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与“意”:中国古代绘画中“犬”的形象衍变

2022-05-30袁紫依

东方收藏 2022年7期
关键词:形象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并且是平等的,同属一个生命世界,所以人对一切生物都有一份很亲切的感情。古往今来,犬因其活泼可爱、忠诚机敏的品质而颇受人类喜爱,也因此成为历代画家笔下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由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经济、文化的兴衰息息相关,犬从画面中的配角逐渐成为主体,这种地位的衍变与社会历史的变迁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

关键词:犬;古代绘画;形象;衍变

一、犬与犬文化的形成

任何社会和文化现象的产生,其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成因,受到时代、民族、宗教、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犬有着较大的影响,这直接致使与之相关的犬文化现象的形成。已有迹象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便开始养犬,犬是人类最早驯养和使用的家畜,人类在与犬的相处过程中逐渐熟悉犬的诸般特性。人们认为犬是一种蕴含灵性的动物,某些部落为获得庇荫便将犬奉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其地位可見一斑。人类与犬在经年累月的相处中建立起十分紧密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成为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对象,由此“犬”一词不再仅是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普通动物,而是成为蕴藉丰富文化意义的意象。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小雅》一书里就有对犬的描述:“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表明犬在当时已被用于狩猎。古人还会将草扎成犬的形象,称之“刍狗”。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刍狗”为祭祀仪式上所用的贡品,而非现代意义上贬义的“走狗”。从《周礼·秋官》中“犬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贾四人,徒有十六人”的记载来看,当时已有专门饲养犬的机构。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许慎就在其被称之为“世界上第一部字典”的《说文解字》中,对犬下了这样的定义:“犬,狗之有悬蹄者也。”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同时犬又是忠诚守信的象征,《汉书·严助传》记载:“今方内无狗吠之警。”清楚地表明犬在战争中起到了警戒作用。

自唐代开始,犬的意象在诗歌中出现得较为频繁,如王维《赠刘蓝田》的“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贾岛《送道者》道德“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白居易的《犬鸢》“门前何所有,偶睹犬与鸢。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这些诗句都从侧面展现了人与犬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此时犬的意象已经能够承载作者内心“意”的表达。宋代张元干《瑞鹧鸪》一诗中有一句警世名言“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他的《潍县竹枝词》中有这样的一句诗:“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几声犬吠更是衬托出这座山村的宁静与悠远,充满了让人无法忘怀的诗情画意。典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出自《史记·赵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为兔子被捕杀殆尽后,猎狗就被烹食了,将捕猎的犬与逃窜的兔子作为互相对立的两个意象,以此隐喻功臣被小人所害。除了上述的文学作品,能更为直接呈现犬之面貌的莫过于绘画作品。

二、犬在古代绘画中的衍变

犬因其活泼可爱、忠诚机敏的品质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与人类有着甚为亲密的感情,因此成为中外历代绘画作品中经久不衰的题材,在中国古代名画中亦不乏此类描绘。在北宋宣和年间的绘画著录著作《宣和画谱》之“畜兽叙论篇”曾提及:“画史所以状马牛而得名者为多。至虎豹鹿豕獐兔,则非驯习之者也。画者因取其原野荒寒,跳梁奔逸,不就羁馽之状,以寄笔间豪迈之气而已。若乃犬羊猫狸,又其近人之物,最为难工。”因为犬羊猫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每天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要把它们画得看起来相像并不容易。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顾恺之在画论《魏晋胜流画赞》中说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表达的也是在绘画领域,画人物是最难的,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犬和马。有鉴于此,能将犬画好是十分考验画家功底的。

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饲养马、牛、羊、鸡、犬和豕,是为“六畜”。人类驯养犬的最初动机可能是出于猎用,由于犬拥有敏锐的警戒意识和忠心赤胆,帮助人类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灾害并且提高了人类狩猎的能力。唐代作为我国历史上昌盛的朝代,国力隆盛、百姓富足,孕育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自信。自唐代起,已有物质条件较为优渥的王公贵族开始将犬作为宠物饲养。唐代画家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图1)中描绘了两只小巧玲珑的犬,这种名为“拂菻狗”的犬在唐初从高昌传入,十分珍稀。画中的两只小狗身系项圈黑白相间,摇尾吐舌,神态活泼可爱,身披紫色纱衫的贵妇风姿绰约,身姿轻盈正在逗弄着小狗。此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动感,展现了唐代贵族阶层悠闲慵懒的时代氛围。在唐代绘画中,犬作为贵族阶层的宠物只是充当画面中的一个配角。

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早期的绘画艺术通常是依附于封建政教体系的,即所谓“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自宋代肇始,绘画作品拥有更为宽广的社会心理背景及审美风尚,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养犬的现象非常普遍。晏殊有云:“骚客登山知有助,秦源鸡犬更相闻。”宋代花鸟画的迅猛发展,也间接促进了犬画的发展,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出现大量犬类题材的作品,可谓中国绘画史上犬画创作的高峰期。南宋无款的《鸡冠乳犬图》为绢本设色,描绘了在鸡冠花盛开、蝴蝶飞舞的草地上,三只乳犬在母犬的带领下欢快地玩耍,整幅画作洋溢着欢快明媚的气氛。《萱花乳犬图》描绘了萱花从中,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在顽皮嬉戏,一旁的母犬慈爱地注视着它们,用笔细腻,赋色典雅,充满天真烂漫和温情的氛围。《秋庭乳犬图》《秋葵犬蝶图》这些画作基本为同一题材,为宋人精致生活的反映,极具观赏性。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虽然政绩乏善可陈,却是绘画艺术积极的参与者和倡导者。他本人不仅工笔花鸟画十分著名,也很注重犬画的创作。宋徽宗所画的《鹰犬图》运用双钩的艺术表现形式,渲染精妙,再配上自成一派的“瘦金书”题字,精丽典雅、形神兼备,为历代追捧,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也是大观园中众人顶礼膜拜的艺术巅峰。著名的院体画家李迪任职于南宋画院,擅长画花鸟,兽畜题材画得相当出彩,他的《猎犬图》所描绘的是皇家御用的猎犬,猎犬鼻翼微微张开、眼神专注、肌肉紧绷,毛发和爪子清晰可见,构图呈三角状,俯冲的动作格外生动,是宋代院画的典型作品。犬画由于不符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习惯,当时并未在文人中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北宋皇族依然乐于为犬作画,究其缘由乃犬象征着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忠肝义胆”,犬的形象成为统治阶层用来加强自己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当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整个社会处于剧烈的震荡中,在文化上也会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蒙古族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战斗民族,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贯穿了整个元代,而这一朝代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元代画家刘贯道所作《元世祖出猎图》(图2)为绢本设色,在元代人物画中属于全景式大尺幅作品。该幅画作取材于元世祖打猎的场面,以北方沙漠地带为背景,描绘了元世祖忽必烈系鹰带犬,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搜寻猎物的场景。蒙古族的狩猎场面历来壮观,但是在这幅画作中,刘贯道并未选择描绘浩荡之气,仅挑选了十个人物加以精雕细琢,令其神态毕现。刘贯道将线条的表现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在画面中景的右前方位置,刻画了一条身材精瘦的猎犬,长着一张尖尖的嘴巴,肋骨清晰可见,正回头看着自己的主人。别看它长得不怎么样,但这条“细犬”却是声名显赫、极其罕见的,非王公贵族所能拥有。猎犬虽然只占据了画面中景很小的一个部分,但也可见犬的意象已进入元代人物画家的视野。

同以往相比,明代的绘画没有商周时期那样古老神秘、令人费解,也没有汉唐时期那样恢宏磅礴、震撼人心。其虽与宋、元相近,却又不似宋、元那样秀丽动人,令人心旷神怡。明代绘画融合了前人的元素,细腻而抒情,唯有仔细寻味,方能体味其无穷魅力。在明代画作中不乏犬的身影,明宣宗朱瞻基能书会画,其所画的《一笑图》是留存下来的众多作品中最有生趣的一幅。画面描绘了在庭院一隅,有只小犬在竹子下面蹲坐着,而眼神正注视着画面外的某处。画面上方印有宣德皇帝的“广运之宝”,并题有“宣德二年御笔戏写一笑图”。据史料记载,此幅画是特意为逗明宣宗的第二位皇后孙皇后一笑而作。在民间也流存着许多佚名画家所绘的犬画,如《西旅贡獒图》《葵石犬戏图》《冬景货郎图》等。在《冬景货郎图》中,描绘了衣着鲜艳的妇孺正围着货郎,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一只白色贵宾犬陪伴在叫卖的货郎左右,画中的犬作为主人不离不弃的伙伴,其镇静、警惕的神色与那些兴高采烈、忙忙碌碌的妇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犬在画面中的出现,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和睦欢快的气氛,更可窥见犬在明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在《清明上河图·清院本》中,也出现了犬的身影。在图中一角描绘了七只犬嬉戏追逐的场景,街上有一普通百姓模样的人背上背着一只犬正在行走,身后还跟随着五只小犬,不远处还有一人手里牵着一只小犬在散步,这表明犬已经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休闲生活之中。清代皇室和满洲贵族盛行养犬之风,此时一些西方的宫廷画师为迎合宫中趣味,采用中西画法結合的形式绘制了许多以犬为主题的画作。这些画作均笔法细腻,构图优美,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清代宫廷画家、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擅绘人物肖像、花卉走兽,他使用中国传统画的笔墨纸砚和皴法,并融合西方绘画技巧,以细碎的笔触来体现动物皮毛的质感,强调西方绘画中的光影与造型且深谙解剖学,将动物的形态刻画得十分立体。郎世宁在宫廷内创作的《十骏犬图》,绘有十条名贵犬,分别为“霜花鹞”“睒星狼”“金翅猃”“苍水虬”“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和“苍猊”,这些画作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深受皇帝的喜爱。波西米亚人艾启蒙师从郎世宁,其所绘《十骏犬图》中的名犬都为宫中豢养的欧洲纯种猎犬,在绘画手法上运用了西方的解剖学原理,以短细的笔触刻画出猎犬强健的身形和毛发的质地,十分逼真,既重质感又兼顾了传神。在他们的画中,犬由早前的从属地位变为主角,这种改变是受了西方社会崇尚动物保护主义思想影响的体现。

三、总结

尽管历代画家对犬的刻画方式各不相同,但无一不倾注着对它的亲切情感。纵观犬的“意”与“象”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衍变,其现实功能、象征意义随着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被逐渐放大,尤其是伦理教化功能、警示功能和忠诚思想等,因而在反映社会变迁的绘画史上逐步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著;秦向前编译.说文解字精华[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2](唐)张彦远;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清)李光坡著;周礼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4](清)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上)[M].武汉:崇文书局,2017.

[5]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上)[M].济南:齐鲁书社;济南:明天出版社,2000.

[6]王朝闻总主编;杜哲森卷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M].济南:齐鲁书社;济南:明天出版社,2000.

[7]魏锁成.古代的犬文化现象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48-54.

[8]李理.紫气东来: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绘画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3.

[9]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10]徐小虎.宋代犬类绘画鉴赏[J].文物鉴定与欣赏,2018(02):5-8.

[11]黄福康编著.中国画特质与技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2]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13]陶小军,洪芳芳著.中国画论选译与评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4]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15]俞剑华标点注释.宣和画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袁紫依,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形象
浅谈以人物形象探究文本深刻意蕴的教学
对当代书法艺术性的思考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互联网新发展形势下的军队形象传播策略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