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叙事策略

2022-05-30王瑞林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叙事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叙事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渗透性、启发性等特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叙事策略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课程价值和时代价值。要以讲好理想信念故事,补足精神“钙片”;讲好初心使命故事,践履责任担当;讲好英雄先烈故事,引导效仿践行;讲好人民情怀故事,牢记以民为本为叙事着力点。要通过紧扣目标保“精度”、点面结合拓“广度”、入脑入心求“效度”来优化叙事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伟大建党精神;叙事;策略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自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叙事即讲故事,是指运用文字(故事书、小说等)、声音(歌曲、演讲、小品、相声等)、影像(图画、短视频、电视剧、电影等)等方式讲述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传播教育方式。其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渗透性、启发性等特点,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叙事方式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进而提升他们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思政课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叙事意义

在思政课中运用叙事策略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课程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育人价值: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政课的目标所在。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渠道之一。叙事化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策略。高校思政课关键在于传播正确价值理念,形塑健全思想人格。单纯空洞的说教与灌输无法真正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必须将其与叙事这种柔性的启发教育方式相结合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通过讲述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故事,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真正了解并读懂中国共产党,弄清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本质与初心使命、执政地位的确立等,进而更好理解与认同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厚植党史情怀、家国情怀、人民情怀,自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二)课程价值: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目前,高校思政课大多以传统教学理念为主,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式传统教学方式忽略了受教育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长期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思政课的兴趣度将会慢慢减弱,遑论育人效果。要想产生良好的育人成效,必须依托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良性互动。叙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4]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奋勇前行的思想和力量之源。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不同课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背后所折射的故事。根据各门课程教学需要精心选取故事并依托故事创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只有真正做到会讲和善讲建党百年以来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的典型故事,才能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讲懂、讲活并讲入学生心中,让学生借助先辈们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共鸣,真正使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进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时代价值: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完成,我们正神采飞扬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而今,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一时期至关重要,能否把握好,直接关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否可以如期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采用叙事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根据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运用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讲述前辈们的系列故事,进一步感知前辈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情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等。通过这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增强青年学子志气、底气、骨气,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負韶华,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思政课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叙事着力点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运用32个字对伟大建党精神做了精辟概括。短短32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共产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基因密码。要准确把握思政课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叙事着力点,优化思政课的内容供给。

(一)讲好理想信念故事,补足精神“钙片”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一旦缺失或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基础之上。”[6]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无论是身处何种情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担,要激励他们勇立时代潮头、成为心怀“国之大者”。因此,要运用思政课教学平台适时向他们讲述好“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红军长征故事;讲述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李大钊故事;讲述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故事;讲述好“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的董必武故事;讲述好“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袁隆平故事等。通过讲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持之以恒坚持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感人故事,不断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二)讲好初心使命故事,践履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一系列辉煌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最壮丽的篇章。取得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根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恪守初心、牢记使命、前仆后继,并持续为之奋进。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努力,在中华大地上,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斗志昂扬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新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融入自己的血液和实际行动中。为此,我们要运用思政课教学平台适时向他们讲好以挽救民族危机、解救天下苍生为使命的“南陈北李”的故事;讲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故事;讲好“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故事;讲好以黄文秀、毛相林为代表的脱贫攻坚楷模故事等,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宗旨和性质,不论何时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不断从中汲取奋进力量,锤炼初心、砥砺使命,并以此为指引将其转化到实际生活和职业生涯中。

(三)讲好英雄先烈故事,引导效仿践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7]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品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烈士不畏牺牲,英勇冲锋在前,“2100万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其中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达370多万”[8]。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计240万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英勇斗争。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惧困难、英勇斗争,才能不断走向胜利。为此,我们要运用思政课平台向学生讲好血染湘江的红军将领陈树湘的故事;讲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故事;讲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故事;讲好“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的故事;讲好1800多名把生命融进祖国山河的脱贫攻坚英雄的故事等。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要不畏艰险、树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并在不断的斗争中磨砺意志、提升能力、鼓足干劲、在奋斗中绽放光芒。

(四)讲好人民情怀故事,牢记以民为本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9]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都在人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并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多个历史时期并取得丰硕成果,其根本保证在于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呼声,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此,我们要通过思政课讲好焦裕禄、龚全珍、杨靖宇、张桂梅、军需处长、“半条被子”、“半截皮带”、“只点一根灯芯”、背着金条乞讨等人和物的故事,以此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思考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清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进而厚植为民情怀、时刻牢记以民为本,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

三、思政课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叙事策略

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叙事方式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要做到紧扣目标保“精度”、点面结合拓“广度”、入脑入心求“效度”。

(一)紧扣目标保“精度”

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建党故事要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和问题运用叙事方式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效能也取决于教师。

首先,教师要博闻建党故事。讲好建党故事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广博的见闻。善于讲故事的教师必然是拥有大量知识储备和足够人生阅历的人。为此,必须抓好教师这个关键,要通过专题培训、自主学习、实践研修等方式,打造一批對伟大建党精神理解透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站位较高、会讲且善讲故事的师资队伍。

其次,教师要精选建党故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谱写了无数段动人的旋律和华丽的篇章。建党故事不胜枚举,但课时毕竟有限,故事素材如何取舍至关重要。同一个教学内容,可选用多个故事素材加以说明,但不同素材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博闻建党故事的基础之上进行精选。故事素材的选择必须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贴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共鸣、传递正确价值观念。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第一节选取红军长征的故事阐明“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正是由于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红军才能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跋山涉水,穿越被称为“死亡陷进”的茫茫草地。通过该故事的选择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催生自己不断前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选取《觉醒年代》中部分人物故事讲述共产党人勇于追求真理、坚守真理、甚至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阐明真理的特点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该故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要学党史、悟原理、植根实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和发展者。

最后,教师要善讲建党故事。同一个故事,不同教师讲效果各异。能否讲好故事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课堂获得感。要想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结构并掌握一定的讲故事技巧。一方面,要把握故事出场时间。故事在不同时间出场,作用大不相同。课前故事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悬念,课中故事可以论证主题、激发共鸣,课后故事可以升华主题。另一方面,讲故事要有技巧方法。教师既可以通过调整自身语调、语速、表情、肢体语言等融入故事情感,提升故事吸引力,又可以借助声音(歌曲、演讲、小品、相声等)、影像(图画、短视频、电视剧、电影等)等增强故事感染力。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九章第一节选取袁隆平院士两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和“禾下乘凉梦”短视频导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该故事教育引导学生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同时要弄清楚中国梦和个人梦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大梦想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点面结合拓“广度”

建党故事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就人物群体而言,有领袖故事、英烈故事和普通群众故事;就体量而言,有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就时代主题而言,有革命故事、建设故事、改革故事和新时代故事。要讲好百年建党故事,思政课课堂教学仅仅是其中一个点,仅靠点的支撑远远不够,必须依托广泛的社会实践这个面,点面结合才能拓展建党故事广度。

一方面,坚持课上课下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育人阵地。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叙事方式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将建党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此,必须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真实人物故事、真实事件故事进行解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明白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具体来说,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校园实践教学之中和社会实践教学之中。例如: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举办建党故事读书会、辩论赛、歌唱比赛、演讲比赛、微视频大赛等,建立“红心宣讲团”、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学习等,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另一方面,坚持网上网下两种空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要让伟大建党故事真正走进青年学生心中,不能局限于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还必须充分利用网上网下两种空间进行教学,“让新媒体平台真正融入思政课教学,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无处不在、如阳光雨露式作用无形”[10]。例如: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造思政“金课”“微课”,对建党百年来特殊历史事件、革命事件、人物事件进行补充教育。利用各种线上资源库: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公众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讲好建党故事。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钉钉等平台在线组织开展“云故事会”,对建党百年来人物和事件进行分享和讨论。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动学生挖掘本土建党故事,并制成作品,上传网络,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通过网上网下两种空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在重温百年建党故事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汲取精神营养和进步动力。

(三)入脑入心求“效度”

叙事进入教育领域“将不再只是故事,而是表现为述者与听者之间的交往活动”[11]。据此,叙事化教学是讲述者和聆听者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的过程。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渠道之一,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故事话语、内容和形式,并以此加以点拨和引导,如此才能让学生打心底爱上思政课,并真正将相关理念入脑入心。

第一,讲故事要注意互动。高校思政课讲好建党故事不是教师的“独奏曲”,而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响曲”。这就要求讲故事变权威、单向的价值灌输为平等、互动的价值协商。[12]在高校思政课中,除教师讲述伟大建党故事外,还必须创造条件发动学生讲建党故事。比如:重庆理工大学设有红岩纪念馆,馆中聘请学校学生担任讲解员。特别指出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奏响故事“交响曲”时要注意辩证性,既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展示建党百年成就,传递正能量,赋予青年学生积极力量;又不能回避问题与矛盾,要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辩证思考。

第二,讲故事要“接地气”。故事语言、故事内容和故事形式的选择都必须贴合学生实际。高校思政课程逻辑严谨、论证周密,具有极强的学理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相关理论时能够将高大上的语言转化为“接地气”的、通俗的、学生能听得懂、会应用的语言。故事内容的选择必须结合地域因素、学生关注点、学生专业等,将带有巴渝特色的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比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时,即可选择重庆理工大学校友余祖胜革命烈士的事迹,学习以余祖胜同志为代表的红岩烈士所折射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斗志和永不叛党的坚贞,并以红岩精神鞭策不断前行。故事形式的选择要依托互联网且丰富多样。目前,“0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一出生就被互联网影响着。因此,讲好建党故事除坚守好思政课课堂外,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生需求,依托微课、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形式。

第三,讲故事要注重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13]。”讲故事不是最终目的,讲故事也不是单纯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要将故事与道理结合起来,透过故事让学生听出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所以,思政课教师讲好建党故事时必须坚持通俗化和学理化相结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必须把握节奏,即故事的多少、频次等问题,真正平衡好叙事和说理的比例,以此来增加思政课的实效性。如果一堂课只说理不叙事就会变得非常抽象、生冷,没有温度;如果一堂课只叙事不说理, 就会变得空洞,没有深度,进而消解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此外,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讲述故事,教师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学生既可以就故事内容发表感想,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谈自身体会。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考进行点拨和指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学思践悟才能使思政课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2][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21-07-02(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會[EB/OL].(2019-03-18)[2022-06-11].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2).

[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8]刘红凛.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与赓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2):22-31+145.

[10]吴少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2):46-48.

[11]王雅丽.从“故事法”到人的“叙事性存在”:叙事性道德教育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3):66-73.

[12]代玉启,朱惠羽.讲故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呈现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8):122-12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3.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王瑞林,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研究”(课题编号:20SKSZ044);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项目“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课题编号:2018DJ2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叙事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