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研究

2022-06-04石振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7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创作

石振华

【摘要】要想创作优质的电视纪录片,需要考虑许多要素。对创作者的创作与拍摄技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创作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创作出更加优质的电视纪录片。基于此,本文针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够推动我国电视纪录片质量的提升,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创作;拍摄技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7.073

电视纪录片指的是一种利用电子采集方法,客观记录、浓缩并提升人类活动、世界万物的行为过程。电视纪录片由多种要素构成,如音乐、色彩、绘画、声光等,其属于一种综合类艺术项目。在上述多种要素的互相作用下,即可形成一个完善的视觉艺术作品。与电视专题片不同,电视纪录片可以融入创作者的个人色彩,提倡在满足特定主体的基础上发挥创作者的个性。创作者在创作电视纪录片时,有着比创作电视专题片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基于此,本文针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要点

1.1 立意

创作者在观察现实生活后,会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深层次感悟。创作者要想将自己的感悟表现出来,就需要突出某一事物或人的美感与影响价值。这种主观创作与客观记录相结合的夙愿,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立意。电视纪录片的立意与传统意义上的立意有着一定的差异。传统意义上的立意通常是先有主题思想,再进行素材收集。而电视纪录片的立意是先有素材,再确认主题思想。二者的创作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1.2 选材

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选材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要素。选材是确认电视纪录片拍摄对象的重要环节。在选材环节,创作者需要确认:什么样的人或事物适合作为动感影像进行呈现?问题的答案通常会受到创作者的主观感受的影响,由创作者的结构规划与画面构思所决定。即创作者想要叙述什么样的事情,就需要采集什么样的基础画面元素,进行相应的现场抓取。利用情景模拟、抓取、等待等方法,实现人或事物的再现。

1.3 拍摄方式与流程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拍摄的季节、拍摄的天气、拍摄的地点、拍摄的路径、拍摄的器材与设备都是电视纪录片拍摄时应该考虑的要素。以拍摄的器材与设备为例,有的创作者为了提升抓拍与跟拍活动的效率,在拍摄现场会优先选择一些小型拍摄设备,但是在应用小型拍摄设备的过程中,忽略了收音效果的优化,导致后期成片出现音质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在确定电视纪录片拍摄方式与流程时,必须考虑到一切可能对电视纪录片拍摄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拍摄经费、拍摄设备,确保现场拍摄能够顺利开展。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与流程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在拍摄的工程中,应该根据题材的特性,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动。例如画面的基调、基础性构图方式、色彩背景、用光特征等,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动。在拍摄形式的应用上,应该优先采用多角度的拍摄形式。为后期纪录片的制作提供更多的拍摄素材,使紀录片在制作时有着足量的参考画面与镜头,有助于更好的展现人或事物。除此之外,在拍摄时还要做好现场的场记工作,录制好现场同期声,为后续的工作夯实基础。

1.4 明确文稿与画面的关系

对于创作者而言,在创作纪录片时,通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先写文稿,再拍摄?还是先拍摄,再写文稿?这是一种文稿与画面之间的矛盾,是创作者在创作电视纪录片时,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大多数情况下,创作者会先写文稿,再进行相应的拍摄。因为文稿脚本是判断电视纪录片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前写好相应的文稿能为后期的拍摄提供相应的拍摄提纲与文字稿。在后期拍摄时,只需要将文稿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即可完成开机拍摄。在文稿的基础上进行拍摄,能够保障镜头的连贯性与可靠性,会有效提升画面的逻辑性、流畅性与完整性。有助于观众更好的理解电视纪录片的立意。但是先写文稿,再拍摄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那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动性会因此受到影响。在文稿的限制性,作品可能会存在缺乏生动性的问题。

因此,有的创作者为了提升电视纪录片的生动性,为电视纪录片赋予更多灵气,会选择先拍摄,后写文稿的方法进行拍摄。在这种情况下,文字与镜头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关系。当文稿服务于画面时,创作者能够放开手脚,拍摄出更多具有冲击力与视觉效果的画面,能够利用画面吸引更多的会关注。但这种拍摄方法会导致语篇结构松散,在后期电视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文稿被迫服务于画面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文稿与作者最初立意差距较大的问题,观众在观看时会产生意犹未尽的观感。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吸收两种拍摄方法的优点。在拍摄画面前,提前列出拍摄提纲,根据提纲进行画面的拍摄。再在拍摄的过程中,根据画面的内容撰写文稿。这样既实现了文稿保障画面,又实现了文稿服务于画面的目的。在应用文稿时,还可以用文字补充画面所无法展示的一些细节,为观众提供联想、反思的空间,深化电视纪录片的立意,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质量。

1.5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同样也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点,后期制作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包括了画面、解说词、音乐、片头、配音等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1.5.1 画面

画面是电视纪录片后期制作的首要因素,后期制作的其他要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服务于画面。电视纪录片的画面应该具备一定的流畅性与逻辑性,应避免画面突然跳跃现象的出现。如果用文章、句子、词汇、文字的关系形容画面,单个画面类似于文章中的文字,多角度画面类似于多个文字所组成的词汇,一组画面类似于多个词汇所组成的语句,多组画面类似于多个语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段落。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就像一篇完整的文章,由多个画面组成。如果其中有较为突兀的画面,就会显得整个电视纪录片不够流畅、细腻与柔和,很容易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违和感,影响电视纪录片的质量。

1.5.2 解说词

解说词是服务于画面的重要因素。解说词应该具备一定的节奏感,要能够做到与画面一一对应。解说词并非机械式的对画面进行标注,要做到与画面相辅相成。解说词不仅要做到解释画面,还要做到丰富画面。因此,对于解说词的表现力也要有一定的要求。画面不能多于解说词,解说词也不能多于画面,二者应该错落有致,让解说词对画面进行补充的同时,还要为观众留下联想的空间,做到此消彼长、相互映射。

1.5.3 音乐

音乐是丰富电视纪录片体验的重要因素。音乐有着烘托氛围的作用,是电视纪录片转场、过渡的重要工具。在电视纪录片中,应该适当的加入背景音乐、音效等要素,奠定电视纪录片的情感基调。但是在应用音乐时,也要注意:不能让音乐盖过画面,让观众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音乐上。音乐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仍起着一个辅助的作用。所以在应用音乐时,切忌本末倒置,不能让音乐抢占画面的风头。

1.5.4 片头

好的片头是吸引用户持续观看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因素。片头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对于激发观众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片头类似于商品包装的封面,要集中展示商品的特色,吸引用户购买商品。因此,创作者在制作片头时,也应该在片头集中展示电视纪录片的精彩部分,用精彩部分吸引观众对整部电视纪录片的兴趣。发挥片头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电视纪录片。

1.5.5 配音

好的电视纪录片需要许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创作者和工作人员的心血。配音是为电视纪录片赋予灵魂的重要环节,如果播音员的配音缺乏感情、单调无味,那么电视纪录片的画面格调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创作者应该与播音员加强沟通,和播音员明确某一画面配音的感情基调。让播音员反复、多次观看画面,理解画面感情基调后,再投入饱满的情感与情绪进行配音。

1.5.6 其他要素

电视纪录片由多种要素组成,其包括但不限于上文中所提到的要素,电视纪录片还包含了很多其他要素。例如:图表数据、动画、字母等都是电视纪录片中需要用到的要素。配音员在应用这些要素时,要充分理解这些要素的辅助作用,利用这些要素弥补画面中存在的不足,使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观感得到有效提升,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解读力,为电视纪录片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创作者在创作电视纪录片前,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拍摄技巧。只有创作者具备较高的拍摄技巧,才能够保障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质量。

2.1 借鉴其他优质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创作者应该保持谦虚的好学之心,不断的学习与借鉴其他优质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多观看其他优质的纪录片,学习优质纪录片的拍摄经验。记录、分析、总结其他纪录片的画面拍摄手法、情感表达方法、镜头表现风格,学习不同画面的转场与衔接方法。学习如何用一部电视纪录片讲好一个故事。保障电视纪录片的完整性,使电视纪录片有起有伏,有开头、有过渡、有高潮、有结尾,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无趣、无聊。

2.2 保持坚持不懈的拍摄意志

好的电视纪录片需要创作者不断的付出努力。要想拍好电视纪录片,就必须对被拍摄的事物保持足够的热爱。从事电视纪录片拍摄的创作者应该具备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品质,如果创作者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所拍摄出的电视纪录片必然缺乏感情,缺乏细节。只有创作者具备坚持不懈的拍摄抑制,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人与事物,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中。创作者在被电视纪录片中的人与事物感动时,会更加愿意将这种令人感动的人与事物分享给广大观众。这种坚持也是成就优质纪录片的重要基础。

以《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为例,《航拍中国》的创作者必然对祖国的美好江山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才能以航拍的角度为人民群众展现不同角度的美好河山,奠定了该系列纪录片成功的基础。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为例,《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者必然有着对美食的热爱,有着一双发现生活中民间美食的眼睛,才能够在纪录片中呈现全国各地民间的不同美食。坚持不懈的拍摄意志需要热情的支撑,创作者在创作电视纪录片时,要积极地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展现自身的品德素养,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到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这样才能利用电视纪录片讲好故事。

2.3 加强镜头的把控能力

稳固的镜头能够还原真实的画面。以新闻拍摄者、电视专题片拍摄者为例,如果这类拍摄者需要转行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就需要改掉以往的拍摄习惯。学习电视纪录片的取景與构图。在拍摄电视纪录片时,必须对画面中的一切事物进行观察,抓住画面中的重点,选择最佳的构图点,对画面进行取舍。只有具备这样的镜头把控能力,才能拍摄出优质的画面,避免多余痕迹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

2.4 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素养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建立在画面拍摄与文稿创作之上。创作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有效的传递给观众,用文字对场景进行有效叙述。要注意的是,解说词的写作与传统的文字创作有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文字创作没有画面的辅助,提倡用文字描绘出画面。而解说词与画面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创作者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要一改以往的文字创作习惯。在解说词的创作上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情感饱满,与电视纪录片画面相辅相成。创作者的文化功底素养能够为电视纪录片赋予灵魂,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基本功。只要高水平的文字才能够为电视纪录片增光添彩,推动电视纪录片质量的有效提升。

2.5 统一电视纪录片的基调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可能横跨多个区域、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电视纪录片内所采用的材料、素材可能存在着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在应用这些素材时,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就会出现基调不统一的问题,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突兀感与违和感。统一的基调是保障电视纪录片流畅性的基础,在实际应用跨区域、跨时间材料与场景时,也要统一不同材料与场景的基调。虽然拍摄的时间与场景十分广泛,但整个纪录片仍要保持统一的基调。统一的基调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的感受创作者想在电视纪录片中表达的情感。历史、地理、人文等内容是电视纪录片的常见题材,横跨空间、时间的现象非常常见,如果创作者无法统一基调,在电视纪录片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就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所以,创作者在创作电视纪录片时,要抓住环境、任务、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利用合理的过渡与衔接,承上启下,引导观众发现不同事件、不同场景、不同事件的关联性。以历史类纪录片为例,在记录不同朝代战争、动荡的同时,可以注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基调,表达痛斥战争或歌颂统一的情感。

本文首先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点,其次探究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电视纪录片由多种要素构成,要求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电视纪录片作品的情节有起有伏,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理解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创作者要想创作出优质的电视纪录片,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提升自身的文化功底、镜头把控能力、个人意志,在电视纪录片创作时注入自身的情感,才能创作优质的电视纪录片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冠.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J].记者摇篮,2020(11):114-115.

[2]桂云涛.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J].记者摇篮,2020(11):129-130.

[3]秦云笑.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03):94-95.

[4]李文专.基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01):140.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创作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