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2022-05-30吴晓旭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创新发展

吴晓旭

摘 要: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是中医药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一模式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多方主体有机融合。在这一模式中,中医药院校应当发挥核心作用,在自身建设方面,充分调动师生创新动力,尝试以推进开源教育的方式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科技创新供给力;在外部连接方面,做好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专业、精准、及时地互通信息,推动协同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传承创新和人才储备方面成果显著,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独特优势,通过建立应对新冠肺炎中西医协同机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使得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

如何在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为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医药院校作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中医药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既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又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意识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产学研合作认识。中医药院校在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应当全方位、深层次融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强化合作意识,在高校内部形成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势。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与政府、药商、企业、医院等各方的联系,建立紧跟政策风向、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其次,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应始终关注市场需求,在实现校企教学、科研、就业等全方位一体化合作的基础上,优化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升科研水平上,通过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提升校企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实习与就业安排上,通过共建联合科研基地,促进校企联合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

最后,转变以科研论文为主的考核机制。改变现有评价体系中以科研论文等学术成果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现状。适当降低科研论文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发挥科研转化机构的市场推动力量,对科研服务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勵,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开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热点领域之一,开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在我国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数字科技的技术支撑。开源以开放、分享、对等、协作以及全球化运作的方式,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并已经从个人行为、企业行为发展到了国家新基建的战略层面。中医药院校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建立开源型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开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这是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建设中医药数字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依托。

首先,推进教育新基建,打造中医药人才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环境。中医药院校应当积极融入国家教育新基建,推进5G+云网融合,实施校园网络升级。鼓励教师开展基于5G的应用场景的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推进校园物联网建设,实现伴随式、无感知、守伦理、保安全的校园数据采集,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给模式,提高供给质量。探索校园数字化的实验实训、场馆使用等应用建设,加快教室数字化改造,推进课堂革新,实现即时互动、远程协同、全程辅助和智能评估。解决因疫情引发的多学科长时间线上授课带来的教学直观性不强等问题,为中医药基础教育配齐教育数字终端。

其次,打造教育数字基座,赋能中医药教育应用发展。中医药院校应当建立健全覆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在各院系、附属医院、实训基地促进教育数字化有序、规范发展。建设集约化、统一化的教育数据中心,阶段性地归纳收集各教育教学单位的教学反馈数据。开展数据治理与应用,推进“一数一源”。搭建开放共享、数据互通、技术集成、应用协同、交互可用的教育数字基座,实现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应用系统连接和复用。同时,建立教师参与个性化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开发的激励机制,打造个性化教育教学应用系统。

再次,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满足多元数字化教育需求。对接国家教育数字资源中心,进一步整合校内和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资源目录和资源地图,提升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率和使用效率,为师生提供优质、丰富、便捷的学习支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指导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形势下,精准满足师生对教育资源的多元化需求。

最后,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健全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以“数据治教、数据助学”为主线,培养师生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的数字思维,提升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中医药院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推进中医药院校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改革,支持中医药院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

三、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不仅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医药院校要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在传承中医药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原始创新是必由之路。

在政策利用方面,中医药院校应落实科研基础能力建设计划,优化学校创新平台布局,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把握好当前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人才使用方面,中医药院校应把握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特征,采用科学方法对人才进行识别、评价和潜力开发,尝试引进合伙人制度,形成用人主体与人才良性互动的创新共同体。

在增加创新投入方面,中医药院校建设研究院、产学研联合攻关中心、附属医院等创业创新载体时,应当着重营造组织内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推动知识共享并激发人才的岗位创新,形成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高度激励人才的活力迸发格局。

四、充当桥梁纽带,及时做好与企业、政府沟通

中医药事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体系建设,正如诺斯所说:“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它們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该模式的良性运作离不开产学研各方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配置。在此种系统运行中,政府科学、恰当的功能定位能够为产学研各方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强大的政策支持,是整合各方资源的权力依托。企业敏锐、高效地把握市场动态,与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好双向互动是该模式运行的必要前提。

中医药院校可尝试共建共享创新研发中心,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搭建校企一体的实验创新研发平台,企业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中承担着开发、转化、应用和推广的职能,其作用发挥能够直接反映出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水平。校企双方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按照“立足长远、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校企产教融合目标的实现。校企双方通过联合培养中医、中药以及管理相关方向的研究生,深化企业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精准解决人才的双向输出。中医药院校可从企业中聘用符合要求的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符合条件的可参加学校研究生导师遴选。企业也可为学校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提供机会。同时,企业可以承接学校中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实训任务,以构建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丽君,金铭.从管理到治理:构建多元共治式人才治理体系[J].中国人才,2021(1).

[2]李·J.阿尔斯顿,斯瑞恩·艾格森,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的经验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3]王福,刘俊华,王建国.产学研共同体信息共享的形成机理及实现路径[J].现代情报,2020(12).

[4]刘迅,邓奕辉.中医药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J].医学与哲学,2021(7).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创新发展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