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导图 焕发语文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2022-05-30袁敏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把脉通络思维导图

袁敏

摘 要: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可视化的思维方法。在“以学定教”成为课堂核心的今天,活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课改的手段之一。笔者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尝试与探索,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记忆力,能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教学;把脉;通络;固本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用文字、符号、图像来表达发散性思维、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可视化思维工具,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做出引导、梳理,使其明朗化、清晰化、条理化,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理解。基于以上优势,思维导图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若能将思维导图运用其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以思维导图为“名医”,为语文教学“把脉、通络、固本”,焕发语文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一、课前——思维导图为语文教学“把脉”

预习是语文阅读的首要环节,是加速学生与文本融合、增强亲近感的主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脉络,明白课文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等,从而在新课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预习,能为新课的高效学习把准脉。

(一)提供思路,绘制导图

预习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找出关键字词、概括主要内容、分析文章写法等方法进一步预习课文并绘制思维导图,以书面形式上交作业。具体要求:学生预先对课文达到整体感知,再围绕预习时感知到的内容突出重点设计分支。绘制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中心图——再次阅读,确定预习项目,绘制思维导图一级分支——第三次阅读课文,确定二级分支,依次类推。一级分支学生可自由确立,也可要求学生从“收获、问题、感受”等方面确立。有了具体的思路,也有了思维导图提供的方便可操作的支架,学生在预习时就能熟练地掌握预习的要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如预习二年级语文《雷雨》一课时,学生先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主干。接着再细读课文,找出每个主干包括的分支。这样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一呈现。最后,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深读课文,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在课前学生已用思维导图为课文的学习把准了脉,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一张清晰直观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图,教师就能在课堂中带领学生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效率。

(二)查阅导图,了解学情

思维导图有着可视化的特点。通过查阅一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这个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课前查看学生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能更好地了解学情。

二、课中——思维导图为语文教学“通络”

学生在课前围绕阅读内容所制作的思维导图,是开展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支撑。为了能够确保学生的思维导图展现出更大的教学价值并引导学生之间擦出思维火花,笔者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思维导图相融合,用思维导图打通语文教学的“经络”。

(一)展示导图,互相促进

在课堂上,笔者会先呈现引领性框架,并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组内每位成员都来展示自己在课前绘制完成的思维导图,并表述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看法与见解。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对多方看法和见解进行整合,更改完善形成自己新的思维导图。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班级整体交流,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与同学分享预习成果,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各小组根据本组具体情况指派代表。例如,本班的各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进行了编号,1号、2号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而3号学生属于中等生,4号、5号则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规定作为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思维导图展示讲解的学生按照学号进行加分。这就要求各组如果想得到更高的分数,就必须合力帮助本组的后进生,这样一来,不仅大大调动各组的合作积极性,同时也往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方向迈了一大步。

(二)修正导图,自主提升

如何让学生抓住重难点高效阅读是语文教师备课时思考的主要方向。思维导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整理,将知识点一一罗列,将学生从繁杂的语言文字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直观地看出重难点知识,从而在阅读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展开文本探究。因此在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时,笔者边点评边板书,把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在黑板上,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的全景图,这样不仅可突出教学重难点,又能让学生注意到知识点间的联系,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以教师板书的范例为参考,反思哪些知识点出现了遗漏和差错,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修正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在下一次预习中做得更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得到提升。以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课为例,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笔者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笔者设计思维导图时抓住“火烧云”的总特点“奇特与美丽”,依次分出两个分支,分别注明“颜色”“形状”,并找出每一分支包括的主要内容。学生从思维导图中能明显看出“颜色与形状”这部分教学重难点。

三、课后——思维导图为语文教学“固本”

思维导图就像一棵“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它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归纳为知识模块,再通过对知识块的梳理成为知识网,这样知识就不是零碎的、杂乱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达到巩固理解的目的。课后复习时,运用思维导图可把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的內容浓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理清重难点。

(一)回顾导图,巩固提升

在学习完每篇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及时复习课堂上生成的思维导图。通过再次观察思维导图,学生的头脑中呈现立体思维框架,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升,并在大脑中牢牢生根。

(二)借助导图,系统梳理

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单元内容。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系统性地梳理和归纳单元知识点。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一方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内化所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能及时查漏补缺,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整理归纳的能力、反思能力等都能再一次得到提升。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每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思维导图模式的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概括、总结。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方面占绝对优势。思维导图的应用以一种有趣、有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将学生的思维与感悟无限度地延展,不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还让语文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彭珍萍.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以鲁迅作品为例[J].祖国,2017(03).

[2]张芸.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名师在线,2019(25).

[3]陈靖敏.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以群文阅读课“奇妙的中心句”为例[J].教育观察,2019(15).

猜你喜欢

把脉通络思维导图
给树把脉的人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社会把脉
把脉网络剧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社会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