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2022-05-30陈香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识字教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陈香凤

[摘 要]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传授给学生识字的具体方法,努力做到识用结合,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让识字课堂从乏味变成趣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识字习惯。识字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故事联想识字、编字诀儿歌识字、对比联系识字、串字联想韵文识字、表演动作识字、偏旁识字、字理分析识字、归类识字等策略,引导学生识字。这样因材施教,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识字教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8-0020-03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是口头语言顺利过渡到书面语言的关键所在。识字多少、识字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然而,识字过程是比较乏味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使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愉快,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语文、乐意去识字。

一、故事联想识字

喜欢听故事和愿意讲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听故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讲故事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龄前儿童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语言的。进入小学后,如果教师能继续采用这一方式来组织语文教学,构建以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认汉字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识字。

如教学“坐”字,教师可先把它分成三个部件“人、人、土”,接着编故事:“有一天,两个孩子出去玩耍,他们都玩累了,就背靠着背坐在土堆上休息。”这样,学生就把“坐”字记牢了。再如“春”字,学生常常会把“日”写成“目”,教师就给学生编一个故事:“有一日,三个人一起去春游。”此后,再也没有学生写错了。

教学“寒”字,这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学生在书写时经常多笔少画。在教学中,教师使用了故事联想法,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说:“今天天气真冷,小明戴了一顶帽子(宝盖儿),穿了三件毛衣(三横),但是还觉得冷,就又穿了一件大衣(撇捺)。天太寒冷了,连屋檐上滴下的水也结冰了(两点)。”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还不时发出笑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字形,而且理解了字义。

学习“阔”字时,教师给学生讲了曹操请人修理花园大门的故事:“当时,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让修门的人自己琢磨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你们猜猜曹操是什么心思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的看法,但都没有答到点上。于是,教师开口说道:“门上写个‘活,意为阔,曹操是嫌弃修花园大门的人把门修得太大了,反而不方便了。”

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教师把识字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识字的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二、编字诀儿歌识字

编儿歌记忆法是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记字方法。它能够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记得在教“青、清、请、情、晴、蜻”这几个字时,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从独体字过渡到形声字的学习,所以要想让他们掌握识字规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以传统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兴趣会瞬间消失。何不让学生自主识字呢?于是,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把生字拼读一遍,然后话题一转,紧锁眉头,略带愁容地说道:“孩子们,今天陈老师犯愁了。这几个字总记不清,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帮帮我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讨论起来,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老师,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老师,我也有办法。”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我叫了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他站起来怯声道:“我平时最爱干净,因为有了水,我就能把东西洗得干干净净、非常清洁。所以,我这样记‘清字:有水非常‘清。而有了‘日,太阳公公就会跟我们见面了,天气就会非常晴朗。有了‘目,可以把世间万物看得清清楚楚。‘请是最客气的,因为有了‘讠,世界就变成了美好的人间。‘情是最能打动人的,因为有了心,人间处处有真情。‘蜻是最辛劳的,因为它要把害虫消灭。”“你真聪明,不但使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这样识记生字就更形象、更容易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在掌声中,学生的发言更积极了。又比如:“两点一横一个大,回家关门别忘啦(关)。”“又来一只鸟,变成小鸡跑(鸡)。”“一人二小(奈);一人十口(舍);一点一横,两眼一瞪(六);太阳出来风景美(景)。”“远看峨眉山不在(我)。”“西下美女谁不爱(要)。”“口中有口难开口(回)。”……运用字谜、儿歌识记生字,大大提高了识字的趣味性。

三、对比联系识字

在汉语中有很多相似的词,在教学时,教师不要让学生独自去识字,而是可以让相似的词一起出现,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识字,在联系中辨别。其中,换偏旁是比较好的识字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加偏旁、改偏旁、再组词的练习,在不断重复中帮助学生识字。

分析字义对比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在进行细致观察之后,再对字词进行分类与比较。例如,“渴”和“喝”,人渴的时候要喝水,所以“渴”是三点水,而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就是口字旁。

换一换对比法。学“天”字时,把“无”的竖弯钩换成捺就成了“天”;学“下”字时,把“上”的一横换到“卜”的上面就是“下”了;“手”字是把“毛”的竖弯钩变成竖钩……像这样的生字与熟字的比较,教师一定要多加指导,千万不能一笔带过,让教学浮于表面。

加一加、减一减对比法。学习“灭”字,回忆“火”加一横就是“灭”;学习“大”字,回忆“大”加一横就是“天”;学习“目”字可以和“日”字相比较,因为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只有一横,而眼睛有两只,所以“目”有两横;学习“乌”和“鸟”字,因为鸟是动物有眼睛,所以里面有一个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相關的练习,让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给一些汉字多加一笔或者减少一笔,看能不能组成一个新的汉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注意到这些字的区别,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字。

四、串字联想韵文识字

在学过一个汉字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一个汉字联想到多个汉字,将汉字连成串,辨字义、记字形,用韵文来帮助识字,这便是“字族”识字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找出适当的“母体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添加偏旁,衍生出很多“子体字”,这些类似的字就组成了一个“字族”,最后通过辨析字义的不同,编出相应的韵文来进行区分。这种识字方法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收集“子体字”的过程中思维获得了发散;其次,有趣的韵文帮助学生记住了字的不同意思,学生既掌握了字的形,也学会了字的音和义。注音与识字交融相通,反映出“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征。

比如,学习“青”字后,学生延伸出“清、请、晴、情、蜻”等字,通过观察联想,他们编写出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評,庄稼丰收好心情。”再比如,学习了“各、处、落、洛”等字后,学生编写出韵文:“三人同时踏春去,观赏了洛阳名牡丹,在各处争奇斗艳,花落东都满城香。”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字的编排都是带有“字族”特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母体字”和“子字体”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再将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中,让生字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中产生,帮助学生既明字义,又辨清字形。这样学生在学过一族文字后,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识字框架,最终逐渐形成良好的识字能力。

五、表演动作识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肢体动作展示汉字的形义关系。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动词,在学习这些动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演一演。如学习“看”字,教师可以把手放在眼睛(目)上,模仿孙悟空看向远方的动作。学习“跑”这个字,教师可以先做一个下蹲起跑的姿势,然后提腿跑起来。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自己表演,还邀请学生上台表演,或者让部分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进行猜字。教师还可以通过点评学生的表演或者纠正表演中的小错误,加深学生对某个字的印象。这样的课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学生也乐于参与进来。

六、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

汉字中合体字占大多数。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之后,就基本上知道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了。例如,木字旁大多是与树木有关联的字,如松、柏、林、树等字;三点水旁代表与水有关,如河、江、湖、海等字;提手旁与人手的动作有关,如提、抬、挑、担等字。这类有共同偏旁的字,偏旁是表意的,剩余部分是表音的,这样的字也被称为“形声字”。对于这样的形声字,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了。这是汉语识字的一个普遍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大大降低识字的难度,有些字即使还没学到,他们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但也有个别字形旁与字义不符的,如“牺牲”这个词,意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有的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这两个字是牛字旁呢?”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出:“牺牲”过去是指杀牛、羊等来进行祭祀活动。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这两个字是牛字旁的含义。

七、字理分析识字

汉字的造字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字理分析识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组成结构和历史演变规律,从汉字的音、形、义方面展开识字。汉字的造字法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对汉字的造字法进行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能够有效达成识字目标。运用这种识字方法,教师首先要揭示和解析字理,帮助学生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然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教学程序大体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常见的字理分析识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图示法。如教“隹”字,出示鸟的图画;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片。

二是联想法。如教“沙”字,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教“射”字,可以让学生联想这个字的历史渊源,看这个字的小篆体,“寸”其实是“矢”,“身”靠着“矢”就是人拿着弓箭在射的样子。

三是歌诀法。如教“互”字,可引导学生用歌诀“上一下一,倒七正七,互相学习”来帮助记忆。

四是猜谜法。如教“画”字,教师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

五是点拨法。如教“牧”字,教师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而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原本意义。

这种字理分析识字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了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八、归类识字

就汉字的造字法来说,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几种类型,都有相应的造字规则。在教学时,教师如果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归类,既对增强学生的识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也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认知的范畴。例如,统编语文教材第三册语文园地一中“我会写”里的“胳膊”一词都带有“月”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月字,都跟我们的身体器官有关系。”同时,我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本单元中带有“月”的字,并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本课的生字,还了解了本单元中所学的生字,从而扩大了识字面。

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既便于学生新旧认知的衔接,也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扩大识字面。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中、在玩中学知识,学生才会精神百倍、乐此不疲,学习兴趣与日俱增,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识字教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