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道德叙事

2022-05-30肖欣奕伍雪英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肖欣奕 伍雪英

摘  要: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需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影响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采用叙述道德故事的方式,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引导和反思,使受教育者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现实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处于两大困境:一是少数教师僵化解读教材,忽视叙事体系建构。二是叙事过程流于表面,缺乏有效衔接与引导。面对此类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提高道德叙事水平,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叙事内容的选取和叙事过程的引导和反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促成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道德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并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焦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从思政课本质角度剖析创新路径,归纳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特质,三者的有机统一为思政课教学明确宏观改革定位[2];二是从思政课构成要素角度针对性提出创新路径,具体包含“主体——师生”“客体——教育内容”“介体——教学方法”“环体——课程支持”四个层面,通过解读高校思政课的制约因素,从而为教学创新提供具体方向指引[3];三是从具体教学模式创新角度提出采用“协同教学”“互动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新模式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對策研究。[4]从现有文献来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集中于多层次多角度的对策分析,鲜有围绕教师具体教学方法开展集中论述。因此,试探索道德叙事这一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期望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努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与语言错位的问题,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一、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需要教育者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探索提升理论教学效果的多种途径。道德叙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方法之一,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价值,探析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指向的契合度,把握其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将其更好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概念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叙述道德故事的方式,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引导和反思,使受教育者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直接展示理论内涵的案例教学,开展道德叙事是通过叙述者详细描述故事情节,展开在具体时间地点发生的经验事实,将受述者带入情境并通过对话和归纳的方式,引导受述者体悟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体现师生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从思政课与道德叙事的价值取向来看,高校思政课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同,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升个人文化道德修养,明确人生发展方向,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道德叙事旨在通过叙述者对教育故事详略得当,引人入胜的叙述和讲解,引导受述者透过故事体悟其内涵和叙述者想要传达的教育内容,从而促进受述者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提高。[6]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道德叙事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将道德叙事的教育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实践,提升教育效果。相较于单一的讲授法教学,这是一种更为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说教转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构成要素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同样也有相对应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叙述者、受述者、客体以及介体。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这一有机整体。

1.叙述者

作为一门以课堂式教学为主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叙述主体必然是作为知识讲授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展道德叙事活动,组织道德叙事的语言和行为,作为课堂把控者在叙事过程中广泛渗透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在开展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反思与总结不断提升自我素养。除此之外,学生也是道德叙述者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叙述者通过开展叙事活动与他人分享教育故事。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叙事活动的成功开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受述者

在教师作为叙述者开展道德叙事的过程中,受述者是台下的学生。学生需要在倾听过程中提取故事有效信息,将自身带入故事情节,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道德故事的内涵和价值。而在学生作为故事叙事者时,受述者则转化为教师。教师通过关注学生开展道德叙事所采取的视角、讲述的侧重点以及其他同学的反应,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品德行为特点,便于教师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道德叙事打破了原有主客二元思维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主体间的共生性和交往性。

3.叙事事件

叙事事件作为沟通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的桥梁纽带,是道德叙事活动的客体,是使其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支撑。叙事事件蕴含人生的深刻道理,以故事作为载体,具有促进受述者道德发展的重要功能。叙述者通过对叙事事件的筛选整理和加工改造,通过开展叙事活动使其所思所想能够与受述者交流互通,摆脱了两者在时空上平行而不相交的困境,使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矛盾双方。

4.叙事方式

道德叙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方式之一,其本身的开展方式也是多样的。在将教育事件呈现给受述者的过程中,既有继承传统的口述叙事方式,也包含顺应科技进步和信息传播的发展,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为主的图像化叙事方式。作为现存的历史记忆的叙事事件,借助图像、音视频等时间切片将其融入叙事过程,可以帮助受述者更好地发挥视觉想象力,从而充分使其体悟蕴藏的情感价值。此外,叙述者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来还原场景以实现道德叙事的目标,使大学生在表演或是观看的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或是现场的视觉感官刺激,更加有效地融入故事并感悟其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意蕴。[7]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活动,期望促进受教育者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同步提升。道德叙事作为已经运用于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明确其内在功能和作用机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叙事全过程,充分发挥其深化认知、行为示范、素质培养和丰富课堂等积极作用。

(一)通过深化认知,强化教育理解

道德叙事主要是将抽象化、结论性的教育内容通过鲜活的故事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引发受述者共鸣。道德叙事摆脱了原来用单一的印刷文字来强化认知的教育方式,具有更佳的教育效果。作为体验式教育,道德叙事通过叙述性表达引导受述者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受述者在聆听中沉浸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自觉进行角色体悟和社会感知,在带入过程中深化道德体验、普及道德认知,加深对故事哲理的理性认知。道德叙事不仅仅强调故事的情节发展,更注重将理论知识与价值态度嵌入故事中,使抽象知识内容有了附着和依归。通过叙述故事,引导人们澄清认识、厘清价值,逐步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通过示范行为,树立教育模范

道德叙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各种鲜活的案例来呈现教材中单一的知识性内容,这同时也为受述者价值内化转向外化的过程提供了最佳案例展示。受述者在聆听道德叙事故事的过程中,通过“目睹”事件经过从而充分激发想象力,将自身带入角色身份,通过多维视角体悟主角做出道德抉择的心路历程,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从而获得自身对于道德故事的独特感悟。[8]此外,通过组织受述者展开对道德故事的内涵讨论,引导其从中挖掘改造和自我提升的道德经验,使之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这使叙事故事得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并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受述者投身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道德叙事的積极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落到实处、走向实践,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培养素质,升华教育效果

道德叙事除了通过道德故事丰富受述者对历史和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认知,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道德叙事往往用故事中主人翁的正能量精神品质感化受述者并激发其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终引导学生将其外化为良好的个人美德和社会公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此外,在聆听道德叙事的过程中,受述者可以锻炼接收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鉴别和取舍材料信息,从而提升个人明辨是非的思辨能力。最后,叙述者通过展开对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描述,加之运用留白等艺术表达技巧。这可以充分激发受述者想象力,促使其进入相应的道德情境,培养和锻炼其抽象思维能力,达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四)通过丰富课堂,激发教学活力

道德叙事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叙述者在课堂上展开对道德故事的背景、情节、人物等关键要素的详细描述,辅之语言、图片、音频等多种手段,加上适当的情节模拟环节,充分提升课堂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有序进行。同时,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叙事过程中,双方共同体验观察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助推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够有效激发教学活力。道德叙事使得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与生动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其思维能力,增加课堂活跃程度,使受教育者从“被迫听”转向“主动讲”,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到达理论提升、智化人生的教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困境表现

从理论层面看,道德叙事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描述促进受述者对教育内容的领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部分教师开展道德叙事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学和叙事两个方面。

(一)少数教师僵化解读教材,忽视道德叙事体系的建构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中宣部、教育部开展了对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全面系统修订工作,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但是考虑到全国学生的平均接受水平以及课时安排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大多是理论性、结论性较强的论断,相对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存在部分“低头族”或是交头接耳现象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少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机械地将教材文字内容完全复制至课件并进行呆板朗读。这使得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欠佳,也更加剧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的抵触情绪。唯有灵活地解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体悟区别于教材理论性结论的生动案例来掌握相关知识,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脱简单搬运、机械重复的低效教学过程。如此方能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知识真正地“进头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实践活动。

(二)叙事过程流于形式,缺乏对知识的逻辑衔接和有效引导

需要明确是,故事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开展道德叙事不仅仅是为了闲聊或是活跃气氛,让同学理解并接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最终归宿。目前已经有部分教师自觉地将叙事行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但在具体实施中仍有一些不足。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的上课时长,常常从某个知识点发散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是所见所闻,从而大谈特谈,讲故事的时长远远超过了知识讲解的时长,并且在故事结尾完全没有与相关知识进行任何引导衔接,只是生硬地结束并强行扯回话题。也有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故事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网络流行用语,不停地“甩包袱”,却忽视了对故事内涵的引导和挖掘,没有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另一部分教师确实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嵌入合适的道德故事,但是却在最后将故事中的理论内涵直接呈现给学生,缺少了与学生互动交流和情感启迪过程,难以达到启发思维的积极作用。这些课堂实践过程中的道德叙事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初衷,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尽量避免。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代下探索如何更好提升其教育实效性已迫在眉睫。在明确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现实面临的主要困境后,应该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方法等方面加以改善,使道德叙事在课程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一)提高教师道德叙事表达水平

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教学呈现效果与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密不可分,教师在开展道德叙事活动时应充分提升自身叙事表达水平。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理论语言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用语,可以促使受教育者更快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逻辑内涵以及发展动向。可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若只使用理论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这要求教师具有极高的理论素养,能够迅速组织相关内容的理论表达形式,用更多的专业名词去解释教材语言,操作难度较高。另一方面,枯燥的理论语言会使得表述更加晦涩,从而迅速拉开与叙述者的距离,不利于其理解和内化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叙述者的教师就要将理论语言与生活语言相结合,用具象的语言描述、适宜的语调起伏、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肢体语言并结合受述者的生活实际与不同特质,在课堂中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叙事活动。同时在描述叙事故事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倒叙和插叙等多种叙事技巧以增强叙事的故事性以及语言表达效果,采用隐喻、留白等策略增加叙事弹性,激发受述者想象;在运用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开展叙事的时候,可以利用暂停、放大特效等手段增强叙事效果;在开展情景模拟环节时,要注重素材和剧本的选择,指导学生对台词和动作进行精心设计,从而呈现更好的叙事效果。总体而言,教师在叙事表達的过程中,语调语速既不能过快或是持续激昂,也不可拖沓或是平淡单一,在进行话语表达过程中应充分将青年语言融入叙事,适当地加入互动环节,积极调动受述者学习兴趣。叙事表达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从实际教学过程中试错和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并在实际运用中结合受述对象的变化随时调整。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转变原有忽视学生接受效果的错误观念,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理解、筹划、落实教学实践。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学生具有的不同认识,结合学生特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共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家园。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具体表现为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担任辅导员、社团指导老师或是增加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学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握学生所思所想,结合其个体差异更好地针对性设计叙事活动,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此外,可以鼓励学生作为叙述者积极参与课堂叙事活动,立足学生主体开展多方对话,彰显其道德叙事主体地位。因为大学生能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资源,思维开放而活跃,对外界有一定的探索欲以及表达欲,将其作为道德叙事的叙述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在叙述过程中肯定自身价值和人格魅力;同时由于同龄人有着更加相近的思维方式,由学生来展开叙事活动能够使其他学生感受到亲近和自然,从而更加主动地加入交流活动,使大家从不同的声音中探索新世界,还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碰撞。[10]这一过程既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又真正践行了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教师而言,聆听学生对故事的构建和叙述也能够更好地窥探其情感价值倾向,通过分析其对叙事内容的选择和语言表达方式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教师对其开展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

(三)重视叙事内容的真实性和指向性

对于叙事故事的选取需要遵循真实性和指向性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说服人。”[11]讲好道德故事,不是讲学生不知或者不必知,而是讲学生可知或者应该知,是锦上添花、再上层楼,不是用编出来的美好故事,让学生陷于不知所云的情境之中。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内容主要包含历史内容和生活内容。历史叙事主要是通过展开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变迁或是英雄人物的描述,达到以史为鉴、关照现实的教育目的。针对这类故事素材的选取,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故事的叙事一定要有理有据,能够经得起推敲,切不可为了体现教育内容而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需遵循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原则。生活叙事主要是回归身边的现实世界,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作为取材对象,在对故事进行梳理加工后输出,使受述者从中感悟价值意蕴。生活叙事较之历史叙事能够更好地拉近受述者与故事主人翁的距离,有利于产生共情。但在生活叙事的素材选取过程中,要注意筛除其繁琐、低俗和肤浅的内容,切忌盲目追求叙事的趣味性而选取庸俗的叙事内容从而模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立场。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生活叙事,都要求教师建立起相应的故事素材库。进入素材库的叙事内容除了应具有真实性之外,还应包含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叙事故事并非一个个零散的叙述片段,而是完整价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叙述者在选取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其价值指向性,并通过叙述实践活动将这一隐形教育方法融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四)重视道德叙事的引导和反馈环节

一个优秀的叙事者不仅能让受述者记住故事细节内容,同时还能够引发受众思考,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开展道德叙事不是走过场,故事讲述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叙事之后帮助受述者归纳总结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并理解内化。道德叙事的结论不应由叙述者直接呈现,而应在与受述者的交流互动中自然引导受述者主动总结价值内涵。叙述者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客观性与启发性原则,即对叙事故事的内涵挖掘需要以故事本身的逻辑为起点,不能主观臆造联系或是过度解读,在分析过程中提出启发性问题,或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灌输辩证的思维方式,要全面分析故事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避免极端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价值内容的全面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可以通过其面部表情或是回答情况等反馈信息及时监测教学效果。如果发现其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就应及时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有侧重、有详略的语言引导和提示,突出强调故事中的关键因素,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聚焦故事所主要蕴含的理论原理,从而保证道德叙事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指向是学生掌握了多少而非教师讲授了多少。作为道德叙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开展引导和关注反馈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受述者理解叙事故事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受述者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帮助受述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促进思想提升和道德进步教育目的。

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从“被迫听课”向“主动学习”转变,能够在提升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同时更佳地揭示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离开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就不可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道德叙事和讲授法、讨论法等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付清松,李丽.政治、思想、理论:论高校思政课性质定位的三位一体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29-32.

[3]黄蜺,常喜.高校思政课效力提升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2):52-54.

[4]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09-114.

[5]钟飞燕,高德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定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9(08):107-111.

[6]王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8-9.

[7]潘莉,欧阳菁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内涵、过程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66-69.

[8]赵玉晶,王申连.道德叙事发挥作用的五种心理机制[J].教学与管理,2020(32):9-11.

[9]黄小云,彭斌.思想政治理论课论域下道德叙事论略[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01):29-34.

[10]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01).

[1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

责任编辑  韩  谦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