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2-05-30王笑卿顾荣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王笑卿 顾荣

摘  要:高校研究生外語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效应。文章以“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学理基础,提出研究生英语课程“塑造价值观”“形成学术自觉与自信”及“培养比较思维与国际视野”的育人使命,并以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硕士英语为例开展内容语言融合教学实践,讨论将思政教育与外语课程有机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情感目标,进一步实现研究生培养“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英语;内容语言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117-04

2020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意见》指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为“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指导思想[2]。

由于研究生与本科及高职培养的差异,有关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还在探索阶段,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涉农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以学术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阐释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基础,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并展开教学实践,以期对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

一、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学理基础

研究生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研究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术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倡导以合理的方式将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目标语言技能训练相融合,以达到教育目标[3]。“内容语言融合教育(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理念的提出是“内容依托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念在我国外语教学进程中一次成功的本土化探索[4],其核心是将学习内容与目标语言能力的获得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合[5]。

(一)动机理论对“内容语言融合教育(CLIL)”的支撑

国际相关研究指出,CLIL理念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6-7]。在二语习得领域,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目标定位、任务价值、学习信念及自我效能。Pintrich等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其对学习任务价值的认可度呈正相关关系,并随着其学习信念的增强而增强。针对硕士阶段的英语学习者,CLIL倡导的将学科内容与语言技能学习相结合的复合支撑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8]。

针对硕士阶段的英语学习者,以学科内容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够增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价值理解,并通过语言技能的提升训练增强其学习信念。因此,CLIL所倡导的将学科内容教学与语言技能学习相结合的复合支撑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二)社会文化理论对“内容语言融合教育(CLIL)”的支撑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外语学习关注语言获得的内化过程(Internalization)。秦丽莉等认为,语言表达既是通过各种形式与他人或与自身传递信息的外化过程,更是通过语言习得发展对目标语使用文化的接受和影响的认知过程[9]。一方面在CLIL背景下,外语教学的功能不仅体现为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外化过程,更应体现为其对内容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外语学习者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意味着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以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为主,而应融入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外语学习者应该批判性地采纳与融合他国文化,为己所用。

二、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育人使命

黄国文指出外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在以价值取向为设计导向的基础上,探究话语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通过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将语言与文化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10]。因此,外语课程具有明显的思政育人优势。具体到研究生英语课程,其三维教学目标应当被定位为掌握学术交流语言,提升学术交流素养,树立学术情怀。这其中可提炼的育人使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塑造“共存共荣,大国担当”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学术话语是彰显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媒介。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对多元价值观认识和理解,并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归纳出整个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在形成对多元价值观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充分地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正确位置,形成“胸怀天下”的大局观。

(二)形成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自觉与自信

学术英语课程肩负培养学生学术“自觉”与“自信”的使命。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学生应明晰自身的学术志业和学术身份。课程应培养学生探索学科知识与科学研究的主动追求,在构建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从学科文化自觉到学习实践自觉,最终形成理论自觉[11]。

(三)培养“中国立场、世界表达”比较思维与国际视野

学术英语课程应秉持“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多元视角,通过文化与语言教学让学生既能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学术文化的精粹,又能提出原创性的问题、方法和理论解决本土问题。课程应引导学生从主人翁视角关注当下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的引领性作用,并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正确看待在处理全球公共事件过程中我国的实践与做法。从自信自强的文化视野中,强化学生的比较思维,最终构建文化自信。

三、研究生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实施路径

本研究以某西部“双一流”农业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和效果。

(一)实施背景

硕士英语课程是面向该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学生主要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大学科群(动物科学、环境科学、逆境生物学、食品科学和农业水利科学)。由于有超过半数的硕士生本科并非就读于此,他们在认知层面对学校、学科背景缺乏了解,对大学使命和校园文化认识不清晰。在能力层面,没有构建起满足学术交流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并缺乏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过渡的学习策略。

基于学生的学情和课程性质,本课程的课程定位旨在培养研究生融合全球视野与三农情怀的学术英语综合能力。一方面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科技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等活动方面提供语言与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国际视野,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培养科学家精神。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挖掘

以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报告(2018—2020年) 遴选出的农业领域热点问题为参照,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专业背景、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六个专题,并通过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三农情怀,树立“农业科学家”和“农业大使”的意识和使命担当(见表1)。

(三)“内容语言融合”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以“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这一主题为例,本单元教学将思政元素与单元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贯穿于单元学习的导入、课堂拓展以及课后任务中。

1. 教学目标及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篇章题为“热带雨林地区贫困与环境问题以及对策”,体裁为研究论文节选,语言表达学术特征突出。该教学内容可归于课程设计的六大农业发展主题中的“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这一主题。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学术英语的语言特征、修辞分析和批判性阅读技巧展开,使学生掌握“农村发展”、精准扶贫相关的语言点,并在课后学习部分将教学内容拓展至我国“精准扶贫”战略与我校科技扶贫实践上,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思政元素融入内容学习中。

2. 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本单元教学主要采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在对课文内容进行体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图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了解我国贫困地区形成的原因、精准扶贫的措施以及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并将这些问题与对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贫困问题进行异同点的归纳总结;课后组织学生围绕“农村发展”“精准扶贫”等话题展开小组主题汇报,并通过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扶贫、大学生村官等事迹,加深学生对学校办学宗旨和西农精神的理解,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体系,在对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通过课程作业考查学生对语言技能的掌握等)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同时,也对隐性思政育人目标(如课程的认识、对学习效果的反思等)的达成通过撰写反思日志及课程反馈的形式进行记录。课程共要求每位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提交3份反思日志,在结课后提交1份课程反馈,均用汉语撰写。教师通过反思日志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和对学校及自己专业认知和态度的变化。通过收集196名上课学生的课程反思日志并对由3名授课教师对日志中学生所共同提到的关键词进行人工提取和统计,可以看出通过课程学习,对建立学生的积极世界观、正向情感、学科使命等思政育人目标的现实效果积极(表2)。

四、结语

对硕士英语思政元素教学模式的探讨,丰富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学实践,也是“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的一次本土化探索。有关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与现有教育理论的融合研究刚刚起步,有待更多研究進一步挖掘其立德树人的价值。

硕士英语课程的改革初探表明,将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思政育人”的培养效果,相关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能够为我国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和学术英语通识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 高珊,黄河,高国举,等. “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65(05):70-75.

[3] 常俊跃,赵永青. 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1):13-17.

[4] 常俊跃.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5):23-31.

[8] 赵永青,常俊跃,刘兆浩.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的中国高校本土化实践[J]. 中国外语,2020,17(05):61-67.

[5] 常俊跃,刘兆浩.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论支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06):85-95.

[6] Puffer,C.D.. 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s[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1(31):182-204.

[7] Garau,M.J.,Noguera,J.S.(eds.). Content-Based Language Learning in Multilingu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J]. Applied Linguistics,2016,37(01):51-68.

[8] Pintrich,P.,Smith,D.,Teresa,D..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J].Ann Arbor. Michigan,1991.

[9] 秦丽莉,何艳华,欧阳西贝. 新手教师情感对认知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J]. 现代外语,2019(06):818-829.

[10] 黄国文.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 中国外语,2020(05):21-29.

[11] 陈先红. 返回中国性: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新文科建设路径[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02):48-55.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王笑卿(1983—),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术英语、二语写作;顾荣(1981—),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术英语、二语写作。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