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蝴蝶和飞蚁

2022-06-05邓心怡

速读·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粉蝶翅膀蝴蝶

邓心怡

在我的城市生活里,艳丽蝴蝶不轻易能见到,多的是白粉蝶、小灰蝶以及各种蛾子。飞蚁却是我夏日生活中的常客,但每逢雨天,他们就会集体出现。然而在我心里,想起“蝴蝶”这个字眼,总是和美相关;相反,飞蚁是可怕的,从不是美的。可是近来我又对二者的美的判断,有一些反思。

蝴蝶

从古到今,人们对蝴蝶的印象似乎都不错。我对蝴蝶的最初印象,除了动物画册上那些翅膀鲜艳美丽、有着各种图案的奇妙昆虫,更多的是“梁祝化蝶”“庄周梦蝶”的传说故事、诗歌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有趣场景。

蝴蝶不言语,却能吸引人们审美的目光,赞扬的话语。

城市里的蝴蝶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说少见。偶尔见到的不过是灰扑扑的小粉蝶,或者是和蝴蝶长得极像的飞蛾。那些翅膀巨大,颜色鲜艳的大蝴蝶,要么是破了翅膀在路边挣扎才得以被人一见,要么是飞上枝头采花的短短瞬间,也要被孩子扑抓,或者让人忍不住咔嚓咔嚓地按下好几次快门,硬凑一幅“蝶恋花”。

但我听说,在乡下人那,蝴蝶就不美。蝴蝶多的年份意味着作物的虫害多,蝴蝶的幼体——毛毛虫大多吃饱菜蔬,茁壮成长了。

蝴蝶给人的视觉享受不可否认,几千年来的名篇好诗里的蝴蝶,也确实是美的。但想起毛毛虫大口蚕食着农作物的样子,我不禁觉得有些恶心。

飞蚁

飞蚁和蝴蝶相反,我没听说过哪个人觉得飞蚁美丽的。

广州连日的暑热积攒起的低气压,终于要在这天炸开一场暴雨。雨前,傍晚的天空翻腾起黑墨似浓浓的乌云,使宿舍和课室、办公室的日光灯以及各处的路灯显得格外明亮。也就是在这时,飞蚁登场了,从没有关闭的窗缝,敞开的门口,冲进了人们的傍晚。

那个傍晚,我正提了相机,和文字记者们在办公室对一位师兄进行采访。“轰”的一下,窗外一声惊雷,偷偷钻进室内的飞蚁被点燃了热情,一下全部腾飞起来。镜头前是飞扬的飞蚁,镜头后是战栗的我。因为正在录制视频的缘故,我一动也不敢动。红红的飞蚁披着透明的翅膀,顺着长裤裤腿向上爬,我只能一拂手把它抖落。再看文字记者和采访对象,为了采访录制的效果,他们也一动也不敢动。但是从越来越长的停顿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路已经被飞蚁打断。终于,在师兄扬手赶走又一只横冲直撞的飞蚁后,文字记者说:“我们停一停吧。”

我按下录制的停止键,拍落身上、鞋上蠕蠕的飞蚁。低头打开朋友圈,才发现各处已经炸开了锅:只要有亮光的地方,就有团团层层的飞蚁,不少教室因为飞蚁太多,已经被迫停课。再抬头看看室内,两个文记拉紧了窗帘,展开一场恶斗,将屋内困住的飞蚁一一打落、踩死。不多时,室内的躁动安静下来,只剩一地的死蚁和斷落的翅膀。偶尔有几只脱了翅的飞蚁在地上爬动。

采访终于得以继续进行。

采访结束,大雨已经退去,飞蚁群也散开了。桌上留下几枚透明的翅膀,提醒着人们这一场人和飞蚁的恶战,以及人对飞蚁的极度恶意。

我有些愣神。

形式上,飞蚁明明和蝴蝶差不多,长着一根躯干一双翅膀,和谐地对称着,飞舞起来各有自己的韵律。红红的短身,灵活的触角,透明修长的翅,应该说,飞蚁是具有形式美的。它们的美不被人欣赏的原因,也许是它们过于靠近人们的生活,甚至直接扑到人的身上去。这靠近带来的困扰和惊吓冲淡了美的体验。也许有人会愿意收集蝴蝶的标本来珍藏,时时欣赏,但我从没有听说过谁会收集飞蚁的翅膀,时时端详,甚至写诗赞美。

那天夜里,我在我的手机备忘录记下这样一首小诗,算是努力抽离对飞蚁的偏见后,尝试对飞蚁进行新的审美和评价。也许这样简单的移情,使飞蚁拟人化后,才能更好地与它们共情。

落翅

抓住哪怕一点细微的光亮

就冲进屋里。

无畏地 莽撞地

挥舞着透明的或者黑色的翅膀

觅光 掉翅 然后粉身碎骨。

不知是否每只飞蚁

都有机会经历交流和交尾?

大雨歇止,蚁群褪去

晚风或晨风卷起生命的落红

一地的翅。

也许下一次遇到飞蚁和蝴蝶时,我的第一反应依旧是觉得飞蚁不美、蝴蝶美丽。这是审美标准的一致性对我的影响。但是我也想找寻我个性中对审美的差异性,尝试欣赏飞蚁、批判蝴蝶。也许适当地抽离和移情,才能用更多的角度去打量世界,获得更加独特的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粉蝶翅膀蝴蝶
春天的“使者”
黄色四翅小粉蝶
黄色四翅小粉蝶
为了蝴蝶
语言拼贴:不能复制的粉蝶
白色翅膀的蝉
捉蝴蝶
扇了一下翅膀
捉蝴蝶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