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2022-05-30周颖

求知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品格教育立德树人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愈发受到重视,教育改革完成了從“双基”至“三维目标”,最后到“核心素养”的飞跃,实现了从课本走向现实,并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品格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对此高度重视。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品格教育;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周颖(1996—),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新时代的教育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不断地优化课程教学,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基础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课程特殊的性质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意义

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拥有终身发展的思想和条件,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格。核心素养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国情怀、个人素质等内容,学生的创新实践、合作探究、自主发展能力是其今后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1]。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恰似“人”的一撇一捺,支撑着人的发展,品格和能力可以独立存在和使用,而在实践中,却总是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两者和谐才能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从而发展成完整的人格[2]。学生的品格在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品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佳时机。品格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关注知识的教授和能力的培养,又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格,把品格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的重点工作中。语文教学独特的教学内容,恰好可以成为品格教育的载体,且部分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班会课、常规管理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思想健康、三观正确的人[3]。

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人的核心素养依靠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得到提高,从而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大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到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落实每单元、每册语文教材中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但在实践时还是有所偏重,具体表现为重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而弱化必备品格的教育。实际上,知识、能力和品格这三者是相辅而行的。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在处理传授知识、培养并提升能力的关系时,要将素质教育注重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融为一体,使其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知识是提升能力和品格的载体,而能力又把知识从内在转化为外在,是知识的实际运用,彼此促进发展。在三者的关系中,品格是隐性的要素,是内在的要求,教育成效难以直接体现,常常被弱化。但作为教师应以促进学生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品格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设计,渗透品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品格。当品格培养到一定程度时,品格将反哺知识和能力,学生就能够明辨是非,明白学习的意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目标,培养必备品格

以往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维目标出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在课程改革之后,将三维目标与素质要素结合在一起,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提高个人素质水平,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对此进行深度挖掘会发现,核心素养中对能力的培养依靠的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品格的培养则需要经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三维目标与核心要素的结合实现了能力与品格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核心素养以人为本,抛弃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教育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能体现教育关注人内心和品格的发展。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努力把品格教育有效融入学科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品格时注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得学生成为一个实实在在有知识、有能力、有品格的青少年。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课时,目标设定为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字词,了解千人糕制作的过程,明白名字的由来。此外,还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渗透品格教育。在了解制作过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千人糕的来之不易,从而感悟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珍贵,在学生心中埋下勤劳、节约的种子,把这颗种子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升华。在学校,教师可以充分抓住教育机会培养学生勤劳、节约的品格。如用餐时,当看到学生挑食、浪费粮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学过的《千人糕》,让学生明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劳所得,我们应该节约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品格。

(二)研读教材,挖掘品格教育要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人文主体以及语文要素相结合,可以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表现教材的工具性。教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人文主题编写单元内容,其中包含热爱祖国、亲近自然、为人处事等教育素材。从这些人文主题来看,这些单元内容都直接指向学生品格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品格教育的要素,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4]。

1.人与自然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人与自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如此说来,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父亲、树林和鸟》为例,在文章中,父亲与“我”之间的谈话是整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学生不断地品味他们之间的谈话,感受父亲知鸟、爱鸟、护鸟的那份情感,从而意识到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态保护的品格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爱护环境,保护动物,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2.人与社会

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相关人员在编写语文教材时会将其融入课本中,这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逐渐被高度重视起来。教材在选文上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体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方面主题呈现,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关心他人等美好品格[5]。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在部编版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以爱国为主题的古诗、现代文、现代诗是其主要内容,旨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出塞》和《凉州词》是两首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大多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出塞》表达了诗人渴望早日上阵杀敌,平复边塞战事,让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美好愿望。《凉州词》一诗赞美了战士们的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浓烈的爱国情怀。古诗词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管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学艺术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語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体会古诗词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还要通过欣赏古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爱国主义的品格教育,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社会关怀主要体现在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等方面。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品格修养直接体现出社会的风气,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中,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部编版教材中涉及很多待人处世的内容,如在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有四句与待人处世有关的名言,如“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通过学习古人的至理名言,学生意识到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3.人与自我

人与自我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心成长,在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人格、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健康引导,素质教育应更注重学生自立自强、自我反省品质的养成,使其通过内心健康良好的发展,了解自我,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

部编版语文教材关注学生自我品格的养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不仅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也让学生学习到了伟人身上的品质,提升自我品格。《掌声》一文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世界上有很多像英英一样身体残缺的人,但我们仍要微笑面对生活;《司马光》让学生学习到司马光遇到危险时镇定自如、聪明勇敢的品质;《灰雀》让学生学会知错就改;《手术台就是阵地》让学生感受到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到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品质。在教学涉及品格的教材内容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育要素,深入文本,挖掘人物品质,且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文塑造的人物上,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抓住契机,渗透品格教育,以人物品格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品格得到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像列宁对待小男孩那样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这样不仅能保护孩子的尊严,还能让孩子对这次错误有更深刻的反思,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是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依托教材,充分挖掘品格教育的有效要素,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内化和深化习得的品格,使内在的品格转化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三)多元评价,促进品格健康发展

品格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促进其不断发展的品格[6]。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品格。

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评价上往往只着眼于知识与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常常用唯一标准去衡量对与错,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会肯定地表扬:“对的,你真聪明。”若回答错误,则会鼓励地说:“不对,你再想一想。”这样的评价只是形式化地进行点评,缺少针对性,学生在评价中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而若教师在正确回答后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的”,就可以让学生再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时候教师可以顺势优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思考和反思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得到启发。这样才是真正发挥了评价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和反思的品格。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表扬其举手的勇气,并进行适当启发,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其思考的时间和第二次回答的机会。如此一来,学生在体验到通过思考得到正确答案的成就感后,就会深刻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课堂上不仅能勇敢地举起手,更能三思而后行,养成善于思考、勇敢沉着的品格。

学生品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教育。教师应抛弃“唯成绩论”的评价观念,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完善评价内容,用多元化、开放式、针对性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让品格教育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遍地生花,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目标。

结语

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以语文课堂为主要阵地,依托语文教材,合理渗透品格教育,正确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促进学生良好的品格以及个性的形成,促使其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陈坤,唐小为.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5):104-108.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程海军.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品格的塑造[J].新课程导学,2020(14):81.

肖文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品格教育渗透浅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4(1):108,113.

闫云.深挖语文文本内涵,砥砺学生品格[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0):97.

李晓燕,刘艳,林丹华.论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3-31.

猜你喜欢

品格教育立德树人语文教学
21世纪美国品格教育改革再出发:走向课程为本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