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军精神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2-05-30舒醒

老区建设 2022年19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实践路径高校

[提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重要保证。“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的建军精神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始终贯穿着听党指挥、为民奋斗、敢于斗争等核心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忠诚教育元素,为新形势下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弘扬其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培育忠诚文化、丰富教育载体和赋能信息技术等方面探索建军精神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校;政治忠诚教育;建军精神;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舒醒,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历史教育。(江西南昌 33003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八一精神与党员政治忠诚教育”(17DJYB04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江西苏区妇女职业教育研究”(LS17101)

政治忠诚的核心要义是对党忠诚和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必须砥砺对党忠诚的品质,才能高质量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以理想信念教育、先进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忠诚教育至关重要。纵观百年党史,政治忠诚是贯穿其中的根基。95年前八一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篇章,开始铸就了伟大的建军精神,听党指挥是建军精神的核心内涵,蕴含着政治忠诚教育的丰富内涵。发掘建军精神的政治忠诚元素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既是坚守高校办学方向,也直接影响年青一代的政治品质。

一、新时代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实践意义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师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对党忠诚、忠于祖国和人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成为高校师生的共同理想,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师生。

(一)打造信念坚定高素质高校合格党员队伍的前提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高校党员群体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表率,他们在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钱学森、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博学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不懈奋斗,从他们的身上不仅看到了为理想、为祖国而奋斗的追求,更看到他们对党忠诚的一腔热血。1999年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21位有海外留学的经历,20位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群体,他们用行动践行对党忠诚的誓言,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科教兴国的辉煌篇章。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一名党员,如果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操,具有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那么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会攻坚克难,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所以说忠诚是政治合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员综合素质的核心之点,是政治立场坚定的关键。

政治过硬、忠诚正派是新时代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强化政治忠诚是提高党员队伍政治素质的前提基础。政治忠诚教育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更是一种责任教育。只有将对党忠诚内化为对工作和学习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持久的为事业奉献的动力,才能锤炼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合格党员队伍。

(二)培养政治过硬勇于担当的大学生的重要保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政治忠诚教育面对的是在改革开放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培养什么人是高校面对的首要问题。“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政治忠诚教育能引导青年学生把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做到与党同心同德。只有心怀对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无限忠诚,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党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实现人身价值与实现中国梦统一起来,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不遗余力地汲取知识丰富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青年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栋梁,只有在自己精神世界中滋生和树立了信仰,才能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把握方向,勇往直前,创造一个又一个闪光的业绩。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修内容

政治忠诚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忠诚品格,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它一方面激发高校师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忠诚情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另一方面在提高政治忠诚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大家的政治忠诚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包含“忠于无产阶级政党、忠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忠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忠于共产主义事业”[5]的基本内容,是政治忠诚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有着内在一致性。政治忠诚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为主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教育,也包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得益彰。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培养与提升青年一代的政治素质,形成具有理性反思和判断能力的成熟人格。政治忠诚教育不仅是塑造人的忠诚品格,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忠诚认知与引导人的忠诚行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6]因此,高校不仅是从党建角度对全体党员开展政治忠诚教育,更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师生从公民的政治义务教育、历史教育层面进行政治忠诚教育,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激发全体师生爱党爱国的忠贞情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认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建军精神蕴含政治忠诚教育的价值因素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7]政治忠诚品质的培养需要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滋养,尤其是中国革命精神中所蕴含的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持久忠诚激励着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时期依然需要中国革命精神的支撑。建军精神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南昌起义发端,其丰富的精神内涵蕴含着政治忠诚教育的价值因素。

(一)听党指挥诠释着对党的忠诚与使命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8]对党忠诚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听党指挥是建军精神的本质内涵和特质,实践着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为探索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个人只有信念坚定,忠于革命事业,才能在关键时刻把个人追求和国家需要、民族利益结合起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尽管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听共产党的话,决心和蒋介石、汪精卫这班王八蛋拼到底。”[9]起义前就向党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不管形势怎么变,我贺龙要始终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10]并向团以上的军官宣布“今后要听从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11]并在南下进军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周恩来曾称赞南昌起义中贺龙的表现:“在我们共产党最倒霉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利益,为国为民,这种品德难能可贵。”[12]贺龙能够一直追随革命和党的事业,源自于他的坚定信念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南昌起义是大革命遭到失败后,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举行的,起义部队诠释着追随党、热爱党和听党指挥的忠诚之歌。当时各部队约有3000名共产党员[13],“在前委领导下,各军建立军党委,各师建立师党委,各团建立了党总支或党支部。同时在军、师两级还设立了党代表,在团、营、连三级建立了政治指导员。”[14]当时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概念,但起义的实际工作已经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来实施,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士们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宣传大纲、宣言、标语、口号等,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通过党的各级组织的建立,更好地执行党的决策,体现党的意志,确保党的路线方针的执行。朱德、陈毅率领起义部队在赣南地区进行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赣南三整”,其中大庾的“这一次整顿,重点是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15],通过重新登记党员、团员,调整了党、团组织和成立了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了听党指挥的组织机制。

(二)为民奋斗彰显着对人民的忠诚与奉献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6]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南昌起义开始孕育的建军精神传承了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内涵,将“为民奋斗”贯穿始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昌起义“为最苦人民的奋斗”“力谋民众利益”的主张,鲜明体现了党的宗旨和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标志。“南昌暴动,其主要意义,在广大的发动土地革命的争斗。”[17]起义后明确要“以废除苛捐杂税,革去一切粃政弊端,以实现本党代表平民利益的主张”[18]“继续为解决土地问题,解放农民,打倒乡村封建地主之反动势力而奋斗”[19],表明南昌起义为民奋斗的坚决的政治态度,阐明了坚决进行土地革命的立场。在南下的路上以《农民解放条例》的形式把“耕者有其田”确立为党的土地纲领。1927年8月3日,江西《工商报》发布的《叶挺告第二方面军同志书》云:“我们的士兵又全部出身穷苦无告无业被难的工农群众当中,他们明白了为最苦人民的奋斗,也就是为自己利益奋斗。”[20]充分表明这是一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牺牲奋斗的新型人民军队。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民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贺龙告诉全体官兵:“我们此次革命的行动,既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自然就是为解决我们自身问题而奋斗。”[21]让广大官兵明白部队是为穷苦人民而奋斗,激发官兵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和牺牲。“知道他们的血,可以拯救数万万穷苦无告的同胞,尤其是最受压迫的工农群众和被压迫的人民”[22]。朱德在三河坝向群众公开宣布了起义军的几条具体纪律,“不拉夫,不抽饷,不住民房,不住商店;要公开交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希望商店开门做生意”等等。从这些纪律要求不难发现,起义军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目的进行纪律建设,充分体现了为民奋斗的宗旨。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站稳人民立场,根植于人民,忠诚于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南昌起义中凝结成“为民奋斗”的建军精神内涵。

(三)敢于斗争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白色恐怖下用血与火的誓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敢于斗争的品质使我党有了自己的军队,掌握了革命力量。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是屈服还是反抗,是放弃革命还是用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成了每个革命者面临的选择。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面对强势的敌人,临危受命,即使面对张国焘带来共产国际认为起义如果有成功的把握才可举行,否则不要举行的意见,仍然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积極组织武装暴动,反映了我党能够克服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外来干扰,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独立思考、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勇气。8月1日南昌城头震惊中外的一声枪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胆识和敢于斗争的气魄。

革命处于顺境的时候敢于斗争的勇气可贵,在革命处于逆境之时依然不屈不挠敢于斗争,更加彰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汤坑之战失利后,主力部队转至流沙时,叶挺和贺龙激励广大官兵看清革命前途和革命最终胜利的必然性,正确对待暂时的失利。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激励着广大官兵继续在地方从事革命活动,1200多人到达海陆丰与当地的农军结合,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当朱德率领的起义军在三河坝失利后,朱德对广大官兵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的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23]这支起义部队以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和敢于斗争的气魄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经受住各种考验,最终走上井冈山,掀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三、建军精神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忠诚观为指导,以提高高校师生政治忠诚情感、政治忠诚判断和政治忠诚实践等能力为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4]弘扬建军精神中政治忠诚的价值意蕴,将建军精神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是提升高校师生政治忠诚教育实效的有益探索。

(一)深化党史教育,培育忠诚文化

“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2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述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充分发挥党史这门“必修课”教育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高校师生通过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能够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感受先烈的血泪史,激发内心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建军精神彰显忠诚文化的方向和底色,南昌起义的恢弘历史和建军精神的内涵为党史教育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就像朱德在天心圩凭着对党的一腔忠诚鼓励部队全体官兵“黑暗只是暂时的”,中国一定会迎来自己的“1917年”,铿锵的话语为当前少数丧失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的党员点燃了前行的火把。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遭受了严重挫折后高举革命的旗帜秉持为民奋斗的宗旨,创建了人民军队,这段充满奋斗前行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为当今一些面对困难选择退缩、面对艰险选择逃避的党员作出了生动的示范。南昌起义将士们的英勇事迹承载着忠诚的精神力量,可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力量,涵养忠诚品格。

党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高校师生熟悉党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史教育培养广大师生的政治忠诚品质,培育高校的忠诚文化,发挥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忠诚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和一个社会团体,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一定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忠诚的思想理念、思想道德、精神品味、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6]政治忠诚教育既要建立忠诚认知,更要激发忠诚情感。通过展板、宣传栏、标语、讲座、特色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史教育,借助建党日、八一建军节等纪念日蕴涵的教育资源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宣传政治忠诚,营造浓厚的忠诚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让忠诚文化深入人心。

(二)丰富教育载体,锤炼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

人们常说,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所谓特殊材料就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力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对初心和使命的执着坚守。建军精神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高校师生政治忠诚教育应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精神教育为基础性内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依托一定的教育载体,锤炼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27]。历史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中心组学习、领导带学、专家导学、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讨论、学习交流等学习模式,采用主题报告会、专题学习会、理论研讨会等学习形式,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军队创建史、南昌起义的历史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教育和引导师生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和国家的历史,自觉维护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果。将南昌起义军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英勇事迹转化为党员师生对党忠诚的现实要求,用南昌起义将士们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英雄事迹砥砺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时间中感知它、领悟它”[2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让高校师生将政治忠诚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加强实践体验活动的历练养成作用。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场地,结合南昌起义的旧址、遗迹,开发现场教学点,在历史情境中,用南昌起义将士们的英雄事迹和历史史实进行政治忠诚教育,让师生党员铭记革命先辈忠于党和人民的牺牲精神,在历史场景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三)融合信息技术,赋能政治忠诚教育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政治忠诚教育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并进行深度融合,立体化展现建军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史实,提高政治忠诚教育的吸引力和获得感。

一是打造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基地传播政治忠诚信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融合多种媒体将政治忠诚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接轨,通过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将南昌起义历史、南昌起义历史人物故事、南昌起义文物、南昌起义史料等教育素材数字化;以政治忠诚教育為主题的党课网络公开化,突破政治忠诚教育的时空局限,将政治忠诚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教育平台信息双向互动设计,搭建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有效传播政治忠诚教育素材。

二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再现南昌起义的历史画卷。重点展现南昌起义过程中起义决策、贺龙入党、赣南三整等历史史实,突出起义军将士对党忠诚的品质,通过当时的报刊、标语、地理环境营造历史情境,对虚拟仿真课程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南昌起义听党指挥、对党忠诚历史画面由静态向动态的精准传播,拓展政治忠诚教育的空间维度,为高校师生打造始终开放的学习课堂,让政治忠诚教育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内容更加生动鲜活。

三是利用新媒体创建互动和共享的红色教育平台。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组建以党支部、党小组或教研室、学生班级为依托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开展以南昌起义历史和建军精神为主题的研讨,将党史中的政治忠诚教育内容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从而强化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使命感和为国奉献的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组织师生根据南昌起义史实创作红色短信、红色博客、红色短视频、舞台剧等,在自我创作过程中陶冶情操,增强政治忠诚意识,在学习实践中砥砺自身品格,锤炼作风,实现政治忠诚教育与师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2).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5]赵文铎.新形势下中国青年政治忠诚教育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1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1(02).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7-8-2(02).

[9]史凤兰.八一南昌起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10][12]刘秉荣.贺龙传奇[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1][17][18][19][20][21][22]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

[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第7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4]张蔚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5][23]金冲及.朱德传(修订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4]習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01).

[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N].人民日报.2013-7-22(08).

[26]徐霞.中国共产党政治忠诚观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2).

[2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实践路径高校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