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山三题

2022-06-06雷小明

雨露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何氏阳山古村

阳山古村

一座座马头墙的灰瓦屋顶,是一页页翻阅的古典书籍,是历史在岁月沧桑中遗落的一片片花瓣,散发着湘南泥土的芳香。阳山古村静默无语,阳山的小河静默无语。语言在这方青山碧水中显得多余,唯有静静地阅读。

我们带着许多沉思的问题追问阳山人。阳山人仔细地一一为我们解答。这里山环三面,水绕前方,“阳山”因依骑田岭之阳而得名。我们知道了这里的村民都姓何,村落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阳山何氏始祖何天禄从桂阳城蓝衫巷迁入此地,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要与阳山古村对话,就要走进这个古村落的青石巷。这青条石板铺就的巷子弯弯曲曲,窄窄长长都是唐诗宋词的格调。我们踏着青石板古巷的每一块古老的石头,用手触摸着这斑驳的青砖古墙,在古巷里仰望宁静的蓝天白云,缓缓地置身于那逝去的岁月。

这里的村民家家不锁大门,你随时可以走进屋里倒一杯水喝,即使主人回来碰见了你,也不会把你当成小偷看待。因为这里的人肯定会把你当作自家亲人一样热情招待。当我走入一栋三进的古宅,看到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打就的三合泥铺成的,这样的地面平整坚硬,不会开裂。地面的光滑透露着历史的一点点信息:无数双脚,在数百年里日日踏过。

喝过茶后,我们忍不住对古屋的木雕观赏起来。木制的窗户、木梁上的镂空雕花和浮雕都是精美的图画,其刀法简洁精细,构图虚实结合,意境空灵,形象逼真。看着看着,眼眸有些朦胧,却渴望看它个真真切切。也许是历史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看完这些,知名书法家周泉川先生由衷地感叹:“这是古风的阳山,也是智慧的阳山!”智慧的阳山村何氏先人用艺术把阳山古村落建成一个文物宝库,以文物价值而论,如今的阳山村人谁家不是个富户人家?当然,阳山村人谁也不会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从自己手里流失。一直平平淡淡地过日子,把这些文物视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何尝不是阳山人的一种智慧呢?

阳山村何氏先人的智慧何止是这样呀!这墙挨墙、檐挨檐的古民居群的布局就是一个科学体系,它是阳山村何氏先人的一部杰作。据当地人何昌亮介绍,阳山古村占地面积为一万平方米,现存六十栋明清古建筑,都座北朝南,房屋结构严整,错落有致,屋檐飞翘,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处理上可谓独具匠心。房屋基底一律用坚硬的片石筑成,高出原来的地面五十公分,既牢固,又防潮,地下还有排水的暗沟。2006年8月,北京的几位专家来村考察时连连称赞:桂阳县阳山古村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的境界,在结构上体现了儒家“中和”的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史的完美结合!

有阳山村的古民居作证,阳山村的何氏先人是十分有智慧的。在阳山村里穿梭、游走,我读到最多的是文化。阳山古村处处散发着古风清韵,处处给人以文化氛围。这里的诗文对联四处可见,正堂大厅刻有“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三高宏进业、四友振家声”;佩印堂刻有“柏台新气象,梅阁旧客风”;习文馆刻有“开窗明月白,洗砚石泉香”“去草寻径石,留云补断山”;研经室刻有“松风开云鹤、春雨夜鸣琴”“花环曲径春无尽,水绕苍山意共深”等等。在这个古村里,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一栋古屋里还保存有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陈士杰的诗文;在这个古村里,更没想到的是晚清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也在此留下了佳作,这无不跟何氏家族的渊源有关。

阳山古村何氏人以耕读为本,所以特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知识教育,他们以培养读书人为出发点。正堂大厅悬挂的“学海渊源”的牌匾正好证明这一点。正因为这样的努力,就注定了阳山村何氏要出人才,注定了阳山何氏可以创造奇迹。据阳山《何氏宗谱》记载,全村先后出进士、举人、贡生有二十余人。他们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义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救婴会(护婴)、保路会(修路)等六会,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是研究湘南古代民俗风情的“活化石”。

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着阳山村何氏人丰富的文化生活。阳山村何氏先人有智慧却并不向外人炫耀创造的财富。他们经商或是做官,不是到外面的大地方建大宅和别墅,而是把这古朴的民居建在自己居住的这方青山碧水间,深藏不露,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是的,阳山古村太多的故事在歷史的长河中沉淀,而阳山村何氏人没有贵族的高傲,这种纯朴的宝贵精神,只有估算了其中积淀的风雨有多厚重,才能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

阳山古村是一部湘南青山碧水间乡土历史文化厚重的书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阳山古道

阳山古道蜿蜒于崇山峻岭间,虽然看不见那历史连结的纽带,却让人产生一种穿越千年时空的断想。

在阳山古道上,我们仿佛听到了战马嘶叫,也看到了商贾熙攘,它究竟在风雨中留下了多少沧桑和故事?

桂阳古有“三湘之屏藩,两粤之管钥”之称,南望清远韶关,北瞩湘源楚尾,骑田岭横亘在天穹下,阳山古道弯曲延伸群峰山峦间。秦朝时期,数万军队用他们的脚板在荆刺野草中踏出了一条山路,这就是阳山古道的雏形。公元25年,东汉卫飒任桂阳太守,组织山民凿山开道,在古道旁列亭子、置邮驿,阳山古道开始有了固定的路线。也许是悠悠阳山古道承载了几多的风风雨雨,这条阳山古道便利了一代又一代人。清道光年间阳山村武举人何煌,召集数十名工匠,把桥架在官溪村旁湖屯水上。他传承了阳山村何氏族人行善的美德,让后人传颂。

阳山古道在延伸,大山古桥在纵横。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形成了路。一代代人走路,一代代人修路;一代代人过桥,一代代人架桥。正是这不同的路,正是这不同的桥,才构架了阳山古道阡陌的历史画卷。沿着弯弯曲曲的阳山古道,脚踩着溜光的青石板,偶尔见到那栉风沐雨的古亭,已没有了匆匆的旅人。在古亭旁,可以想起前人在亭中歇脚抺汗的情景。如果长久地走在山间空旷的古道上,本能地渴望见到烟火,尤其是在日暮乡关使人愁的时候。烟火可以给人在渴望中带来一种回家的温暖。然而,阳山古道却在历史长河中弥漫着硝烟,经历着血腥的风雨。公元前204年,秦朝赵佗率兵经过这条古道讨伐百越;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兵经过这条古道南下岭南平定叛乱。这就是秦汉时期的阳山古道烟云。残阳如血,阳山古道上不知留下了多少个鬼魂在哭泣。那说不完的大小战事,也用不着一一述说。30975874-6D9F-44F5-991C-F8B3C587AB3B

在这条古道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军队,从这里相继走过。有的在史册上留下了名字,有的是无声无息。唐朝的黄巢领着他的人马来了,向东走了;明朝的张献忠领着他的人马来了,向北走了;清朝的吴三桂领兵来了,向西走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领兵由西向东来了,又由东向西走了。阳山古道承载着不同的历史。那许许多多的故事散落在青石板上,千古流传。说起杨贵妃与进贡荔枝的故事,唐朝诗人杜枚写诗这样描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唐玄宗听说杨贵妃喜欢吃岭南的新鲜荔枝,便命官员每年从岭南地区飞骑送荔枝到长安。为了让荔枝送到长安不变味,阳山古道上便扬起了马蹄疾驰的滚滚红尘,使多少人马累死于飞奔的往返途中。

其实,阳山古道不仅仅用来送荔枝。它是一条官道,更是一条商道。不管是官家还是商家,南来北往,都是从这条古道上走过。在历史匆匆的脚步中,阳山古道上最庞大的队伍,莫过于挑盐的脚夫。他们都有一根用杂木做的扁担,两头微翘。当他们挑着一百多斤的盐上肩后,压沉了再反弹。如果扁担承受的太重,上翘的两头不能压着,弄不好会把箩筐的盐甩倒在道边。他们在古道上风雨兼程,那挑盐的艰苦,我们都无法体会。据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粤盐遍湖南,肩挑贩夫有十万人。皆越山岭避榷税。起初,桂阳盐价斤值银一分,咸丰以来三分。人担百斤行七日至州(指桂阳州),或乃至衡陽、湘乡一往还,利一倍,非至贫苦壮丁,不能为也。”数十万挑盐脚夫为了生计在青石板上迈着艰难的脚步,成了阳山古道特有的风景。

何时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阳山古道就像一条长长的风景线,连接着数十座长亭和短亭。如今高速公路和铁路畅通了周围的道路,但阳山古道不能被遗忘,因为每块青石板都记录着一段动人的历史,因为每座古亭都讲述着一个鲜活的故事。

湘南青山碧水,阳山古道悠远。

阳山古驿站

阳山古村是全国十大古村,也是湖南境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传统村落。可有一丝丝痕迹,见证了历史的苍桑,延绵了岁月的风雨,几乎难以寻觅,这就是阳山古道上的驿站。何为驿站?驿站指古代供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换马或是休息住宿的地方。

沿阳山古道寻思,仿佛听到马蹄踩着光滑的青石板,飞奔而去。古亭驿站,断柱残砖,曾被风打风吹去。寻找古驿站,断断续续,就像一首遥远的歌谣。

十里一长亭,百里一驿站。据桂阳旧志记载,西汉时桂阳郡在阳山古道设有驿站。阳山驿站位于古村后龙山脚下的路口,它是旅人过客歇脚的地方。阳山村人在驿站附近,建住房、设旅店,专门派人为古道的旅客供水施茶,提供方便。伫立驿站旁,深情凝视空谷寂寥的山间,聆听那古驿站的神秘。驿站旁,一位年轻的女人,手执罗帕,送一位上京赶考的郎君,一遍遍说着:“郎君呀!上京赶考,早日归来!”杨柳依依,泪若梨花。那分别的情景,只为求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寻觅间,恍然总有一些古代名人沿古道走来。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走阳山古道,就在驿站歇过脚。唐顺宗永贞三年(公元808年),刘禹锡因作《戏赠香花诸君子》一诗,触怒权贵,被贬连州。于是便有了《桂阳岭歌》:人稀鸟兽骏,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刘禹锡只身染瘴疾,满腹牢骚,在古驿站歇了一下,手柱拐杖,便匆匆上路了。他诗中所言的“千金子”是指唐朝宰相张九龄。张九龄是韶州(今韶关)曲江人,经阳山古道,在驿站歇息过;宋代的周敦熙到汝城做官,经阳山古道,在驿站歇息过;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贬到桂阳州走阳山古道,也在驿站歇息过;清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陈士杰、何绍基等人来到阳山,都在古驿站休息或住宿过。阳山富贵人家的古屋墙壁所题的诗文,就是最好的见证。

相送十八里,长亭连短亭。在阳山古驿站,有几多的痴情女子送丈夫千里从军,结果丈夫战死沙场。她们又在这里久久昐望丈夫回归,阳山村何宜之妻刘氏就是其中的一位。何宜与刘氏结婚不久,何宜就被奴役从军,杳无音信。刘氏每晚站在驿站旁,望着阳山上空的月亮,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她这一盼就是一辈子,眼泪哭干了,丈夫还是没有回来。

古人不见今对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阳山古驿站是阳山古道上的一个结,一个历史的结,深深地锲在这方青山碧水间!

作者简历:雷小明,又名雷晓明,湖南桂阳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三十年创作经历,作品散见《诗刊》《星星》《湖南文学》《小溪流》《羊城晚报》《珠江文艺》《散文百家》《鸭绿江》《百花园》《芳草》《名家名作》《参花》等刊物。出版文学与历史学术专著五部。现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30975874-6D9F-44F5-991C-F8B3C587AB3B

猜你喜欢

何氏阳山古村
下洲古村 打造“艾商文化”
Spring Outing
古村之晨
古村研学感知传统
小刺猬的烦恼
关于保护阳山荡景区白鹭群的建议
害羞的年
何氏“十全大补粥”
古村之友面向全国征集100位创客
野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