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2022-05-30郭红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中生培养策略

郭红霞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区域认知渗透整个教材体系。文章对初中生应具备的地理空间定位、区域特征认知、区域差异认知、区域联系认知、区域发展认知五种区域认知能力进行分析,指出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学会区域空间定位、运用区域比较法认识区域之间的差异、运用综合分析法全面认知区域等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初中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0-0090-03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个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所谓的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区域的特点

(一)层次性

区域是有等级的。地球表面任何区域向上既从属于更高一级区域,向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低一级区域。例如,自然区域的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二)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某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中,差异性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在地球表面找不到自然条件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例如,同为东部季风区,从炎热的海南岛到温凉的黑龙江,自然景观呈现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变化。又如,同为我国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三)整体性

地表区域内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地形等地理要素经过长期的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区域内部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是在气候(降水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大)、土壤(土质疏松)、生物(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弱)等要素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四)可变性

可变性是指按照不同的指标和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同时,地理学上的区域界线往往是一个过渡带,所以区域的可变性还表现为区域界线的模糊性。例如,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等。这些功能区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住宅区里往往也有工厂、商店、学校等,只不过其他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相对于住宅用地较低而已。

二、初中生应具备的区域认知能力

(一)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以主体为参照点建立空间坐标系,明确主体与其他地理要素空间关系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首先要能够通过对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等的判断,确定区域的空间位置,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如该区域的气候、地形、植被、人口、城市等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从而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区域特征认知能力

区域特征认知能力,是指学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对区域地理所表现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以及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作出正确的描述,并分析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各特征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2]。例如,结合教材中“青藏地区”的相关图文资料,学生要能描述出“高”“寒”的地理特征,并通过比较和推理分析出该地区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农业生产为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以及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其他地理特征,从而总结出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三)区域差异认知能力

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差异性和地域性。虽然区域内部相对一致,但是区域间普遍存在差异。区域差异认知能力反映在学生识别区域差异的过程中,是指学生通过比较法分析该区域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地理位置、具备的地理条件、受影响的地理因素等,以此探究区域发展条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的认知能力[3]。例如初中生应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四大洋、七大洲的范围,了解各大洲、各大洋之间的地理特征差异。

(四)区域联系认知能力

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论其空间尺度大小,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区域联系认知能力是学生在认知区域联系时,表现出的从区域联系的角度综合描述、分析区域联系的主体、方式、原因、影响及方法的认知能力[3]。

(五)区域发展认知能力

区域发展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以及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即将面临的问题,要能够判断出区域未来的发展状况等。这需要学生具备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准确描述区域发展过程、总结区域发展规律、探究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就是认知区域发展的能力[4]。

三、培养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

(一)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学会区域空间定位

认知一个区域,首先要认知其所在地理位置,因此学生必须知道所学区域的具体位置。例如,在教学“印度”一节时,笔者是通过如下步骤帮助学生认知印度地理位置的。首先,笔者通过课件展示泰姬陵和恒河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一下这是哪个国家的景观。学生对知名度很高的泰姬陵和恒河位于印度还是了解的。然后,笔者通过课件展示大尺度地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印度政区图,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完成以下题目:①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分别是什么呢?②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邻国,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哪个方位。学生从笔者提供的两幅图中捕捉地理信息,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纬度来看,印度国土在赤道以北,据此可判定印度在北半球;从经度来看,印度的国土主要集中在70°E~90°E之间,据此可判定印度在东半球;从海陆位置來看,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印度洋的北部;从相对位置来看,印度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相邻,东南与斯里兰卡、西南与马尔代夫隔海相望,北部与尼泊尔、中国、不丹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

又如,在教学“美国”时,笔者先通过课件展示自由女神像和美国国旗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美国国家名称,然后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美国政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以下结论:美国领土除美国本土外,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和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州;从纬度位置来看,美国本土大致位于25°~49°N之间,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北寒带和热带;从海陆位置来看,美国本土南部是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阿拉斯加北临北冰洋;美国海岸线漫长,周边多海洋,远离亚非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开展区域空间定位。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各个地理区域特点的认识,明确地图上各区域的分布特点,还能够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二)让学生运用区域比较法认识区域之间的差异

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因此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不同区域在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地域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通过对比找到它们的差异之处,从而加深对区域特征的认知。例如,同处东部季风区内的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两个区域进行对比,如表1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对比,表2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人文地理要素对比,通过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认知,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比较法来学习地理。

对于“其他不同”这一栏内容,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发表小组成员的集体观点。学生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个区域的差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人文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差异。

(三)让学生运用综合分析法全面认知区域

对于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材料,运用综合分析法全面认知区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矿产资源等方面综合分析,分析人文地理要素要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地域文化、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运用综合分析法全面认知区域,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西北地区”时,笔者就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首先,笔者通过课件展示“印象西北”幻灯片,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图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笔者通过课件展示西北地区地图,引导学生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说出该地区包括的省份,找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概括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接着,笔者通过课件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题目:①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根据这种规律,试分析西北地区植被的分布状况。②对照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③对照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结合西北地区地形图,分析西北地区降水稀少的原因。接下来,笔者展示西北地区的牧场图、“河西走廊”文字材料、吐鲁番葡萄相关图文资料、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图,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①西北地区天然草场广阔,适于放牧,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②在山麓平原及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③限制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④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⑤西北地区的工业以采矿业为主。⑥西北地区人烟稀少,交通线路稀疏,以铁路为主。最后,笔者通过几张图片进行总结: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等是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资源开发中必须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本节课中,笔者采用综合分析法,结合思维导图(见图1)综合分析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客观全面地认知西北地区。

综上所述,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性,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采用各种策略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伟.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课堂观察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4):23-24.

[3]  夏玲玉,廉丽姝,王芯芯.基于学习进阶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J].地理教学,2019(1):14-19.

[4]  陈荣祥.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學生区域认知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8(2):47-48,46.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初中生培养策略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代数学习探究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