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诗鉴赏题难点及突破策略

2022-05-30杜明月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承存在问题

杜明月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传承日益受到民众和中央的重视,作为炎黄子孙,古诗词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纽带,我们有着学习古诗词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高考古诗鉴赏题得分依旧是不容乐观,古诗词依旧是让学生头疼的老大难。本文将探究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几大难题:不解诗意、模板思维和答题语言不规范。为教师能够对症下药提供参考方向,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提高文学素质,培养鲜活的有生命的人。

关键词:高考古诗词 传承 古诗理解 模板思维 存在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古诗词作为经历过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大浪淘沙后依旧璀璨的一颗明珠,无疑是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藏宝阁和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一面镜子。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思想财富。是古人与今人跨越亘古依旧可能成为莫逆之交的坚不可摧的纽带,是无言的文字与有声的思想的激烈碰撞。”

古诗词传承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中央的重视与推崇之下,诸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唐诗风云会》等传媒节目成功扩大了古诗词的影响,诗词才女武亦姝,诗词天才王恒屹等诗词高手让人不禁拍手叫好。然而,在古诗词传承看似呈现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时,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却依旧是让学生头疼的老大难,就拿2021年高考来说,古诗词鉴赏题目得分率是最低的。几枝独秀在古诗词的海洋里如鱼得水,众多高考考生面对古诗词抚额长叹,为什么古诗词传承会呈现出“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状况呢?我认为呈现出这种状况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而是一个好趋势,这是传统模板式古诗词鉴赏与现在教育推崇的培養“鲜活的人”的古诗词鉴赏的对峙。部分考生和老师依旧沿用之前刻板老套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答题方法去回答新高考下的古诗词鉴赏题,甚至有些人妄图新壶装旧酒蒙混过关,这些人自然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分数。我将通过这篇论文浅析一下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学生存在的答题问题并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备考方略。

一.不解诗意,不明诗理

读懂古诗是鉴赏古诗词的前提,正如王俊明先生所言:“一切文学鉴赏都必须以通解文字为前提。”连诗词文本都没有理解明白就提笔答题无疑是妄图建立一座空中楼阁。然而,通过高考试卷所呈现出的高中生古诗词的学习情况,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连读懂古诗词这第一步都没有迈出,又何谈精细有序的答题思路、优美的答题语言和有感而发的审美体验呢?学生读不懂是因为读不进去,读不进去是因为本身文学积累不到位导致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提不起兴趣就更不愿意去阅读积累古诗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阅读古诗词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把与古人对话的钥匙,也不是一面可以以古鉴今的镜子而是学校强加给他们的枷锁,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读懂诗家语,方解题中味,读懂古诗是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读懂古诗包括古诗的三个部分:读懂古诗结构,也就是诗的骨骼;读懂古诗的意思,也就是诗的肌理;读懂古诗的意蕴,也就是诗的内质。三者相辅相成,缺少一者都无法完全读懂古诗。读古诗就是读诗人,是跨越千年的空间隔阂,走诗人走过的路,经历诗人经历过的事情,体味诗人感情。

读懂古诗结构:每首古诗大多离不开“起承转合”的布局构造,也就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些长诗“起承转合”每部分可能是很多句,但也都离不开这样的布局构造。首联起势,是古诗的开头,或是由物起或是由事起或是由人起,开门见山交代出想表达的事情或是通过景物意象铺垫娓娓道来,由景物意象的运用或是直观的情感表达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全诗的基调或悲或喜或是其他。颔联是“承接”,既承接开头又承接转折,是二者的过渡阶段,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心思,但又有些欲抱琵琶半遮面,希望读者读懂又不希望读者赤裸裸地感知。颈联是转折,照应前文看顾后文,既是古诗意境铺垫或是事件阐述的最高潮,又是诗人情感表达呼之欲出的关键节点。尾联是“整合”,是诗人情感的喷薄而出,是意境铺垫或是事件阐述最高潮,之后一针见血地点明主旨抒发情感。“起承转合”是一个“画诗人”的过程,读者身处第三视角,跟着诗人的脚步感受体会,一步步体味诗人情感描画诗人形象,读完尾联的整合之后,诗人就被画上了点睛之笔,跨越时空站在了我们面前。

读懂古诗意思:在掌握古诗结构后,读懂诗意就需要更加精细长期的积累,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中所记载的王安石提出的“诗家语”,是指古典诗词独特的言说方式,“独特的词汇、语法的最高程度的提炼与强化。”把古诗骨骼摸透摆在那里,要添上血肉就需要读者熟记古诗所用的艺术手法,每个古今异义词的意思,掌握古诗典故。把血肉一点点添进骨骼里,一步步塑造出诗人形态,转化古人语言,让诗人开口说话,说我们听得懂的话。读懂诗意是一个解读古诗密码的过程,突破一个个小关卡累积叠加最后通过大关卡,这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读懂每个意象、典故、艺术手法的意思——读懂每句古诗的意思——读懂整首诗的意思,由点带面,逐步体味古诗意思。体味古诗意思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卡住都无法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读懂整首诗的意思也并不是理解诗意的结束,我们还要从读懂整首诗的视角反推前面的环节,一一核对对于古诗意象、典故、艺术手法的理解是否和诗意契合,每句古诗是否都是在为了整体服务,当发现有突兀的古诗组成部分,我们要警觉地思考并查证是否有没有利用的信息或是误用的信息。古诗整体意象与表达情感不符的时候也要思考是诗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还是整体分析有误。读懂诗意就是通过古诗文字让诗人开口说话,这里说话并不是有古今语言差异的说话,长时间的古诗词积累就是古今对话的转换器,是把古人话意转换成读者能够理解的今人语言,这个转换过程不能跳过也不能部分转换,必须是整体的统一的且必须的。

读懂古诗意蕴:这里的古诗意蕴并不等于古诗意思,它是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对古诗感情的理解,古诗解读有合理与合情两个标准,合理就是能够理解古诗意思,合情就是能够理解古诗意蕴,合情又合理解读出来的古诗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读懂古诗意蕴更多的是接受古人正确三观的熏陶,体会古人写诗的情感际遇。例如,品读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和杜甫《春望》时候的感情是必然不一样的,纵然读者与诗人并不处于一个时代,通过文字我们却依旧可以感受到《望岳》中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春望》中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痛欲绝。同时,联系诗人所处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作者不同时期古诗情感变化和意象选择上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如果读者具备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足够的古诗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够成功跨越过读懂古诗结构和读懂古诗意思这两个门槛,那么读懂意蕴就是真正触及到古诗的内里和质地了。实际上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古诗意蕴,从不同的优秀诗人身上学习美好的品质,从而对学生终身的诗歌素养、生命品质产生重要而内在的深远影响。让学生答对一道古诗题、在语文高考中取得高分都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我们弘扬古诗词、高考中重视古诗词的考察的落脚点是希望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让学生们在最好的年纪里通过书本跨越时空长河与古代的伟人对话,积累优秀的古诗词,将这些优秀诗词积蓄在生命深处,以待将来在自我更新的生命体验里醒来,成为他们在漫长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的养料。简而言之,读懂古诗意蕴就是在和诗人进行灵魂对话之后把学习到的诗人优秀的品格和经历经验通过不断地反刍思考转化成为自己闪光的精神内质。

二.无法跳出模板思维,鉴赏能力不足(不能利用已有信息)

模板是将一个事务结构规律予以固定化、标准化的成果,它体现的是结构形式的标准化。模板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把学生古诗答题思维固定化、标准化再通过千篇一律多次重复的填鸭式教学把模板刻在学生的脑子里。这样是大错特错的,乏味枯燥的重复做题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消磨殆尽,大量的题海战术也让学生不能去理解咀嚼古诗中的深意,大多数学生在这样十分钟必须做完一道古诗鉴赏题的压迫下,匆匆找出诗歌意象,把其与头脑中背诵的模板式的意象含义简单配对,或许连带入到古诗中细细翻译都做不到,就急忙把得出的结论带进固定的答题模板之中。古诗鉴赏题的模板式答题,填鸭式教学是应该绝对否定的,这不仅是忽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愚蠢粗暴的教育行为还是对以人为本教育准则的忽视与挑战。

否定模板思维和填鸭式教学并不等于古诗鉴赏题完全不需要练习和背诵,首先练习题的选择要精炼要有代表性且能与当前课堂上传授的古诗知识技能和鉴赏方法挂钩,这样学生边学边练,学习到的古诗词鉴赏知识和方法能够在练习中得到印证,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同时强化了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让学生不用枯燥地死记硬背而是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认真筛选题目,而不是随意勾选练习册上的几题到几题大量练习,课上再套用背诵的模板粗略讲授,如果古诗词鉴赏真的到了学生听着味同嚼蜡,老师讲着丧失热情的地步,那真是教育的失败。古诗词鉴赏题的练习在精不在多,教学要举一反三,在于把一道好题讲细而不在粗讲1000道没代表性的古诗题。其次,我们应该让学生背诵的不是古诗词答题的模板而是古诗词的鉴赏点,不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千篇一律的答案,而是找到每一篇古诗真正需要背诵了解的知识和可能含有答题点的地方。这种背诵甚至也不是指传统的背诵,而是将古诗词需要记住的知识点放入教师精心选择的古诗词好题当中,精读细读从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真正的鉴赏一道古诗词是要整合多方面信息的,整合诗人信息、提炼意象、翻译诗歌、体味诗歌感情、恰当利用注释、标题等等,这是古诗词答题模板不可能做到的。

例如,如果单单鉴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聲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诗歌,我们肯定会认为是新妇娇羞地问郎君她的眉毛画的如何的闺房之趣,也会猜测诗歌作者是个新妇。然而如果看到诗人和题目: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很多学生会感到疑惑和大吃一惊,这是一个男人写给男人的诗,于是之前的推论就被推翻了。再看看还有什么信息没有利用上: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年—827年)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张籍。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这个写作背景的提供就让学生豁然开朗了,哦,原来是诗人在借新妇问眉委婉地在问自己的文章如何。

你看,如果不提供诗人写作背景不是一道好题,提供过多的解释信息也不是好题,让学生在自己一道道爬坡之后,看到柳暗花明,既能利用脑子里的信息解题也能利用到提供的信息,提供的信息又恰好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部分,考察学生是否有过硬的古诗词基础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又考察了学生利用整合信息的能力,一道好题一举两得。很多学生在古诗鉴赏模板教学下鉴赏能力不足,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很可悲的,遇到需要整合信息的题,只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守着模板生搬硬套了。古诗词鉴赏的目的不是想把学生学死了而是想把学生学活了,不是想塑造一模一样的人而是想塑造有着不同思想的灵魂。

三.答题语言不规范,古诗术语不熟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曾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古诗是独特的词汇、语法的最高程度的提炼与强化,回答古诗鉴赏题的最基础门槛也是答题语言通顺没有语病。答题强调意在笔先,在头脑当中经过对古诗词结构的剖析、对古诗词大意的解读、对古诗词意蕴的体会之后就需要学生用通顺的书面语言写出心中所想。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不足以支撑他们将心中的想法呈现在试卷上,就像茶壶煮饺子,心里有却倒不出来,这也是不行的。答题语言规范,首先要保证每句话没有语病,其次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不能颠三倒四、前后矛盾。最后如果能满足语言富有文采就是锦上添花了。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答题语言不过关,文学素养不足,古诗词鉴赏能力水平低下,仅仅依靠教师要求背诵的千篇一律的鉴赏模板答题,连通顺答题都做不到又何谈答题文采赏心悦目呢?

古诗有古诗的语言,用古诗术语答题是对古诗的尊重也是回答古诗鉴赏题的最基本要求。每一道古诗鉴赏题其实都是“理”与“据”的结合,古诗术语就是“理”,结合古诗分析就是“据”。古诗术语不熟悉,必然不明其理,也就无法达到理据结合。古诗术语包括古诗的艺术手法、重要典故、典型意象等等,比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庄生梦蝶、姜太公钓鱼等典型典故,“梅兰竹菊”“荷花”“月亮”“长亭”“大雁”等常见意象。古诗鉴赏术语的知识储备考察的是学生古诗的积累能力,从知识库中通过判断分析提取出古诗中所用的术语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把术语和古诗做到理据结合并书面表达出来考察的是学生表述利用已有信息能力。

综上所述,高考古诗鉴赏题学生需要突破的难题有三:不懂诗意,模板思维,语言不通。古诗鉴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真正的鲜活的人,但不意味着古诗鉴赏仅仅依靠情感天马行空就够了,积累足够多的古诗知识才能有能力去理解古诗实现情感的升华。方法技能的传授也不是简单的模板教学,而是授人以渔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鉴赏古诗词规范答题。这三个难题的解决并不是先后顺序而要相辅相成共同解决,简而言之,知识积累、方法技能传授、情感体会要并行。

参考文献

[1]陈荣华.明理诗家语,方解题中昧——以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为例[J].读写月报,2021(13):34-36.

[2]李金华.读懂三种“语言”——摭谈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09):130-135.

[3]闫玉梅.高考古诗词鉴赏备考指导[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05):15-17.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传承存在问题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