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科阅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2-05-30王双莲

求知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全科阅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细致而深入的阅读,透过文本传达的信息,找准价值引领的生发点;基于对生活从容而耐心的阅读,透过对生活的整理与回望,打通知觉联动的生成点;基于对自我深刻而透彻的阅读,透过对自我的反思与追寻,点燃知行合一的生长点。

关键词:全科阅读;道德与法治;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STEAM理念下小学全科阅读‘聚变式二次创作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20-7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双莲(1975—),女,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阅读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与思考能力,使他们在与文本的共鸣和生活的联系中探索、发现、推想、追寻,从而获得成长。全科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局限于语文学科、经典书籍等范畴的模式,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融合开放的特点,将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书本与现实之间的壁垒打通,以阅读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为主线,内容涵盖六大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主题既包括日常生活常识、行为习惯养成、安全教育,还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更有机融入了历史、地理、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在这样一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中,全科阅读教学模式无疑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开了新的突破口。教师以全科阅读理念为引领,带着学生阅读文本、阅读生活、阅读自我,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一、阅读文本,找准价值引领的生发点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对自己即将做什么把握不准。这种把握首先体现在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呈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蓝本,是师生互动的凭据。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大创新点在于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教材设计思路能影响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而影响德育的效果[1]。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出发,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话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重视并善于运用教材文本,从全科阅读的视角引导学生潜心阅读,通过教材文本里的语言文字、图形符号、表格数据等,把握教材基本的情感基调,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和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全科阅读教学模式以阅读为牵引,促进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互动,让学生和教材里的角色一起感受生活,回望生活,反思生活,实现价值引领。

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9课“小水滴的诉说”中,教材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小水滴拟人化,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叙事,用“我很珍贵”“我遭遇了不幸”“快来帮帮我吧”三个话题串联起“小水滴”的生活遭遇。“小水滴”到底想诉说什么呢?教师带领学生从三个话题的标题入手,对课文进行品读。在“我”的叙述里,“小水滴”是一个有情感、会思考的存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与“小水滴”遭遇不幸时的伤心、求助时的迫切、“小水滴”开心与难过的心情产生共鸣。“小水滴”的体验成了学生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让学生明白水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应保护水源,养成珍惜水、节约水的良好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除了标题、副本绘本、人物对话等显性内容外,在图片、图表等内容中还有不少隐性资源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挖掘。“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第二个话题“我遭遇了不幸”的图片就值得学生探索。教材选取了一张场景丰富的图画作为背景:在大山深处,“小水滴”们欢快地向前奔流,他们一路穿过了森林,穿过了乡村、田野,穿过了城市、工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隐掉文字,只向学生展示这张背景图,请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探究这张背景图的色彩、线条、主人公“小水滴”的表情等。当学生深入品味这幅全景图时,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从大山深处出来的“小水滴”一路上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流过森林时,水是那么的青绿;来到乡村时,水的颜色逐渐变成了灰色;再往前奔流的过程中,水的颜色则越来越暗,变成黑灰色了。他们还会发现“小水滴”的表情線条有了变化:在源头时笑意盈盈,到中途时伤心哭泣,到最后变得愤怒痛苦。至此,该背景图蕴藏的隐性内容呼之欲出。基于此,在老师抛出“小水滴可能遭遇了哪些不幸”这个问题时,学生对“小水滴”被污染、被浪费的处境就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的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也就能水到渠成。

阅读是学习的开始。教师带领学生以全科阅读的视角深入理解文本,对课题进行品读,圈划阅读资料的关键词,声情并茂地诵读诗歌,对图片创设的问题展开讨论,对活动园栏目中的图表数据进行交流分享……全科阅读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让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现,是时空与内容的共有共创和意义与价值的共生共享。

二、阅读生活,打通知觉联动的生成点

德育课堂要回归的是事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相互连接的世界,即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仅使人认识事实世界,更能指引人们进入意义世界[2]。如何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生成新的意义世界的课堂?教师应从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世界开始。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世界有多种途径。

(一)学生回望自身实践和个体生活经验

回望的意思是回顾、回头看,指对某一时期事态的总体观察。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望,唤醒其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第三个话题“快来帮帮我吧”中,文中的小主持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还有个珍惜水的好主意……”省略号部分是留给学生思考的内容,让学生尽情分享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见到或留意到的节水行动。于是,学生在课上分享了在公共厕所洗手槽上方贴提醒标语“滴水在指间,节水在心间”、奶奶把雨水收集起来洗地板、学校的水龙头会自己控制出水的多少等生活经验。这就是一种对过去和当下的生活进行阅读后生成的感悟,是学生在阅读生活的过程中再次审视自身,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

(二)学生解读教师引入的各种生活化素材

为了增强主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会尽力用音像媒介、补充材料、活动体验、动手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搭建阅读生活的脚手架。仍以“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为例,教材呈现了一个珍惜水资源的范例——海绵城市示意图。学生要读懂这份示意图就需要具备相关科学原理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教材中的示意图资源转换成实地考察的场景。笔者所在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厦门市海沧区马銮湾,这里是厦门两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之一,区域内有两所学校、一家医院、五条道路和六个绿化项目的示范工程项目。学生走在社区里能看到美丽的示范廊道;漫步在校园内能看到雨水口、雨水立管、排水沟改造,能看到校园原有的绿化上增加有植草沟、卵石带、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等多种形式的下凹设施。教师先以“海绵城市简介”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这一工程,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地应对过量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然后,教师邀请科学教师一起带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海绵工程建设,研究人们平时不怎么留意的设施是如何做到对水资源的再利用的。教师将教材文本资源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触摸的生活化素材,让学生在阅读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进行思想观念与情感体验的碰撞、交流、融合,让学生的意义世界获得新的生成,并构建起知、情、意联通的场域。

阅读生活的途径丰富多样。教师将生活元素和场景转化为阅读素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入阅读资料、视频、调查活动等,将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把道德与法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能让课堂成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激情四射的旅程,让学生在这个旅程中随时都能发现意外的联系和美丽的图景,以促进知觉联通生成点的形成。

三、阅读自我,点燃知行合一的生长点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阅读自我即人与自己进行对话,对自己进行审视、反思,并以此找寻心灵深处的智慧,从而让生命变得充盈饱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实践,其目标是让学生经过学习,回到自己的常态生活后,能理性地面对、应对复杂多样的现实问题。知行合一就是将价值观念、道德认知与个人实践相结合,并将之用于指导实践,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朝着更美好的有德生活迈进。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学生的思想激活,使其反求诸己,在阅读自我中通往行为重塑的理想境界。

“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中有个副版画面——“爷爷家的洗脸水”。这是一则开放式叙事,通过对极端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以“爷爷家”为典型)的描绘,反映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以引发学生思考珍惜水的问题,使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与水打交道的各种行为活动,从而自觉节约用水。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时要考虑生情。笔者所在学校处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沿海城市,而“爷爷家的洗脸水”的故事发生在陕北地区,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学生平时的生活用水并不像“爷爷家”那么拮据。因此,学生水资源危机意识的建立是一个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若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陷入“极度缺水地区才需要节约水”的误区,在价值观引导方面,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人在生活中离不开水才要珍惜水”的功利观念。为了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深刻打动学生,让阅读自我得以实现,让知行合一得以落地,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这一则故事之前做了一系列铺垫,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展开假设,展示现状。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水很珍贵。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大胆猜想,假如停水了,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以此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学生纷纷围绕着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当煮饭、洗澡、刷牙、洗衣服、冲马桶等日常活动因停水而无法进行时,生活一团糟的景象仿佛近在眼前。有的学生直呼:“太可怕了,不敢想象了!”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圈画因自然环境等问题极度缺水的地区,告诉学生刚才他们不忍想象的情景却是这些地方的人们会面对的。

第二步,进入绘本,反观生活。教师在课堂中播放以绘本为脚本,进一步充实故事情境的音頻资料,在播放音频资料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与学生互动,提出思考问题,如洗脸后的水,爷爷会用来做什么?奶奶抹小草叶子上的露水是为了什么?在互动中,学生对人物行为进行合理解读,形成了对水资源更加深刻的认知。此时,教师给学生分发阅读小卡片,以图文形式告知学生厦门某社区定时定量供水的通知的新闻、厦门水资源缺乏的资讯,并让学生在阅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谈一谈自己平时是怎么节水的。

综上,关于“爷爷家的洗脸水”这一副本的阅读活动在兼具活动性和综合性的同时,融入了学生对自我的阅读,这种对自我的阅读既有对“爷爷家”缺水情况将心比心的着想,也有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缺水情况进行重新认知后的感悟与成长。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自我,点燃学生知行合一的生长点,能使学生因个体经验的提升感受到生活的价值,从而在更广阔的视域中丰富、拓展、建构新的意义世界。当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自己是有价值的,就会因自己的价值感到幸福与快乐,获得自尊与自信的增长。

总之,全科阅读视角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而深入的阅读,让学生通过文本传达的信息,找准价值引领的生发点;是基于对生活从容而耐心的阅读,透过对生活的整理与回望,打通知觉联动的生成点;是基于对自我深刻而透彻的阅读,透过对自我的反思与追寻,点燃知行合一的生长点。接下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坚持学科立场的全科阅读中,继续探寻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孙彩平.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3):162-170.

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0-2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