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型理解与运用

2022-05-30火红飞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模型高中生物

火红飞

摘 要:对于当前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通过社会性科学议题来优化教学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思路。社会性科学议题可以将更多的生物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现象与问题综合在一起;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与分析,能够更快地引导学生从浅层思维走向深度思维。社会性科学议题这一教学模型的运用,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确定议题,二是用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反思。学生在社会性科学议题模型之下,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学科本身,会有更多的社会视角。

关键词: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在生物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达成这四点目标需要依靠具体的教学路径。对于这一教学路径的探究,目前呈现出观点多元的形态,有不少教师认为深度学习可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笔者对这一观点也比较认同,但是想进一步阐述的一个观点:深度学习只是有别于传统方式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强调的是思维的深度,而无论是浅层思维还是深度思维,都必须有明确的思维对象,也就是具体的学习内容。如果说教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的话,那么如何组织这些内容、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要素更好地结合起来,就成为考验高中生物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涵

在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有国外学者提出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型,阐释了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如何促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应当说这是一个既非常新颖又很重要的思路,对于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拓展,同时也能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启发。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al Scientific Issues,简称SSI)具体是指由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性问题。比较热门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包括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这些议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围绕高新产品给社会伦理观念、生态环境保护等带来的困境。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面向这些困境的时候,在教学中就能够通过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去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做决策的能力。

生物学科当然是自然学科,高中学生一方面对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具有了理性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再加上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通过社会性科学议题来优化教学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必要且有效的。

二、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型理解

社会性科学议题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结构不良等特点,科学情境性较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而且社会性科学议题当中常常包含价值判断与立场选择,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核心素养视角之下看社会性科学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其视作是一个教学模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努力都可以从模型的角度来解读。那么为什么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可以视作是一个模型呢?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社会性科学议题可以将更多的生物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现象与问题综合在一起。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面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时候,其不是孤立的运用某一个生物学科知识来回答问题,而是借助于更为系统、更有深度的思维,来组织所学过的生物学科知识,又或者是没有学过、但是即将学习的学科知识,去对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其可以将学生的生物学科视角与社会视角巧妙地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形态以及问题解决的形态。这种思维形态及问题解决形态,正是教学模型的一种体现。

其次,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与分析,能够更快地引导学生从浅层思维走向深度思维。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无论是知识的建构还是运用,都需要学生以高阶的思维水平作为支撑。当教师从教学模型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进程时,所要研究的既包括教学的形式,又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逻辑。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引入,可以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最终可以表现为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这里所说的“用”,显然不只是指解答试卷上的习题,还包括解决实际生活与社会中的问题。如此,社会性科学议题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就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客观上这也是一种模型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就高中生物学科来说,采用社会性科学议题这一模型形式来组织教学,可以让日常的课堂教学更具系统性和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再停留在低水平的运用基础上,而是运用高阶思维综合组织生物学科知识,进而形成综合能力的过程。很显然这也是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的。

三、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型运用

既然可以将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运用建立在模型认知的基础之上,那么在具体的运用过程当中,这一运用过程就必然存在着模式的一面,这也就意味着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运用,应当遵循一定的范式。依据Sadler的SSI教學模式,高中生物SSI教学的设计教学流程为:议题引入——议题讨论——不同层面间的相互作用——议题总结[2]。仔细分析这一教学流程就可以发现,社会性科学议题这一教学模型的运用,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确定议题,二是用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反思。

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时候,可以跟学生一起讨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这一内容。这里涉及到的具体社会背景是:当前不少家庭面临着不孕不育的困扰,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结果,在每七对育龄夫妇当中,就有一对存在着生殖障碍。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可以借助于生物领域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完全需要回避的话题,恰恰相反,在很多同学看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问题。而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知识的学习背景之下讨论这一问题,当然有着更多的学科意义。所以,教师就可以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一个社会性科学议题来进行探究。根据笔者的实践,这里要进一步解决的有这样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一是什么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二是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来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原理是什么?三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化解不孕不育的家庭困扰时,又会存在着怎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社会法律问题?

很显然,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链,也可以看作是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核心。相对于传统的问题链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在社会视角下来解决问题,可以确保社会性科学议題的“社会性”特征得到满足;而站在“议题”的角度,则能够保证学生运用生物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很迅速地就认识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就是采用医疗辅助手段,使不孕不育夫妇生育后代的技术;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学生也自然就会去探究什么是人工授精,当然也能够从生物学科角度理解其原理;作为社会性议题模型下的教学,本内容教学的核心就是对道德伦理问题以及法律问题的探讨,比如对试管婴儿的供精供卵方如果不是父母,那么如何界定其法律责任与义务?如果有些父母选择“定制婴儿”,那又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选择?当学生有了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引导他们进行探究,那么就能理解我国政府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等等法规的初衷与作用……

四、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型暇思

事实证明,在采用社会性科学议题来组织初中生物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社会性科学议题作为教学的模型,其还有一个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学生在这种模型之下,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学科本身,而是有了更多的社会视角。这种视角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时候能够关注社会,这是学习视角的拓展,是学习水平的提升。就算从生物学科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角度来看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型的价值,也会发现当学生在注意力不完全指向学科本身的时候,他们依然能够在一起讨论的情况之下准确的掌握生物学科知识,而且有更加准确的运用方向。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被认为是社会性科学议题之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最大价值。

总体而言,在高中生物学选修课中开展SSI教学具有可行性,议题的熟悉程度影响学生的论证能力表现[3]。采用社会性科学议题来组织教学,所开拓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是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宽阔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辰艳,刘家熙,张颖之.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4).

[2]肖安庆.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内涵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1(31).

[3]陈菲菲,范锴,陈志伟.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对高二学生论证能力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 2015(5).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教学模型高中生物
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移动学习课堂构建研究
基于实例的进程同步教学模型的研究与构建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的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