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戏曲壁画艺术特征考察

2022-05-31梁卓秀

收藏与投资 2022年5期
关键词:造型比例色彩

摘要:古代寺观壁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具有教化和美化的历史价值。山西省洪洞戏曲壁画在构图、舞台、造型、服装、道具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本文立足洪洞元代戏曲壁画的发展历程,对其艺术特征进行考察分析,从人物造型特征、色彩特征和比例特征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挖掘我国戏曲壁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戏曲壁画;造型;色彩;比例

一、元代戏曲壁画的艺术价值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凝结了千百年来国人的智慧和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高的观赏性和巨大的历史传承价值。戏曲题材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新时期艺术界积极探索的问题和热点。壁画历经石器时代至今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由于壁画融合了历史、宗教以及世俗题材,在考古、宗教以及中国的绘画发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戏曲壁画作为研究我国古代戏曲文化的一种独特载体,如今深受人们重视。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针对戏曲壁画的研究多集中于明清时期的壁画作品,关于元代戏曲壁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元代戏曲壁画中,山西洪洞广胜寺戏曲壁画作为我国现存最早且保存完好的戏曲壁画,对于戏曲壁画研究以及戏曲发展历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选取元代山西洪洞广胜寺戏曲壁画—《元杂剧图》为研究對象,采用文献查阅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其造型、色彩和构图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元代戏曲壁画的典型艺术特征,力求产出艺术性研究成果。

二、山西洪洞广胜寺戏曲壁画概述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据调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萌芽于先秦,活跃于北宋,流行于元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考察发现,元代的戏台子都集中在晋南,也就是我们目前的山西境内。晋南地方剧种达54个,以晋剧、蒲剧等为代表。本文研究的对象广胜寺水神庙中的戏曲壁画,就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地界内,广胜寺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周壁画面积总共200平方米,题材广泛,多趋于世俗化,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人物造型和神情动作等方面栩栩如生,随着时间流逝,画面虽有部分脱落,但总体保存完好,颜色艳丽,如《下棋图》《卖鱼图》《梳妆图》等。其中,南壁东边的《元杂剧图》最出名,是我国历史上可考证的记录元代戏曲活动的第一幅作品,其凭借着完好的品相与尤为罕见的内容和题材,于1988年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现在为数不多的反映元代戏曲演出情节的史料之一,受到广大民众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画面中,以忠都秀为主的十一位演员在准备正式开演前的参场仪式,内容丰富,构图严谨,笔法苍劲,层次分明,色彩绚丽,以红、黄、蓝色为主要基调,采用重彩平涂手法,极富艺术感染力。画幅上部井井有条地题着“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11个大字。服饰精致,人物脸谱各异,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画师们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娴熟的壁画表现手法。

《元杂剧图》第一次用绘画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戏曲表演最珍贵的图像资料和发展实况,表现了元代戏曲人物形象、戏曲服饰、脸谱、色彩、舞台道具等方面。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再现生活场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寺观壁画的保守,摆脱了佛教题材的束缚,在革故鼎新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三、特征分析

不同于古代绢本绘画,受绘画材料和绘画场地的限制,壁画在艺术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经过对广胜寺水神庙壁画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其在造型艺术、设色技法和构图特征等方面独树一帜。本文将结合元代壁画的绘画特征和发展特点,从《元杂剧图》的壁画内容着手,从人物形象、戏曲服饰、脸谱、色彩、舞台道具等方面,分析山西洪洞广胜寺戏曲壁画造型和色彩方面的艺术特征,为我国元代戏曲壁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造型特征

戏曲壁画《元杂剧图》中所描绘的艺术造型可以分为两类:人物造型和化妆造型。画师通过写实的手法,将两方面的造型、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体造型线条流畅,画面恢宏大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元杂剧开演前的场景,体现了画师高超的壁画绘画水平。

1.人物造型

《元杂剧图》中,虽然画面人物众多,但是作为旁观者来看,并没有杂乱无章、胡乱堆砌的感觉,反而觉得在戏剧主题下,人物协调统一、画面井然有序,同时又不失变化。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多元,画面中的11位演员可以说各有特色,形象方面不分伯仲,面容、衣着、眼神、手势等各个方面都依据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单独进行创作,符合角色特征。人物关系方面,忠都秀位于画面中间位置,其余人物分别位于其后或者两侧,通过位置和衣着可以明显地区分画面中的主角和配角。

现针对画面中的主要人物造型展开描述。从壁画中可以看出,为保证整体构图完整、和谐,所有演员被分为前后三排,呈前五、中五、后一排的三行序列,为对称式构图,其中女角4名,男角7名,总共11名演员,全部站在台前准备开演前的参场仪式,前一排五人为主要参演角色,其中,居中的为忠都秀,从其妆容和服饰以及戏曲横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可以看出其为此段戏剧的主角。其面容精致,神态严肃端庄,手持笏板,头戴官帽,身着圆领大红袍,为女扮男装的“正末”一角。忠都秀整体妆容精致、耳坠金环、樱桃小口,可见画师在人物描绘过程中采用了描摹女性的惯用手法。从左往右依次看来,可见左一手持官扇,着长衫,戴礼帽,袍上镶一玉龙且面目清秀的人物,该人物整体器宇轩昂又略带女气,属“装旦”一角;左起第二人,与左一以及右侧的忠都秀形成鲜明对比,其身高约17 cm,面涂白粉,满脸胡须,整体粗犷豪放,头戴皂罗帽,袒胸露乳,穿花色长袍,身体微躬,直视前方,似乎正在与观众互动又似乎在道白,是为丑角;而后左起第四人,面部粉饰,头裹幞头,着淡蓝色圆领宽袍,袖口和下摆绣有红色花卉,腰间有束带,右侧插一卷黄色物件,足登黑靴,眼神注视左下方,双手拱捧胸前,扮演一位谋士形象,作聆听之状,似乎是在跟忠都秀交谈,又似乎是在跟观众致谢;左起最后一位为侍从,头戴幞头,身穿圆领黄袍,中间绣有凤鸟花卉图案,右手放在前襟,左手持大刀,看向左边笑逐颜开。后排中间一人比较特殊,该男子身体刚健,头戴蒙古帽,身穿绿色长衫,脚穿棕色布鞋,束带。后排其余四人为龙套演员和乐队人员,龙套女子身穿浅蓝色长衫,乌黑的秀发上插一朵小黄花,手持团扇,其余三人身体略微前倾,着元代常服,或持拍板,或击鼓,或奏笛,对前排演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在观者看来,画面无声胜似有声。

后台一位上好妆的女子正在掀起边幕条,头探向外面,表情紧张又略带好奇,显得俏皮可爱,是画面的点睛之笔,增强了整个画面的表现力。

2.化妆造型

“脂粉黛泽之化妆,中国古代,早已实行。迨及唐朝,人文璨然,宫嫔众多,使六宫粉黛,竞美争妍。所以化妆一项,更趋浓艳。日本平安朝女子之化妆,起源亦由于唐,今分为髻、额黄、眉黛、朱粉、口脂等。”为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戏曲演员需要通过化妆表现出角色的年龄、民族、性格、职业等,画师为了加深人物特征,往往会采用一定的夸张手法,如“眉如远山”“唇若红菱”“血盆大口”等,适当夸张,有时丑陋,有时靓丽,可以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如图二元代戏曲壁画中,忠都秀面部粉饰,柳叶眉,樱桃小嘴,凸显丰盈秀气,但为了装饰角色,画上了假胡须,加粗眉毛,头戴官帽,诠释官员形象,线条勾勒婉转细腻。如图三紧靠在其右侧的男子扮演市井人物,采用夸张的手法,眉如火焰,面部满髯,张眉怒目,用白粉涂抹眼圈,涂抹红唇,人物粗犷、豪放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排吹笛者,面色红润,红堂脸,粗眉,眉眼之间用白粉明显隔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元代戏曲的妆面和脸谱,了解生、旦、净、丑各自的形象。

(二)色彩特征

我国古代在绘画方面,虽然缺乏系统的色彩运用理论,但是古人在色彩应用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常使用青、黄、赤、白、黑这五色使得颜料的色彩与实物相对应。在《元杂剧图》中我们便可清晰地观察到五色的浓淡运用与协调配合,同时又辅以蓝色调和。整体看来,设色绚丽,色泽艳丽,极富艺术表现力。

1.冷暖互补

通常来说,画面整体受固有色、环境色和光源的影响,色彩的明暗变化会产生冷暖变化,暗部偏冷,亮部偏暖;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使得画面更加协调生动。绘画常用色彩中,红、黄可以让人联想到热情、阳光,色彩偏暖,青、蓝等让人联想到凉爽、寒冷,色彩偏冷。《元杂剧图》以暖色为主要基调,大量使用红、黄、蓝,兼用淡蓝和黑白色,画面层次清晰,主体突出。以戏剧图为例,整幅壁画呈现出暖洋洋的色调,虽然整幅画中色彩运用较多,但是整体色调比较协调,以不同深浅的红色调、蓝色调、黄色调为主,如前排正中主人公身着圆领大红袍,色彩艳丽,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为戏曲主角,第二排右一女子身着淡蓝色长衫,前排右一男子身着土黄色长衫,颜色各异,但是整体在暖色调烘托下形成和谐一致的色彩表现。具体到壁画中的某一个人物,元代戏曲壁画不像其他壁画赋色厚重和重彩勾勒,而是重彩平涂,深沉古朴,如图第二排右侧女子,身着粉色长衫,外罩蓝色披风,与下半身橘色裙子形成鲜明的互补关系,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引起强烈的色觉反差却格外和谐。

2.黑白巧妙运用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广胜寺水神庙壁画群十分重视黑白色彩的调节作用,勾勒用的黑色线条与大块的白色平涂方式巧妙结合,主要表现在人物的服饰、建筑等方面(图三)。一方面对画面色彩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在色彩纷繁中也起到了稳定画面色彩的作用。具体到《元杂剧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艳丽的人物服饰,其黑色线条和白色平涂的表现手法越是明显。例如位于画面正中的忠都秀,其身着大红色官袍,浓重的色彩已经占据了画面中最为明显的位置,如再将官袍整体平涂为大红色,整个画面色彩明度配置会比较高。繁复的黑色线条恰好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用重色将整幅画面压制住,画面不至于因为颜色艳丽而给人留下杂乱的感觉,同时袖口白色的使用,平衡了色彩的艳丽,又使画面不会因为红、黑色调的结合造成视觉上的过分冲击。黑色和白色的巧妙运用,使得画面色彩杂而不乱,艳丽色彩中又多了一丝通透和明亮。

四、总结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戏曲壁画是研究我国舞台艺术和戏曲发展的重要史料,在构图、舞台、造型、服装、道具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梁卓秀,1997年10月生,女,汉族,甘肃白银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術学院美术专业20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为装饰工艺。

参考文献

[1]张光福.中国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383.

[2]黄现璠.唐代社会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4]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柴泽俊,任毅敏.洪洞广胜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造型比例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猫星人处处都是黄金比例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