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纸笔测评的等级结果分析

2022-05-30高利佳王蒙怡方妍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结果分析学科融合

高利佳 王蒙怡 方妍

【摘   要】非纸笔测评的结果分析和应用,一直是实践中的难题。在数学、科学两学科融合的“谁长谁短”测评中,教师确定评估内容,制定评价量表,分析评价结果,实施学科联动。该评价活动有效地评估了学生的学业目标达成情况,优化了非纸笔测评流程,提升了学科教师的评价素养。

【关键词】非纸笔测评;学科融合;结果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的颁布,全面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评价育人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非纸笔测评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非纸笔测评的结果分析和运用,一直是实践中的难题。因为非纸笔测评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如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分析,如何体现测评的结果,是众多学校在推进非纸笔测评过程中感到困扰的问题。

非纸笔测评一般以活动的形式展开,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给出测评结果。测评工作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谁长谁短”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数学、科学两个学科的内容设计的评价活动。通过此活动,教师能够评估学生在观察、测量、比较和运算等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

一、确定评估内容,奠定分析基础

适切的内容是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非纸笔测评的内容设计应指向核心素养,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它不但要能检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能检测学生迁移应用知识的水平。教师要注意创设丰富、综合、适性的测评环境,以便测评活动顺利展开。研究团队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链接数学、科学两个学科的学习内容,确定了测评维度与学生的预期表现(如表1)。

“谁长谁短”非纸笔测试活动在一年级上学期期末阶段展开。测评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每位学生拥有一张独立的小桌,桌上除纸笔等答题工具之外还摆放着棱长为1厘米的立方体木块若干(其中有些小立方体木块是5块或2块粘在一起的,有些是独立散放的)、答题纸一份。

以其中的一道题为例,题目如下。

亲爱的同学,欢迎来到“创意王国”,你的桌面上有神秘的“思想先生”为你准备的立方体小木块,这些小木块每条棱的长度都是1厘米。利用它完成下面的考验,你就能继续前进啦。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面两片树叶的长度。

①                            ②

樹叶①的长度是(     )厘米;树叶②的长度是(     )厘米;

树叶(     )比树叶(     )长,长(    )厘米。

设计以上测评内容时,教师抓住了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天性,创设了独立自由的测评环境,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调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测评内容与环境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观察,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二、制定评价量表,确定分析方向

在非纸笔测评的非客观试题或任务中,评价量表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态度、行为、语言、作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确定相对客观、统一、可衡量的标准,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帮助教师明晰评价规范。以“谁长谁短”为例,评价量表给出评价标准,采用星级制进行评价(如表2)。

在后续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针对评价量表中的“得★标准”及学生的表现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和判断。

三、分析评价结果,诊断发展水平

教师在根据评价量表确定分析方向后,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对其具体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和梳理,从不同等级人数统计、优异表现分析、典型问题聚焦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科学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一)描述整体情况,统计星级人数

学生总体测评情况可以通过不同评价等级的数值和比例进行了解。参与“谁长谁短”测评的一年级学生共285人,整体情况如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学生都至少达到了一星级;达到三星级的人数最多,仅达到一星级的学生较少。可见本测试中学生整体的通过率较高。

(二)分析优异表现,剖析思维过程

学生在测评中的优异表现是一种可贵的学习资源,分析学生的优异表现,剖析其思维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过程,进而总结提炼,对薄弱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研究团队对测评教师记录的三星级学生行为表现进行整理,具体如表4。

分析表明,185名三星级学生都能对测量对象和测量工具等材料进行适当观察,选择多样组合方式正确测量叶的长度;对叶长和叶结构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能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验进行动手操作,精准运算差值。个别学生可以借助直观比较,看出叶的长短,巧妙地对数字进行可视化处理。这部分学生还在此基础上,借助简单的操作方法正确完成减法运算,降低抽象的运算难度,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三星级学生在测评中表现出很强的观察能力、应用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独创能力。这提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这些思维能力。对学生表现的具体描述和梳理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对薄弱学生进行学习引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聚焦典型问题,诊断薄弱环节

分析测评结果时,不仅要关注优异学生的表现,更要聚焦薄弱学生的典型问题,及时诊断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反思课堂教学和测评设计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出优化方案。研究团队对二星级、一星级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整理,具体如表5。

由上表可见,薄弱学生测量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叶的长度、宽度、周长等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物体的周长等相关知识是三年级的学习内容,这提醒科学教师要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并在科学课上适当为学生补充知识空白。(2)对叶的结构认识不清。这说明科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进一步强化叶的组成。(3)在比较过程中数错的情况比较多。这提醒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让学生进行与数数相关的操作性活动。(4)运算时存在遗忘和算错的问题。从测评分析中可以发现,数学、科学教师都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学生测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问题加以整理,并研制相应的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施学科联动,优化学教过程

进行非纸笔测评结果分析,是推进学科联动,优化非纸笔测评流程,提升学科教师评价素养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测评活动促进学科联合研讨

《方案》强调,应“加强学科综合,注重关联”。各学科教研组进行融合测评,有利于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当学科教师合作完成评价方案、研制测评标准成为常态后,学科联动的教研机制自然会形成并得到有效推进。在此基础上,学科组定期开展联合教研,以年段为纵轴对知识图谱、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等级进行梳理,以学科融合测评为横轴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测评知识链接的选择,对学生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从而真正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二)优化测评实施过程

对非纸笔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反观测评实施过程及教学过程,并寻找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优化。学科教师基于学生在测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际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误区,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强化生活体验,并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对“谁长谁短”测评结果的分析,起到了改进教学和优化测评过程的目的。

(三)提升教师评价素养

学科融合的非纸笔测评能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获得、技能习得和素养形成的全过程。测评过程的记录和结果分析,明确了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观察的方式及维度,帮助教师充分了解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实现了用数据和测评标准更精准、科学地对学生发展状态进行评估的目的,提升了教师的评价素养。

非纸笔测评的结果分析和应用使测评设计真正站位于儿童立场,用情境和富有童趣的操作材料,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测量工具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其产生良好的测评体验,实现在评价中学习的目标。

学科融合非纸笔测评作为学生学业质量评估研究的新起点,正在进一步的思考与设计中。研究团队将继续探索一体化、连续性、进阶性的评价路径,用于全学段的测评推进。

(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   310008)

猜你喜欢

结果分析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民勤县玉米新品种田间比较试验探析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浅论创新教育视阀下“三固”教学模式引入当前大学课堂的意义
秦山核电厂稳压器接管600合金焊缝应力腐蚀及检查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连南瑶族自治县工商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皇姑区孕妇尿碘检测及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