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梳理与探究”板块解读

2022-05-30阳利平叶会彬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段综合性语文课程

阳利平 叶会彬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数学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具体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落实呢?本期,我们从语文“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和艺术学科课程内容的变化及实施指导等方面探讨上述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突出强调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具体提出“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四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本文对“梳理与探究”板块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进行解读,并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一、“梳理与探究”板块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作为素养型课程目标在四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之一,“梳理与探究”板块的课程目标及其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着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真实情境中形成语文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新课标中的相应内容主要对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的“综合性学习”部分。在继承旧课标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新课标的“梳理与探究”课程内容呈现如下特点。

1.体现联系性和进阶性

根据四个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特点和学业质量要求,四个学段“梳理与探究”课程内容之间存在联系,且具有进阶性,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如关于“梳理字词句”的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是“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是“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5~6年级)的要求是“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學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则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各学段所要求的能力层级逐步提升,从“梳理”到“尝试分类”“尝试发现”,再到“分类”“发现”,直至“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体现出“梳理与探究”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此外,从整理的内容上看,由字、词延伸到句子、段落,梳理的内容愈加复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2.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与旧课标的“综合性学习”相比,新课标中“梳理与探究”的新增内容除了关注“字词句的梳理”,还关注“跨媒介阅读”,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媒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跨媒介阅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人类早已从读“字”、读“图”时代进入阅读电子媒介时代,学生常常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阅读、学习。不同媒介不仅成为阅读的对象,更成为呈现探究结果的重要载体。新课标对“跨媒介阅读”进行的详细阐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时代发展需求的关注。

3.凸显学习方式变革

“梳理与探究”课程内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如“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些学习要求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发现和技能形成的过程。此外,该板块倡导跨学科学习,提出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与路径,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团队协作、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梳理与探究”板块的教学建议

如何有效落实“梳理与探究”课程内容,实现素养型课程目标呢?

1.情境任务:凸显语文学习的情境性

教师必须创设适切的情境,如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跨学科学习情境等,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与自身经验之间的关联,并围绕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学生学习的进程。

执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时,教师可以创设文学体验情境,“为了庆祝国庆,704班打算举办一次爱国晚会。筹备组正在积极筹备此次晚会,请你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并围绕情境设计“激发心志:爱国人物故事会”“陶冶心灵:爱国诗词朗诵会”“启发心智:爱国名言展示会”三个学习任务,落实“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其中,“爱国人物故事会”要求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搜集爱国人物事迹,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梳理和适当加工,并根据故事情节的起伏调整讲故事的语速,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将人物故事讲得生动、感人。“爱国诗词朗诵会”活动中,小组成员需分类搜集爱国诗词,将其按照一定标准分类整理,并配音朗诵。“爱国名言展示会”活动中,学生可以按国别和历史时期分类展示收集到的名言警句,并结合其中几条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发现。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以真实的情境任务驱动学生开展“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整理、分类、思考、探究、展示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凸显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

2.课程整合: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开展“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关注语文课程内部诸要素的整合,把握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分为“确定宣传主题”“收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实现了多方面的整合。首先是听说读写的整合。访问权威人士、咨询相关学科老师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是以阅读为主的获取信息的过程,撰写宣传文稿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其次是语文课程与生活的整合。“低碳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获取直接材料,撰写宣传文稿,提出低碳生活措施,设计展板、小册子、海报、标语等,都是语文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深度整合。整合的语文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3.实践导向: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落实“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必须牢牢把握实践导向,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單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主要包括以下实践活动:①借助工具书理解文言材料,探究“和”的含义;②搜集相关材料,理解“和”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③搜集“和”的故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④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组内互相评改,选出优秀的标语并在班上展示;⑤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定几条“班级议事规则”。无论是收集、概括,还是评改、展示、制定,都体现了梳理“和”文化和探究“和”含义过程中的实践性,使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了解“和”的内涵、探究“和”的意义。

4.以评促学:发挥评价的导向性

“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当着眼于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执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笔者创设了以下真实情境:“801班近期将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请你积极参与‘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和‘分门别类辑古诗三项活动,并认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果你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将会荣获‘古诗词达人称号。”这个邀请式文学体验情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学生在完成情境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行为将成为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科学合理的评分规则是表现性评价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可以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它能降低评价的主观误差。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中,笔者设计了评价量表作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重要载体。如“别出心裁品古诗”活动中的“书签作品评价量表”,有“制作过程”“作品呈现”“解说”三个评价项目。其中“制作过程”的具体标准有“清楚知晓自己承担的小组任务、认真完成小组分配的各项任务”;“作品呈现”的具体标准有“诗词作品与书签相符合、诗词内容与绘画意境配合”;“解说”的具体标准有“能介绍本组诗词作品的表现效果,解说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每个评价项目后都有“自评、生评、师评”。评价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高水平,B级为中等水平,C级为不合格。评价量表中的具体标准是对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和情境化,简明易懂且可操作性强。学生熟悉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学习便有了方向,课程目标就能顺利达成。

(作者单位:阳利平,海南师范大学;叶会彬,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学段综合性语文课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