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机动车驾驶人管理研究的范式思考

2022-05-30巩建国

汽车与安全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交通安全

巩建国

摘 要:为提升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駛能力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安全驾驶能力所包含的安全驾驶知识意识和操作技能两个维度,从“道”与“术”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内在逻辑解析。然后,围绕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养成的主体特征、个体特征和应用特征,设计了全分类群体、全生命周期、全应用场景的理论实践体系。最后,聚焦制度、技术和文化三个层面,提出了推进驾驶人管理制度完善与精简、技术智能化与精准化、构建中国特色交通安全文化等方面的管理研究构想,为驾驶人管理研究提供顶层设计参考。

关键词:驾驶人管理;安全驾驶能力;交通安全;交通文化

机动车驾驶人是现代道路交通系统运行的重要主体。从交通安全角度而言,近90%的道路交通事故由驾驶人因素导致(含违法过错和非违法过错),是制约交通安全水平提高的关键。从交管行政服务角度而言,目前已有5亿持证驾驶人,且仍以年均2000多万数量在递增,均是交通管理部门的主要管理服务群体。从社会运行层面而言,驾驶人群体已占我国成年人口近半数,驾驶人行为是社会文明的直接体现和反应。由此可见,驾驶人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开展驾驶人管理,仍是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探索和协商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意即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覆盖了群体、个体和主体三个层次。驾驶人作为人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的角色之一,其外在也呈现为群体、个体和主体三类,驾驶人管理研究的层次也应聚焦于此。从更为本质的角度讲,此三个层次的核心,则是驾驶人本质能力,即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驾驶人管理研究的关键要义在于对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管理。对此,笔者将从安全驾驶能力的定义构成、习惯养成、保障形成等角度进行解析。

1安全驾驶能力的“道”与“术”

驾驶机动车是一项需要驾驶人身心密切配合且高度危险的活动,既需要驾驶人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具备安全文明驾驶的意识,也需要熟悉所驾驶车辆的性能,明白自身驾驶所处的交通环境,更需要将安全知识与驾驶技能有效融合,及时应对多变的交通场景,确保车辆持续、稳定、规范运行。其中,安全文明知识意识即是驾车之“道”,驾驶操作技能即是驾车之“术”。

1.1 安全驾驶知识意识

庄子曰: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安全驾驶能力的养成,须抓住安全驾驶知识意识这个关键的“道”,进而科学指导驾驶技能训练,达到“知”“行”合一。关于驾驶人安全驾驶知识意识的相关内容,笔者已在《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知识体系构建与意识塑造》一文中予以系统阐述,此处仅做概要介绍。作为道路交通运行的基本事件,驾驶机动车是一项兼具个体和社会双重属性的行为,既是驾驶人个体进行实际驾驶操作的具体行为,也是驾驶人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交通环境进行交互的行为,要求驾驶人必须掌握和遵循基本的通行规律,即背后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形成驾驶人必备的安全驾驶知识体系,涵盖三“理”。

一是交通物理,即道路交通系统中各要素的各自和交互运行过程中的物理规律,包括交通参与者、交通工具、道路、交通管理、环境等五个主要方面。交通参与者特性而言,驾驶人需了解自身作为驾驶者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特别是驾驶机动车过程中感知、判断、操作等过程所需的生理心理条件,保持良好的驾驶状态;同时,也有必要了解其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的一些典型特点,如不同年龄行人的步幅、速度等差异特性,从而防止可能存在的危险。交通工具特性而言,驾驶人需掌握车辆基本构造、主要安全装置、运行操作、装载和牵引等基本特点,也需结合车辆发展新技术、新形势,以及新能源车辆、辅助驾驶乃至智能驾驶相关使用特点,确保熟知知识、熟练操作。道路特性方面,驾驶人既要了解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农村公路等各类道路基本构成和运行特性,更要掌握在不同道路场景下安全驾驶要点和风险防范知识,实现在综合场景下的准确判断、安全驾驶。管理要素而言,其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交通警察指挥手势、交通管控设施等方面,驾驶人需掌握交通管理设施对于道路通行规则的展现和反映,促进规则意识养成。此外,安全驾驶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掌握特定环境要素下的安全驾驶知识更为必要。

二是交通法理,即获得准予驾驶许可的权利及其对应的遵法守规义务,包括持证和通行两个方面的权利义务。驾驶是法律允许的一种危险行为,是有条件的行政许可,并非特权。因此,驾驶人获得驾驶许可,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许可条件,由许可主体按照相应的许可程序完成许可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明确规定了申领和使用驾驶证的相关条件、程序,亦是驾驶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实际驾车过程中,能够得到驾车出行所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但其对应的义务则是需遵守基本的通行规则,遵守基本的上路权、通行权和先行权等路权原则。

三是交通伦理,即在交通系统中遵循基本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对待其他交通参与者、自然环境的态度。其一,要坚持生命至上的人文伦理,养成避让紧急车辆、礼让弱势群体、杜绝危险驾驶的基本意识,守护公共安全。其二,坚持公平正义的社会伦理,在占用道路公共资源的同时,养成税赋平衡、尊重他人的基本意识,维护公共利益。其三,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态伦理,在享受个体出行便利的同时,养成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的基本意识,爱护公共环境。

1.2 安全驾驶操作技能

驾驶操作技能,是安全驾驶能力的“术”,既反映了驾驶人生理心理等身体机能,更体现了驾驶人的安全驾驶知识意识。如果说安全驾驶知识意识是驾驶人对道路交通系统科学规律的掌握,那么安全驾驶操作技能则是交通系统科学规律在车辆驾驶操作中的实际运用,既需要驾车之“道”的指引,也有利于驾驶人掌握驾车之“道”的本质和特点。从实际驾车角度而言,驾驶人的操作技能主要体现在基本操作、规则遵守和风险防范三个方面,能够有效涵盖对车内环境、车外环境的感知、判断和操作要求。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操作能力。

一是车辆基本操控能力,即对车辆基本机械的识别与操作。其一,是对档位踏板的基本操控,正确掌握离合、加速、制动等踏板的位置和操作方法,熟悉档位的具体位置和操作要求,通过档位和踏板的配合达到对车辆的启动、加速、减速、转向、停车、倒车等控制,进而实现上路后正确行进,并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保持安全的相对速度和距离。其二,是对灯光和喇叭等车辆信号的基本操控,熟练掌握远近光灯、雾灯、示廓灯、危险报警闪光灯等各类灯光及喇叭的使用操作杆位及其应用场景,确保正确使用,并与其他交通参与者精准交互。其三,是主要安全防护装置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头枕、逃生出口、ABS、儿童安全座椅等安全防护装置,以及三角警告牌、灭火器等辅助安全应急装备使用方法,提升驾乘人员安全防护能力。此外,对于大中型客货车、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客车等车型,还需掌握车辆装载、牵引、改装等装置的正确操作要求。

二是遵守规则驾驶能力,即面对道路交通信号和在交通流中为完成驾驶任务做出的规范性动作。其一,是对交通信号的理解和遵守,熟悉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交警指挥手势等交通信号的含义,并能按照交通信号所代表的含义做出反应操作、平稳行进或停车。其二,是车道的正确使用,按照车道使用功能、指示方向通行,保持安全的速度和距离,执行平稳操作,保持车型、车道、车速、车流等要素一致性。其三,是在交通流中的驾驶任务,根据驾驶目的做出必要的启动、跟车、变道、超车、掉头、停车等基本动作,掌握变更车辆方向时的左右观察、信号示意、方向调整、速度控制等操作要点,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顺序执行,确保他人可识别、自身可控制、运行能平稳。其四,是在交叉口的驾驶任务,根据交叉口类型、所设的交通信号或确定的交通规则,做出合理的转向灯示意、速度控制、车辆行进或停车、方向调整等动作,确保让优先通行的车辆和行人先行。

三是适应道路驾驶能力,即面对不同道路类型、线型、结构组成条件下所需的正确操作。其一,是在普通直线道路的驾驶操作,主要体现在车道的选择、使用、跟车、变道、超车等动作。其二,是在弯道匝道等路段的驾驶操作,主要体现在车辆横纵向控制、速度控制、跟车等动作。其三,是在桥梁隧道等特殊道路结构组成中的驾驶操作,主要体现在进入桥梁隧道前的速度調整、车辆稳定性控制、灯光喇叭操作等,进入桥梁隧道中行驶过程中速度调整、灯光使用、跟车等操作,以及驶离桥梁隧道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灯光使用、灯光使用等操作,确保与周围交通环境、车流相适应。其四,是在泥泞湿滑、施工障碍等复杂条件下的驾驶操作,主要体现在对车辆稳定性控制、行驶方向调整、速度调整等方面。此外,日常驾车也可能使用路外非结构化道路的场景,驾驶人也需掌握车辆稳定控制、空间把握等能力,防止驾驶过程出现拖底、倾覆等风险。

四是应对环境驾驶能力,即面对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需的驾驶操作。一方面,针对昼夜光线差异及雨雾冰雪、大风沙尘等恶劣天气,驾驶人需根据天气情况慎重选择出行,及时调整驾驶车辆速度距离,规范使用灯光喇叭等装置,应对复杂自然环境下的安全通行。另一方面,针对我国人文社会环境差异较大的特点,驾驶人应主动了解所在地域的人文特性,尊重和适应当地民俗习惯,正确驾驶车辆,减少因驾车导致的社会冲突。

五是应急处置驾驶能力,即应对车辆、道路、驾驶人等突发情况的驾驶操作及后处理能力。其一,针对驾驶车辆易发高发的交通事件,如车辆制动失灵、方向失控、轮胎漏气爆胎、车辆起火、车辆落水、车辆侧滑侧翻等情形,驾驶人应掌握基本的驾驶操作原则和操作顺序要求,最大限度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减少对生命财产的伤害。其二,针对日常道路事故,驾驶人应掌握事故现场处置方法,以及正确的事故处理流程要素,防止二次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其三,针对交通事件、事故中易发生的人员伤亡情况,驾驶人应学习掌握针对失血、骨折、烧伤、中毒等基本伤情的处置原则和急救方法,最大限度减少现场伤亡。

2安全驾驶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

安全驾驶能力,是驾驶人管理研究的关键,但其系统性的养成,即“道”与“术”的融合、“知”与“行”的合一,需要围绕驾驶人主体管理的全过程和驾驶应用的全场景进行设计。为此,针对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培养,提出全分类群体、全生命周期、全应用场景的三维范式。

2.1 全分类群体

按照不同的维度,驾驶人群体可以划分诸多类型。本文仅从常见的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2.1.1以准驾车型分

第一,小型汽车类驾驶人,驾驶车型主要为小型客货车,其中以小客车为主,主要服务于日常的工作、休闲等生活性需求,少数人员从事出租、配送等客货运。此类驾驶人所驾车辆由于车型小、结构相对简单,且逐渐增加诸多辅助化、智能化的设备,使得车辆基本驾驶操作等驾驶任务相对简单;但与此同时,其使用场景较为单一,普遍为城市交通环境或道路条件较好的场景,使得其对复杂交通环境的应对能力较弱。因此,对此类驾驶人的安全驾驶能力培养,重点在于其对道路通行规则等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应对常见交通环境、混合交通流特别是复杂交通环境的风险感知和驾驶操作能力,提升其遵法守规主动性和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第二,大型客货车类驾驶人,驾驶车型为大中型客车、重中型货车、重型牵引挂车等车型,主要服务于道路客货运输的生产性需求。此类驾驶人所驾车辆车体较大、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且装载诸多客货,出行场景多元,安全责任大。此种背景下,其安全驾驶能力的培养,不仅对驾驶人具备熟练的车辆操控能力,更对驾驶人遵守通行规则、应对复杂交通场景、应急处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第三,摩托车类驾驶人,驾驶车辆主要为普通二三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等车型,也可分为生活性需求(以日常工作购物等出行为主,通常为小排量或小功率摩托车)和娱乐性需求(以旅游出行、比赛玩乐等为主,通常为大排量或大功率摩托车)。此类驾驶人驾驶的车型根据车辆排量大小操控难度有所区别,且由于“肉包铁”的特性也使得其成为交通运行中的“弱势群体”,其安全驾驶能力的培养,除掌握必备的道路通行规则外,需针对不同车型的驾驶操作进行专项训练,特别是车辆稳定性操控、道路交通风险防范、事故时的自我防护等知识和技能。

2.1.2以性别分

受性别生理心理特性影响,男性驾驶人群体和女性驾驶人群体在驾车中呈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也是在其安全驾驶能力培养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内容。针对男性驾驶人而言,其具备更好的机械操作能力、空间感知能力,但也表现出更多灵活机动甚至脾气急躁的特点,其安全驾驶能力的培养需重点突出调节自身状态,提升驾驶的稳定性,预防超速飙车、路怒斗气等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针对女性驾驶人而言,其具备更为细致谨慎的行为特征,但也表现出优柔寡断、空间感知不足等特点,其安全驾驶能力培养需重点突出对车辆操控、交通环境感知与预防应对等能力培养,提高对驾驶环境的适应性。

2.1.3以年龄分

年龄变化通常伴随着心理成熟稳定和肢体等身体条件变化,对安全驾驶的影响至关重要。对年轻驾驶人群体而言,接受知识能力强、掌握机械操作要点快,但心理稳定性相对较差,其安全驾驶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通过规范的学习使其全面掌握安全驾驶的知识意识,充分结合车辆操作技能巩固安全知识,提升其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对老年驾驶人群体而言,身体反应技能衰退、肢体操作能力下降,影响安全驾驶操作,其安全驾驶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通过适量持续的训练保证对车辆安全驾驶的操作、对交通环境的及時反应,确保安全驾车、稳妥驾车。

2.2 全生命周期

前述文中可知,安全驾驶能力与道路交通安全法法律法规、交通环境等要素直接相关,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因此,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培养,需注重从培训、考试到持证、注销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2.2.1驾驶培训环节要突出全面性、系统性

驾驶培训是驾驶人唯一一次系统性接受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和驾驶技能训练的环节,是系好交通安全防护衣的第一粒纽扣。在驾驶培训环节,要突出安全驾驶知识意识的深度根植,通过专业的讲师团队、全面的内容课程、多元的授课方式,系统讲解驾驶人所需掌握的交通物理、交通法理和交通伦理知识,切实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要突出安全驾驶技能的肌肉记忆,通过多场景反复训练、多里程重复拉练,全面锻炼驾驶人熟练操作车辆部件、有效遵守通行规则、稳定应对不同交通场景的能力,切实将安全驾驶技能外化于行。同时,更要突出安全驾驶知识意识与驾驶技能的深度融合,在理论课程中有原理,在实操训练中有知识,切实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2.2.2驾驶考试环节要突出科学性、随机性

驾驶考试是驾驶人获得驾驶许可的法定程序,更是有效考核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驾驶人考试内容设计要突出科学性,安全驾驶知识意识的考核设计能够有效反映驾驶人对安全驾驶知识的掌握情况,客观反映驾驶人对出行场景的理解和应对能力;安全驾驶操作技能的考核设计能够全面反映驾驶人对车辆基本操控、基本通行规则遵守及特定道路条件的应对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驾驶人考试方式设计要突出随机性,通过随机抽取理论考试题、随机出现实际操作项目、随机触发交通场景等方式,考核出驾驶人对安全驾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掌握情况,也防止“考什么训什么”的应试培训。

2.2.3驾驶持证环节要突出精准性、有效性

驾驶人取得驾驶资格后,日常管理更多体现在执法、宣传、教育等环节,基本制度约束则通过审验、记分、注销等制度进行管理,管理的相对主体更多为驾驶的个体,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明显。因此,对持证人员的管理研究要更多突出精准性、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强对违法驾驶人的执法管理和宣传教育,在严格执法中融合宣传教育,将严格执法与科学普法相结合,将违法行为查处与针对性宣传教育相结合,让违法驾驶人知错能改会改。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违法驾驶人执法教育的有效性评估,通过持续跟踪特定驾驶人违法行为类型、频次等数据,客观评价执法宣传实际成效并增强改进,提升驾驶人管理针对性。此外,也要用好驾驶证注销手段,完善主观恶意违法、严重违法行为、多次违法情形等不具备安全驾驶能力的注销制度,并及时查处、及时按规定注销相应驾驶证,震慑违法行为。

2.3 全应用场景

在确定安全驾驶能力主体(全分类群体)和养成方式(全生命周期)基础上,其更直接的体现和应用则是在出行场景中。因此,对安全驾驶能力的实战养成,需注重全应用场景的历练。以实际道路出行环境和管理维度为划分依据,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出行场景。

2.3.1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主要是服务于城市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除城市快速路外,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市政道路以外的社区内部道路,均具有交通设施相对完善、接入管理相对较多、交通流多样复杂、慢行交通相对密集等特点。驾驶人在城市道路驾车的安全驾驶能力培养,要注重基本通行规则的学习和遵守,突出按道通行、遵守信号、控制车速、礼让慢行等驾驶习性养成,强化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共享道路;也要注意学校、公交车站、医院、商业街区、停车场库、小区出入口等人流车流密集地区的安全风险防范,防止突如其来的人和车,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2.3.2高快速路

高快速路是专门服务于机动车交通的特殊道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更是连接区域主要城市的重要交通、经济走廊,具有车速快、交通流单一、交通环境简单等特点,但也对驾驶人的驾驶操作和应急反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驾驶人在高快速路驾车的安全驾驶能力培养,要注重特定场景下的通行规则遵守,熟悉收费站、匝道、加减速车道、主线跟车变道、特定桥梁隧道等基本驾驶操作要求,熟练使用转向、加速、制动、灯光、喇叭等部件,确保与其他车辆的安全相对速度和距离,减少车辆追尾、侧碰等交通冲突风险;同时,也要注意高速公路出入口分合流车辆、大型客货车、驾驶人疲劳分心等交通风险,以及突发事件后的安全防护,防止卷入交通事故。

2.3.3国省干道

国省干道主要是服务于特定区域内经济社会活动交流的通行道路,其具有两侧开口多、交通流量大、交通组成多样等特点,特别是受道路通行收费、货车通行管控等政策影响,国省干道上重中型货车普遍较多。驾驶人在国省干道驾车的安全驾驶能力培养,要注重基本驾驶操作、夜间安全驾驶、雨雾冰雪等特殊天气的操作能力养成,提高复杂交通环境应对能力;同时,也要注意穿村过镇路段、山区弯道路段、与大型车辆并行等安全风险,防范事故发生。

2.3.4农村道路

农村道路是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道路,特别是农民日常种粮收粮售粮、赶集探亲出行等场景,普遍由于道路较窄、沿线开口多、安全设施不足,以及小汽车、货车、农用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等多元混合交通而显得交通环境更为复杂。驾驶人在农村道路的安全驾驶能力,需要注重沥青、水泥、砂石、湿滑、泥泞等不同路面条件下和临水临崖、弯道陡坡等复杂路段的安全速度和距离把控,也要注重春播秋种的凌晨黄昏时段人车密集情形,还要注重遇到农机、三轮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安全通行,更要注重农村路口、学校医院、村镇集市、农民晒粮打场等场景下的风险防范,提升驾驶操控和风险应对的水平。

3安全驾驶能力管理的三个层次

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驾驶人自身的学习训练,更需要政府、社会等其他主体在制度、技术、文化层面予以规制和保障。

3.1 制度完善与精简

从行政管理角度而言,驾驶人的管理主要以驾驶证作为载体;从安全驾驶能力角度而言,驾驶人的驾驶能力体现也是通过驾驶证相关业务予以体现。鉴于驾驶证管理对于交通安全和民生福祉的双重关系,制度层面对于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管理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3.1.1面向驾驶人全群体全周期的制度完善

聚焦生命至上,针对不同驾驶群体在驾驶证申请、培训考试、审验记分、注销等环节分类管理,完善以安全驾驶能力为核心的驾驶人准入退出机制,切实提升制度对交通安全的基础保障作用。在驾驶证申领制度方面,科学设计初次申请、增驾、持境外驾驶证或军警驾驶证换领、恢复驾驶资格等管理制度,优化驾驶人准入身体条件、年龄条件,强化各类驾驶人安全驾驶经历管理,切实保障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符合法定条件。在驾驶人考试制度方面,以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养成规律为依据,合理设计理论和实操培训考试内容,细化培训考试项目、指标、方法,规范设置考试场地和使用考试装备系统,严格考试组织流程,以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管理保障驾驶人考试质量。在驾驶证审验制度方面,结合驾驶人补换领驾驶证等环节,核查驾驶人在身体条件、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方面的情况,严格不符合许可条件、不具备安全驾驶能力人员的资格暂停或退出,保障道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在驾驶人交通违法记分制度方面,坚持鼓励守法、惩戒违法的基本原则,科学设计交通违法记分和减分相关制度,合理匹配交通违法行为与记分分值、交通安全学习教育等内容,切实促进驾驶人违法行为精准矫治和安全驾驶能力恢复,提升交通违法记分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

3.1.2面向驾驶证全业务全流程的简化优化

聚焦人民至上,针对驾驶人群体办理驾驶证申请、补换领、审验甚至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等交管业务,简化优化以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能力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为更多遵规守法驾驶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也为交管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路径。一方面,要推进制度向简,坚持简政放权、减证便民,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发挥社会共治作用,整合各类资源,推进驾驶证业务一证办、自助办、网上办、异地办、就近办,减少群众携带资料、往返奔波、旅途劳顿麻烦,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要推进制度向精,坚持服务为要、优质优品,积极适应驾驶人群体多元化、老龄化,交通工具智能化、电动化等新趋势,细化完善驾驶人培訓考试、准入管理、智能车辆驾驶管理、交管网点服务等政策,为以驾驶证为载体的安全驾驶能力养成提供品质保障。

3.2 技术智能与精准

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技术具有向善性”,技术革命旨在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技术在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够提高驾驶人管理效能,提升驾驶人综合素养,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是“技术向善”的最佳体现。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技术管理,必须以安全驾驶能力的“道”与“术”为核心,依托驾驶人管理制度进行攻克研发、落地应用。

3.2.1创新安全驾驶能力培训考核技术

面向驾驶人交通安全知识体系构建和规则意识塑造,应用VR、AR和驾驶模拟等技术,重构通行规则场景、典型危险场景、交通事故场景,突出场景化、交互式的培训考核,提升驾驶人对交通规则遵守和危险情景应对能力。面向驾驶人安全驾驶技能养成,应用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驾驶人培训考试全过程数据感知和分析,全维度精准判别学员考生驾驶过程安全意识、规则意识,提升驾驶培训考试实效性。

3.2.2创新安全驾驶能力评估矫治技术

充分发挥驾驶人管理系统数据动能,应用培训考试过程、交通违法、交通事故、驾驶行为等宏微观大数据,对驾驶人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度解析、全息展现,客观评估驾驶人的安全驾驶能力。针对驾驶人超速分心等不良驾驶行为,运用交通场景体验、交通事故再现等技术,研发专业性交通安全教育内容设备,开展不良驾驶行为矫治。

此外,围绕驾驶人考试领证业务办理服务,推进新技术在驾驶培训、考试、教育、执法、办证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便利驾驶人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就近办理驾驶证业务,服务群众、普惠民生。

3.3 文化自信与交融

安全驾驶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安全驾驶知识和技能掌握,更需要安全文明意识的根植,从交通文化的角度进行熏陶和浸润,交通伦理即是交通文化的直接反映。我国用三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的机动化历程,但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尚未成形。《“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安委办〔2022〕8号)正式提出,“培育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通安全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的交通安全文化范式和准则”。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顺势而生。鉴于机动车是工业化产物,其在我国的道路交通系统运行,既有交通系统的客观规律,也有特定人文环境下的社会属性,文化建设需突出本土与借鉴相结合,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汽车文化相结合的新型交通安全文化。

3.3.1构建“和让”交通文化,促进尊重生命伦理的自觉养成

“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路交通运行秩序的保障,在于交通参与者的相互遵规和礼让。驾驶人群体是道路交通参与者相对较为“强势”的群体,更应承担“和让”交通文化的建设者。构建“和让”的交通文化,让驾驶人立足生命至上、公平正义的基本伦理,在充分遵守西方交通系统运行的“路权”原则基础上,更加突出我国 “和为贵”“谦受益”等文化传统,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敬畏和尊重,形成以内心自省自重为出发点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

3.3.2构建“诚信”交通文化,突出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约束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强调的伦理规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诚信也应成为道路交通运行的应有之义。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养成,既要强调交通诚信的个人修养,通过培训教育驾驶人“以诚处世,以信立身”;也要充分借鉴西方交通管理经验,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交通安全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基于驾驶行为的交通安全信用評价机制,与个人就业、单位经营等合理绑定,发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双向规制作用,让交通伦理披上制度的铠甲。

此外,要加强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传播,按照《 “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部署,建设交通安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将交通安全文化融入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在城市乡村、各行各业、线上线下大力宣传推广文明交通文化,实现潜移默化、浸润人心、久久为功,助力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管理与养成。

4结语

驾驶人的安全驾驶能力,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其内涵既包含安全驾驶的知识意识,也包含安全驾驶的操作技能,是“道”与“术”的融合、“知”与“行”的统一。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培养,既要突出个体的针对性,也要突出管理的持续性,更需突出应用的实战性,构建覆盖全分类群体、全生命周期、全应用场景的驾驶能力训练体系。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的养成,作为行政许可的法律属性和交通安全要素的社会属性,需要不断完善精细的制度规制与引导,也需要智能精准的技术支撑与保障,还需要特色交通文化的凝练与浸润。基于此,驾驶人管理研究的范式,以安全驾驶能力为基础,安全驾驶知识意识和操作技能训练是内核,全分类群体、全生命周期、全应用场景是体系,系统性的制度、技术和文化是方法和保障。面向新时代交通安全管理需要,驾驶人管理研究需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保障安全与服务发展,强化驾驶人安全驾驶能力养成,切实提升驾驶人综合素养,助力交通强国、文化强国、平安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交通安全
试论如何加强企业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的探讨
探析道路因素对城市交通安全的影响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基于交通安全的高速公路路线平纵组合设计
论机动车驾驶陋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