在乎被侵略者是不是也有家庭。两种相互冲突的属性共存于一个角色身上,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荒谬与无常,从而产生对战争的厌恶,有助于反战主题的表达。

3.心理顺序象似

例6 In her mind, Annemarie had pictured Norway as she remembered it from the map at school, up above Denmark. Norway was pink on the school map. She imagined the pink strip of Norway crushed by a fist.[5]15

在儿童文学中,其语言使用要象似于被描述对象的心理反应及情感变化。[4]30例6主要描写了安妮想象邻国挪威的地理位置以及纳粹德国入侵挪威的过程。安妮作为一个儿童,认知还不成熟,在她的心目中挪威并不是具体的,只是地图上一个被涂成红颜色的国家。她也无从得知纳粹的入侵具体都包括些什么,只知道这件事是非正义的,纳粹的入侵如同一只拳头打破了挪威。作者正是通过语言象似于儿童的心理,从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得以用孩童的眼光去看待侵略,纳粹铁蹄下挪威的溃败仿佛预示着丹麦的命运,战火已经烧到脚下,反抗侵略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隐喻象似性

在三种象似性类型中,隐喻象似性是最抽象的一种,反映了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2]73在儿童文学中,隐喻象似性同样能够表达作品主题。

1.正义的星星

例7 How could anyone number them one by one, as the psalm said?[5]87

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是“星星”,这一意象贯穿了全书。大卫之星,又称六芒星、所罗门之星,代表着犹太教和犹太文化。[1]在小说中,安妮的好朋友艾琳就有一条“大卫之星”项链,并且一直带着它,直到德军来搜查,艾琳才摘下,随后安妮帮她藏起了这条珍贵的项链。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时纳粹强迫集中营的犹太人带大卫之星的袖标,目的是辨别和屠杀犹太人。原本是文化象征的神圣标志被纳粹污名化,两种互相冲突的属性共存于一个意象中。在小说中,安妮保护项链的行为又给大卫之星增添了一层正义的意味,和代表邪恶的纳粹万字符形成对比。除此之外,小说中最重要的一段对于星星意象的描写出自例7。安妮妈妈为了保护棺材里的物资,设计骗过德军的搜查,虽然成功了,没有引起德军进一步的怀疑,却仍被德军羞辱殴打。德军走后,安妮的姐夫彼得带领大家一起背诵《圣经》中《诗篇》的其中一部分。其中一句是“he who numbers the stars one by one...”,安妮由此想到星星太多、天空太大,人怎么能像赞美诗中所说的那样一颗一颗地数星星呢?从隐喻象似性的视角看安妮痛苦的疑问,可以发现源域“星星”和目标域“正义”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大卫之星,还是作为天体的星星,都有高洁、神圣和正派的意味,读者因此和正义这一目标域产生联想。一个人要一直坚守自己的底线很难,一直选择做正义但艰难的事,比如反抗纳粹侵略和帮助被迫害的犹太人,就像要一个凡人数清天空中的所有星星那样难,但即便如此安妮一家人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抗击侵略者、帮助犹太人。作者通过这样的隐喻将安妮一家人的义举具象化,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勇敢反抗侵略者的丹麦人的高尚品质。

2.成长的道路

例8 The path curved, and she could no longer look behind her and see the clearing with the farmhouse outlined against the pale sky and the lightening meadow beyond.[5]106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道路”,这一意象首尾呼应,形成闭环,隐喻着安妮的成长。安妮走过两条重要的路,第一条路是奥斯特大街,在这条街上她第一次正面遭遇德国兵,这个时候的安妮是畏惧德国兵的;第二条路是例8中安妮冒险给大舅送使军犬嗅觉暂时失灵的手帕时走过的林中小路,此时安妮一个人踏上未知的旅程,这时她已经开始承担责任,懂得为家人分忧了。从隐喻象似性的视角看,源域“道路”和目标域“成长”十分相像,这两条道路隐喻着安妮的成长过程:在小说第一章,安妮和艾琳在奥斯特街上赛跑,却遇到了德国兵,德国兵态度傲慢,不尊重她们,可是那时的安妮不敢声张,任由德国兵嘲笑呵斥;然而在小说第十四章,接近小说结尾的时候,安妮在直面德军的情况下成功骗过德军,通过林中小路,将“午饭”送到了大舅手中。这不仅预示着安妮完成了任务,拯救了许多犹太人,还预示着安妮在心理上成长了,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儿童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教化意义,具有说教意涵。作者通过道路这一小说中暗含的意象,歌颂了“勇敢”这一美好的品质。安妮在小说最后部分说自己其实不勇敢,但是安妮的大舅却告诉她这就是勇敢,不要过多地考虑危险,只完成自己的任务,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勇敢的人了。安妮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以为自己还是过去的那个安妮,但是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她早已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正是在保护朋友艾琳的过程中,在耳濡目染家人对侵略者的抗争中,安妮才逐渐变成了一个勇敢的人,才能奋起反抗,营救自己的朋友,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反对侵略战争,为早日结束战争、获得和平献出了自己一份微小的力量。安妮的行为也体现着作者的态度,面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一味忍让是行不通的,必须奋起反抗。虽然二战已经远去,但在和平年代年轻读者同样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个时候应该采取的态度也应该像安妮以及小说中无数的反抗者那样,保持着“无知者无畏”的勇敢,完成成长这一艰难的过程。

四、结语

本文运用象似性理论对洛伊丝·劳里的《数星星》进行解读,发现在儿童文学中反战主题能够通过映象象似性中的听觉象似性、拟象象似性中的顺序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表达出来。研究结果表明了象似性理论在儿童文学反战主题研究中的适用性。

作者简介:林卓霏(1997—),女,蒙古族,内蒙古锡林浩特人,硕士在读,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53-155.

〔2〕张哲,黄晓燕.象似性视角下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艺术表达[J].宁夏大学学报,2020, 42(5):70-75.

〔3〕李琦,谈凤霞.中国新世纪儿童战争小说的创伤叙事[J].中国图书评论,2020(11): 86-96.

〔4〕吳珊珊.象似性特征在儿童文学中的体现[J].语文学刊,2016(11): 28-30.

〔5〕LOIS L. Number the Stars[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1-132.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现状及海外传播策略研究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刊首语
文学性,儿童文学不应丢掉的根本
儿童文学要多写校园
三十年,从庐山到井冈山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