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路

2022-05-30杨瑞风

教育界·A 2022年17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优化

【摘要】设计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小学生对完成课后作业有抵触情绪,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呈现出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特点。在“双减”视角下,设计这些作业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创新作业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

作者简介:杨瑞风(1981—),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景山分校。

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设计作业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不可以布置书面作业;在中年级和高年级阶段,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必须要控制在60分钟以内。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双减”政策为基础,秉持“减量提质”的基本原则,对作业的设计方式进行创新,做好作业内容的优化工作,同时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生活化作业的设计

(一)观察式的生活化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发挥作业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端正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记忆相关的数学概念和计算公式,采用题海战术等方法布置作業,让学生不断完成练习册、试卷中的题目,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采用这样的作业形式,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年龄、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大都比较好动、爱玩。教师布置传统的数学作业,难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完成作业[1]。

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中的作业布置环节,教师设计了观察式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是梯形的,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要被设计成这样的形状,是利用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什么特点,从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例如,有的学生发现自行车的车架是三角形的,这种设计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思考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为了完成作业,学生会仔细地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而逐渐学会自主思考,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体验式的生活化作业设计

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负担,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缺少了解周边事物的机会,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2]。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作业,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接触社会。

例如,在进行“元角分”相关知识的教学时,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要求学生进行货币单位的换算,或者通过加减运算的方法认识元角分。设计这样的作业内容,很难让学生深入了解货币的概念等知识。为了优化作业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购物,在结账时采用合适的方法支付金额,观察收银员是如何找零的,并记录自己购买的每件商品的价格、支付的金额和收到的零钱金额。学生在实际购物的过程中,会自主进行货币单位的换算和加减运算,通过亲身体验充分理解元角分的相关知识。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长度测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合适的工具测量自己家里的某些家具的长宽高,并将其记录下来。在完成上述体验式的生活化作业之后,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身边的事物,拓展自身的思维,也有利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二、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趣味情境

让学生乐于完成数学作业,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只有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提高作业质量,才能快乐地学习,通过完成作业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师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师对作业进行创新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动画视频,在作业布置环节进行播放,以此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看动画视频的过程中对作业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记录自己早上起床、中午吃午饭、晚上刷牙和睡觉的时间等,并在下一堂课上互相讨论,了解其他同学会在各个时间段做什么。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和记录时间,探究时间的概念和意义。并且,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设计游戏化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相较于学前阶段,智力、认知水平等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大都喜欢玩游戏,常常会通过游戏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为学生布置趣味性的数学作业,并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的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10点炸弹”扑克牌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玩这个游戏。游戏规则为:学生和家长需要用小于10的扑克牌开展游戏。每个人要依次抽一张牌,抽到的牌数字最接近10的人获胜;抽到的牌数字比较小的人可以继续抽一张牌,如果这张牌的数字与前一张牌的数字之和大于10,也无法获得胜利。这样的小游戏趣味性较强,学生需要在游戏中比较扑克牌数字的大小,并进行加减法运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如,在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摸球游戏。教师需要事先将一些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球放进一个袋子里,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数字。其中,红色小球代表50,黄色小球代表35,蓝色小球代表40,绿色小球代表17。然后,学生需要从袋子里抽取两颗小球,如果这两颗小球颜色相同,就要对小球所代表的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如果颜色不同,就要用小球所代表的较大的数字减去较小的数字。教师设计上述作业内容,不仅能够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更乐于完成相应的作业,而且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分层式作业的设计

由于学生之间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等存在一些差异,如果教师对所有学生设计同样的作业内容,往往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当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较高时,虽然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之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但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遇到一些困难;当作业难度较低时,虽然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这些作业缺乏挑战性,不利于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3]。因此,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地布置作业。教师需要确保作业题目的多样性,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作业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时采用积分制,为不同难度的作业题目设定相应的分数,将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借助互联网收集不同难度的题目,将这些题目进行整合,创建作业题库;再对这些题目进行分类,如划分为概念题、计算题、应用题和思维题等,为每道题目设定积分。如,“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属于概念题,难度相对较低,计1分;“16+(254-24)÷20×5=?”是计算题,难度一般,计2分;“请在式子‘( )×8=( )+35的括号中填上相应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属于思维题,难度中等,计3分;“小红和小明一起制作零件,小红每小时可以制作120个零件,小明每小时可以制作160个零件,请问他们用6个小时,一共可以制作多少个零件?”是应用题,难度较高,计5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自行选择题目进行解答,只要积分达到20分即可。对于上述分层式的作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优先选择将难度和分值较高的题目作为作业内容,这有利于提升综合思维能力,拓展知识面;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以巩固基础知识,在学习能力有所提高之后,再尝试解答难度较高的题目。

四、合作式、竞赛式作业的设计

(一)布置合作式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部分学生比较缺乏合作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自己思考问题和探索知识。学生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感到枯燥。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效率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式作业,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难度较高的数学问题;并且,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情况,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优生的带动,提高其他小组成员的数学能力,也要让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引导比较内向的学生主动与其他成员交流,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合作式作业,让每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选择一条街道,统计这条街道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平均每小时的车流量是多少,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在开展团队合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出小组组长,并让组长为每名成员分配任务,安排好负责设计统计图、负责观察车辆、负责统计数据的成员。教师帮助组长将任务开展的各个流程进行细化,确保每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布置竞赛式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階段的学生一般都乐于在团队合作中学习,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特点,布置具有挑战性的竞赛式作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在作业布置环节开展一场知识竞赛。在竞赛前,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保作业内容的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二是确保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能够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做好准备,说出本小组的口号,以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教师应该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内容,并设定相应的分数,如“乘法分配律的公式是什么?”的题目计1分,让学生举手抢答;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可以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给予一个提示或者派另一名成员回答。教师可以先出一些难度较低的概念题和计算题,到了竞赛的后半部分再提高题目的难度,出一些逻辑思维题,题目内容可以与海盗分金币和养鱼等有关,难度较高的可以计8分。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动笔计算,尝试解答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竞赛式作业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体会到完成作业的乐趣,进而了解数学的魅力。

结语

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完成数学作业是学生深入理解、学会应用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双减”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优化作业设计,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后作业中,以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基础,分层次地设计作业内容,通过游戏、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笔者希望上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路可以为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艳青.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分析[J].青海教育,2022(Z1):80.

[2]张淑华.“减负提质”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的合理化设计[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02):47.

[3]宋慧晶.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02):65-66.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双减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