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银行业应具备金融伦理素质探究

2022-05-30闵思侃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8期
关键词:银行业互联网

闵思侃

摘要:互联网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银行业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许多新变化。旧规则难以适应新变化,因此,需要探寻新的规则,更新旧的规则。文章主要探讨互联网对银行产生的影响,以银行业部分现状和近期的案例为例,提出“公平”“善意”“保密”三项金融伦理在互联网时代更深的内涵。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业;金融伦理

一、前言

21世纪以来,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技术革新层出不穷,为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然古人有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而马克思提出的辩证主义也要求,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因此,世界发展所带来的弊端也同样值得注意。

信息技术无疑是21世纪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所催生的互联网已与人民生活深度融合。而金融业与世界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早已应用于金融,互联网金融则进一步证明了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巨大影响。但正如前文所说,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端也日渐显露,互联网金融不断爆出巨大问题,如:客户信息泄露、资金挪用、P2P平台暴雷、跑路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伦理问题的思考。但人们似乎忽略了传统银行业,有关调查显示,近90%的存款仍由银行占据,银行仍然是金融行业的支柱。如今,银行业也正积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银行业相融合,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中国银行原油宝、中信银行泄露用户信息等事件。这些事件再次冲击了金融行业的伦理道德准则。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银行业应具备何种金融伦理素质值得探究。

二、文献综述

(一)金融伦理的内涵

金融伦理,指金融行业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界定,但却存在两点争议:一是如何界定金融伦理的主体范围;二是金融伦理是不是“他律”伦理(何志敏,2013)。

金融伦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所有的金融利益相关者在金融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狭义的是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从业人员从事金融交易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卿定文,2009)。

伦理是整个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与环境中形成规则与道德规范。个体在伦理环境中的成长,会将外在规则与道德规范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形成自身的伦理观念。因此,伦理同时具备他律要求和自律内涵。金融伦理脱胎于伦理本身,因此,也将他律要求和自律内涵辩证统一于自身内涵。

本文不以整个金融伦理为研究对象,而以银行业为基础探究其应具备的金融伦理素质,因此仅以狭义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内心的伦理准则是由外在伦理环境的潜移默化而来,不应将金融伦理割裂为他律伦理与自律伦理,因此不将其进行区分。

(二)银行业的金融伦理

银行业的金融伦理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伦理与个人金融伦理。

在银行金融机构伦理方面。王浩波(2014)从企业伦理角度入手,分析商业银行伦理缺失,提出其主要表现为诚信缺失和社会责任缺失。应从加强伦理建设、外部监管和健全银行机构内部制度解决。胡敏(2014)以声誉风险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以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结合,降低声誉风险。

在个人金融伦理方面。聂倩(2013)从金融伦理角度研究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出商业银行应从客户伦理、竞争伦理、员工伦理、股东伦理、环境伦理和伦理建设六个方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梳理文献,大量银行业金融伦理的研究目标均指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仅提出商业银行各方面缺乏金融伦理,却并未探究缺乏怎样的金融伦理素质。此外,鲜有文章研究互联网技术对银行业态的变化以及金融伦理产生的影响。在互联网影响下,银行已通过信息技术将大量线下业务整合至银行网站及App中,客户通过线上办理业务,减少了与线下业务人员的接触,削弱了个人金融伦理在银行业金融伦理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重心侧重于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伦理。

(三)理论基础

探究互联网银行业金融伦理,除了监管要求外,银行为何要注重伦理道德。银行主要出于以下幾点考虑,伦理道德行为可以成为一种竞争优势,帮助银行扩大客户群,增加收入;银行的声誉和正面形象也会吸引具有道德意识的客户;银行的正面声誉可以有效促进和及时获得额外的资本。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客户使用互联网技术的道德问题是,如何以符合客户需求和愿望的道德尊重的方式采用互联网技术。

银行属于服务业,服务行业的企业主要是帮助发展顾客的幸福和美好生活。因此,其道德责任是通过特定服务来确保客户良好生活的发展。这一目标需以客户之间的互动来实现,但若不预设行为者之间的共同目标,互动则无法发挥作用。即客户、公司和市场不应被视为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封闭理性博弈,而应被视为规则管理实践中的互动,以追求隐含行为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客户的利益(Solmon 2002)。服务业企业应该在与顾客的互动中融入这种实践理性的理念。客户美好生活是服务行业公司道德规范的核心关注点。

自主性、尊严、诚信和脆弱性是公平对待利益相关者的基础。因此,为了培养客户的美好生活,本文采用自主性、尊严、诚信和脆弱性这四项基本道德原则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银行业所面临的情况,以及伦理事件,提出其应具备的伦理道德。本文借鉴Rendtorff(2009)所提出的,定义基本的伦理原则:

自主性不是自由意义上的“许可”,而应是以下五个方面:为生活创造想法和目标的能力;道德洞察力、“自我立法”和隐私的能力;没有强迫的理性决定和行动的能力;政治参与和个人责任的能力;知情同意的能力。

尊严既指个人的内在价值,也指每个人与他人相遇时的主体间价值。尊严既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对方。行为必须有尊严,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尊严,不能放弃文明和负责任的行为,他人不应该被商业化和奴役。人权就是建立在这个尊严原则的基础上。

诚信是人的不可侵犯性,它是一种正直、诚实和善良的美德,是不应该被触及和破坏的生命的连贯性,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最重要的原则,也表明了在美好生活的个人愿景中承诺和参与的道德美德。

脆弱性涉及动物和环境中所有的自组织生命,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它被认为是人类状况的普遍表现。因此,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可以在多元社会的道德陌生人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尊重弱势群体对于现代福利国家的企业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尊重脆弱不是对完美的要求,而是承认人类生命的苦难和有限。在服务行业,脆弱性对于利益相关者如病人或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与公司的关系尤其重要。

本文将通过以上基本原则,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银行业应具备的金融伦理素质。

三、伦理分析

(一)公平

1. 技术的可使用性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为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从其接受度来看,其主要接受者为能快速适应新技术的年轻人,然而社会上绝大部分财富仍聚集于中年以上的人手中,这一类人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他们缺乏正确使用银行互联网服务的能力,导致客户难以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当具有特定社会背景或年龄的客户不能处理网上银行业务时,不公平待遇存在着潜在歧视因素。因此,在技术问题、行动无助和网络崩溃的情况下,客户的美好生活愿景受到侵犯,客户对缺乏自主性、尊严的体验感到沮丧,对技术的脆弱性增加,产生对银行道德形象的不良印象;而那些积极使用互联网技术的人则产生一种优越感,对银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形象。

这一情况要求银行业注重互联网技术的普适性,互联网服务应简单易用,覆盖各个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年龄层。

2. 贷款的可获得性

银行有责任适当选择借款人或其他贷款人,并期望这些钱可以安全使用。作为中介,银行说服存款持有人和其他债权人他们不会蒙受损失并且相信银行是安全的。因此,银行需要在债权人和借款人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在传统的银行业中,“金融排斥”无处不在,银行有着资本逐利的本质,“嫌贫爱富”是银行的普遍现象。这导致富人通过借贷,积攒信用,富者愈富;穷人缺乏信用,无法借贷,缺乏资金,穷者愈穷,造成贫富两极严重分化。这一现象侵害了潜在客户美好生活愿景,客户尊严受到极大损害,对银行的脆弱性增加,造成银行伦理道德形象破灭。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让银行业能轻松获得大量客户信息,完成传统情况下难以进行的穷人信用评估。但从现状来看,我国早在多年前就关注穷人借贷的金融问题,普惠金融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从格莱珉银行的引入,以及各种小额信贷尝试,普惠金融仍未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可见,这不仅是制度的问题,更关键的原因,在于银行和客户的伦理道德问题。银行应更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不以“贷款歧视”伤害潜在客户的尊严和脆弱性,坚守银行业伦理道德原则;其次,穷人由于学历或伦理环境等限制,对金融伦理并不重视,这是导致普惠金融难以走通的一个内因。因此,银行在坚守自身伦理道德同时,也应将金融伦理道德向穷人普及。邓小平曾说过:“只有改造思想,才能发家致富”。只有将金融倫理道德内化为内心的思想,形成良好的伦理环境,才能有效解决“金融排斥”,打通普惠金融的道路。

综上所述,银行业应注重“公平”这一伦理准则。这一准则,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了其内涵,不仅代表贷款可获得的公平,也内涵了互联网技术使用的公平。

(二)善意

互联网技术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了高效的线上渠道,促进了业务的宣传,也方便了手续办理。但方便快捷中,也极易忽略业务的风险。2020年4月22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CME官方结算价-37.63美元/桶为有效价格,并以此价格进行结算或移仓。这意味着,客户除了亏光本金之外,还要倒欠银行2~3倍投资本金的债务,遭遇严重“穿仓”。表面上看,理财产品风险不定,客户本身需要承担理财产品的一定风险。但在这次事件中,事情并非如此。

网上有证据表明,中国银行客服曾称,原油宝没有本金风险,涉嫌虚假宣传,这一行为伤害了客户的诚信感受,违背了诚信这一基本道德原则。其次,互联网签约的快捷、方便,所带来的就是客户所失去的谨慎、小心。在原油宝协议中,明确规定了银行的追索权,但从多个客户反馈结果来看,银行并未告知或强调产品风险,并夸大收益。最终,原油宝爆仓,客户还得倒贴资金,严重伤害客户自主性和违背诚信这两项基本伦理准则。银行明显缺乏善意,破坏客户美好生活愿景,伤害银行业伦理道德形象。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互联网背景下,银行业应遵循善意原则。在进行互联网服务时,应秉持善意原则,为客户提示风险,明确告知协议中,可能对客户产生损失的条例;而在发生风险事件时,也应秉持善意原则,稳妥协商损失事宜,而非在风险提示不足的情况下,将风险全部转移给客户。

(三)保密

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大数据技术的产生使企业可以根据用户信息提供最佳的产品推荐,但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2020年5月6日,池子通过微博曝光中信银行违规泄露客户隐私,将其个人账户交易明细交给笑果文化,并称“中信银行回复这是配合大客户的要求”。中信银行虽然迅速做出了处理,但背后暗藏的贩卖银行流水等信息的黑色产业,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金融隐私信息安全的担忧。

信息安全是自互联网发展起来后,一直被重点关注的领域。而在互联网技术引入银行业后,金融信息安全所被关注却不多。个人金融数据的泄露,侵犯了客户知情同意的能力,违背了自主性原则;同时,配合大客户要求便可查询个人账单数据,严重损伤了客户的尊严,而这种不平等对待,也提高了客户的脆弱性;最后,银行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客户信息不遭受非法查询,这也同时违背诚信原则。可见金融隐私数据泄露极大地侵犯了伦理道德底线,对客户美好生活的愿景产生了强烈打击。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互联网背景的银行业应该遵循“保密”这一金融伦理道德准则。大数据时代信息为王,但若不遵循“保密”这一道德准则,终将是银行道德形象一落千丈,失去民众信任,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四、结语

技术本身没有对与错,但技术的使用却有伦理规则的规制。互联网技术为世界带来了高效便利的生活,互联网与银行业的结合为人们带来了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但互联网技术对银行业所带来的变化提出了更深刻的伦理要求。本文对银行业应具备的金融伦理道德素质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公平”“善意”“保密”三项金融伦理在互联网时代更深的内涵。这些伦理原则有助于银行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为客户实现美好生活愿景提供帮助,最终吸引更多人成为其客户。

但互联网时代对银行业改变并不仅如此,并且改变仍在继续。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银行业应具备的金融伦理素质仍然需要未来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新。

参考文献:

[1]何志敏.金融伦理争鸣分析[J].甘肃金融,2013(07):42-45.

[2]卿定文.金融伦理及其运行机制初论[J].伦理学研究,2009(01):56-60.

[3]王浩波.现代科技视阈下商业银行的伦理缺失与构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4]胡敏.我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伦理分析[J].求索,2014(04):90-93.

[5]聂倩.刍议金融伦理在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188-189.

[6]罗尔夫·韦伯.互联网环境中的伦理[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7(01):28-37.

[7]钱娜,占丽.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思考——基于金融伦理视角[J].金融经济,2016(16):75-77.

[8]Bagozzi R P,Nataraajan R.The year 2000:Looking forward[J].Psychology & Marketing,2000,17(1):1-11.

[9]Solomon R C.Ethics and excellence:cooperation and integrity in busin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银行业互联网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