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弹性在教育中的应用

2022-05-30张卓尔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心理弹性影响因素

张卓尔

摘  要: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育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对心理弹性的理性讨论与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因素出发来阐释心理弹性对于教育的启示,作者认为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对处境不利的学生加强保护,培养学生积极人格能够有效发挥心理弹性的積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弹性;教育;影响因素;教育启示

一、心理弹性的理论探讨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概念的提出受到了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对于“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由于语言上的差异,“resilience”这个术语的译文也有一定差异,台湾的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的学者则译为“抗压力”“压弹”;而大陆的学者主张翻译为“心理弹性”“韧性”。本文选用“心理弹性”的译法,“弹性”一词更具有普适性,更能形象切合这一理论的表述。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危机情景或者压力事件下通过自我努力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是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的结合。心理弹性的水平因人而异,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甚至导致不良的应激反应,而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较快地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并积极地应对。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略有不同,但可基本归为三种类型:1. 结果性定义,主要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指曾生活在不利环境中的个体,通过克服逆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2. 过程性定义,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指面对生活逆境和压力事件时,个体并未受到消极影响,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走出困境;3. 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经历了心理创伤和灾难性事件的个体能从消极经历中得到很好的恢复,适应外界生活环境。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公认心理弹性操作性定义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个体遭遇逆境,二是个体适应良好。

(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心理学研究者将导致个体心理发展产生阻碍以及负面影响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或危机因子,包含心理、生理、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如心理受挫、疾病、父母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暴力等。个体长期在这种因素的作用下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是危险性因素,以及怎样减小危险因素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发展,心理弹性研究从病理学模式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模式,由对危险性因素的关注转向对保护性因素的关注。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减缓不利处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帮助个体良好适应的因素,与危险性因素是相对的。保护性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的是个体内部能帮助其克服逆境并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分为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如自信、自我效能感、乐观、积极的自我评价等;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能减少不利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如良好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等。这些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说明心理弹性的形成受到个体以及环境双重因素的制约。

在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中,有一个核心概念:交互作用。它是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这两者都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环境中的因素,其二是个体的因素。当遇到负面事件时,保护性因素能对负面影响起缓冲作用,而危险因素会加大负面影响对个体的冲击力度。当环境中保护因素的综合强度大于危险因素的强度时,就可以保护个体,减小负面事件对个体的负面影响;反之,则会加大负面影响对个体的冲击。同理,当个体保护因素的综合强度大于危险因素的强度时,个体可较好地应对负面事件,并适应环境,达到一个较好的心理弹性水平;反之,个体则难以适应负面事件,产生消极影响,使心理失衡,导致个体的心理弹性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心理弹性与逆境、挫折、压力等词有紧密的联系,是人在面对逆境表现出的心理反应。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性格特性也各有不同,所以不同个性的人在面对同样的逆境时会有不同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弹性水平。同样,心理弹性也有可能影响到青少年在面对逆境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青少年对自我概念的认识会影响其心理弹性,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青少年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相信自己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我的积极暗示会激发出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内在动力,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心理弹性。而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青少年往往会表现出自卑,在面对逆境时首先就进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承受不了过重的压力,很难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容易产生挫败感,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弹性。而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自尊、自我效能感、自信、自我认同等,许多研究者都把积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个体的一种内部保护性因素,其研究表明,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个体在经历高危或重大消极生活事件后仍然发展良好。

心理弹性同样受到心理控制源的影响,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可以分为内控和外控,内控者认为个人行为和能力是控制事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外控者认为事情的结局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机遇、运气、他人等。内控者往往自我信念强烈,采取内归因的方式,所以他们能保持较高的心理弹性;外控者习惯进行外归因,将事情的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缺乏自我信念,所以心理弹性较低。

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从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Zeidner和Saklofske的研究表明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适应结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情绪定向的应对风格产生消极的作用。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更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情绪定向的应对方式则与之相反。有研究表明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和情绪定向的应对方式都可以清楚预测心理弹性。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其中,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最初的环境,也是其发展最重要的场所,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早期的安全依恋关系,父母一贯的教养方式以及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家庭因素。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个体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此时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与父母有良好的依恋关系,则有助于加强孩子的心理弹性品质。父母婚姻的冲突本身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但父母对其良好的教育方式也可以帮助孩子在逆境中发展,形成较高的心理弹性。父母为孩子创造的良好家庭环境,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其心理弹性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家庭不和谐,教养不当,亲子关系紧张则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和心理危险。

学校是青少年除了家庭以外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步,现在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试图摆脱家庭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影响作用可能会大于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也会面临考试、升学、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而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学习环境、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关怀以及友好的同伴关系都可以成为青少年面对压力和逆境的重要心理支持,能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弹性。若在学校得不到关爱和支持,会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更加脆弱。

社会是一个大的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间接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指引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青少年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社会的及时干预能够帮助其恢复信心,得到心理安慰,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弹性。

三、心理弹性对教育的启示

(一)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青少年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许多问题。一般的城镇家庭都对子女格外重视,父母都会尽可能为子女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甚至有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将一切都包办了,没有让孩子亲历过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成功或失败,这种情况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尤为突出,这样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并且害怕失败,无法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

从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来看,若能成功应对压力和挫折则可以促进心理弹性的重组,使心理弹性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学校这个保护因素相对稳定的环境,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学校可以有意开展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历练自己,学会怎样去面对挫折,在困难和磨难中增加自己的心理品质。同时,在活动中可以发展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

学校要适度地进行挫折教育,掌握好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向。青少年毕竟是成长的时期,心理发展也未成熟,他们不是坚不可摧的,并不是越困难的事情对他们的教育就越好,教育应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加强心理弹性,而不是为了打击学生。

(二)重视处境不利的学生,加强保护性因素的建设

有些学生在身处逆境时,能够不对困难低头,不利的环境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大多数处境不利的学生拥有的保护性因素可能难以抵御危险性因素的侵袭,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处境不利的学生的干预,加强对其的保护。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他们亲情缺失,也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要面对的危险性因素也会增多,所以必须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减小危险性因素对他们的伤害。影响心理弹性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若某种保护因素减少或消失时,能够通过其他保护性因素的及时加强使整体的保护因素得到补偿,个体仍然能表现出应有的心理弹性。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通过一些福利政策使他们得到关爱,加强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学校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及时掌握其发展动态,帮助其发展健全的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留守儿童的父母则更应该重视家庭关系对子女发展的意义,对其负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正确地引导孩子。

(三)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格

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其免疫力得到增强,内在积极的力量得到增长,消极的因素就可以被抑制。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自己内部的调整,就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且自身的强大不会轻易被剥夺,那么这将会是一种最为可靠的保护性因素。学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或讲座,使学生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的技能或方法,并且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接受自我。学生能力的增強能够使他们更成熟地去面对事情,加强他们行为的可控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而拥有战胜逆境的积极健康心态。

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需要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努力,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自身的发展。可以通过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力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约束力,让学生富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学校,可以让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帮助教师管理班级事务,身体力行培养责任意识。在家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分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让孩子独立决策并完成某事,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思想。总之,通过青少年自身良好的发展,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面对逆境,增强心理弹性。

参考文献:

[1]程丽,郑菲菲. 心理恢复能力——心理弹性[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05):77-78.

[2]缪胜龙. 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2,27(05):23-41.

[3]畅相韦. 心理弹性概念研究综述[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01):88-90.

[4]王滨,罗伟. 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05):127-130.

[5]马伟娜,桑标,洪灵敏.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01):89-95.

[6]蔡润扬. 论心理弹性及其教育启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123-124.

[7]常保瑞,方建东. 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0(01):147-148.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0.

[9]曾彦莹. 中职生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J]. 中小学德育,2014(06):75-79.

[10]赫传慧,雷雳.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 中国青年研究,2007(01):72-75.

[11]代辉.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71-172.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心理弹性影响因素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