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用性文本的读写融合

2022-05-30成晨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读写融合

成晨

摘 要 围绕实用性文本展开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學的难点,“读写融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利用教材资源,设计有效的阅读与写作交流的融合途径,可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读写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实用性文本的深入认知,建立起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例,从文本内容、文体特征和人文主题三个方面设计读写融合的具体实践途径,以落实实用性文本的任务群学习活动。

关键词 读写融合 实用性文本 文本内容 文体特征 人文主题

如何有效落实实用类文本的任务群学习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交流能力,笔者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为例,尝试在读写融合的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诠释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精神,认知实用文本的文体特征,体会文本人文主题的内在价值。

一、基于文本内容梳理的读写融合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说:“青蒿素的发现,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医药在国际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一项原创,更折射出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那就是他们对于国家任务的责任与担当。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总结成‘青蒿素精神: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

课文中“青蒿素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课堂上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屠呦呦科研团队的探寻轨迹,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1.梳理科研轨迹

文本主体部分以科研时间线展开,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以表格梳理的方式来明确科研环节的时间节点,从宏观上初步了解科研探索的历程,如表格中左边两列内容所示。

2.诠释“青蒿素精神”内涵

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探索与创新”,在梳理好屠呦呦团队的科研探索历程后,引导学生对照表格回敲文本,再次感悟科研人员身上卓越的科学精神,讨论并提炼其优秀的人文品质,从而进一步丰富“青蒿素精神”的具体内涵,如上图最右栏所示。

还可以对照表格中的不同时间段,补充一些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但意义非凡的科研探索。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尝试服用青蒿提取物作人体试验,这一大无畏的献身之举应当被后人铭记。

进一步探究表格中左侧研究进程的时间跨度,会发现从项目启动到找到青蒿素用了五年的时间,而从青蒿素制成胶囊到世卫组织推荐其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却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其间漫长的等待体现的是屠呦呦团队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初心不改,不骄不躁。

二、基于文体特征分析的读写融合

1.辨析文体特征

课文是根据屠呦呦接受拉斯克奖的演讲及其个人的学术论文编写而成的,是一篇兼具演讲稿和学术论文特征的科普文章,因而与以往教材中那些极具“语文味”的文章风格迥异。

为了进一步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文体特征,不妨引入《感动中国》栏目授予屠呦呦的颁奖词来与课文进行比较。同样是介绍有关青蒿素的科学研究,《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与课文在文体样式、人称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节奏、文字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颁奖词以第二人称的口吻,用近乎散文诗的方式介绍了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歌颂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寥寥数笔,语言表达抽象凝练,结尾借用《诗经》巧妙映射,含蓄隽永,意蕴深长,充满着浓郁的诗意。

而作为一篇获奖致谢的演讲稿,课文以第一人称展开介绍,语言简明平实,深入浅出,透露出强烈的读者意识。如介绍屠呦呦从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灵感和启示时,课文引用了典籍的原文还原真实的提炼场景: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个“渍”、一个“绞”言简意赅地点出古人对青蒿原生态的处理方式,真实地再现了屠呦呦在研究瓶颈阶段,如何从先人典籍中获取智慧启迪进而另辟蹊径的曲折历程。

在介绍如何有效提取青蒿这一突破性的发现时,考虑到一些没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听众,文章抛开了以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等复杂的专业操作说明,而用“改为低温提取”一句简明扼要地概括,更清晰地凸显出提炼手段前后的本质差别,通俗易懂,普通听众也能迅速领会其含义。

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所秉持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文中多处也有体现。如介绍有着重要意义的研究节点和关键概念“青蒿素”时,文章措辞精准翔实。“于1972年11月8日”发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不但发现时间较其他科研环节更为精确,还详细说明了青蒿素的熔点、形态、颜色、化学分子式等特质,令人印象深刻。

在人称使用上,课文也遵循客观事实作出了相应变化。比如在“发现”阶段,屠呦呦收集了两千个方药进行挑选,又在两百个方药中提取,最终获得突破性的发现,这一阶段的介绍文章多用第一人称“我”;此后的“创造”阶段侧重于将青蒿素有效提取制成药物,众多领域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其中,文章后续部分则将“我”改为“我们”。“我”与“我们”这一人称的细微变化,折射出的是屠呦呦作为科研人员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逊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彰显了个人的创新意识在集体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

2.撰写科普交流稿

交际语境写作是指為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通过从文体特征方面多角度地比较颁奖词与课文,学生们对实用性文本有了具体直观的认知,想要呈现这一学习成果,不妨借助读写活动实现学以致用。

比如设计一场名为“中国芳草遍天涯”的科普交流会,介绍屠呦呦女士及其团队研发的青蒿素抗疟药物的事迹,结合课堂讨论,按照课文的文体样式撰写一则阐释“青蒿素精神”的科普交流稿,要求充分体现读者意识,并准确运用专业术语。

科普交流稿示例如下:

同学们,大家好,我认为屠呦呦女士及其团队所展现出来的“青蒿素精神”具体表现为“守正与创新”。

“守正”体现为该团队不断汲取中医药学理念的精髓作为智慧指引,尤其是屠呦呦女士,我们从文中了解到她不断从前人的医药典籍中找寻启示,收集众多方药,反复验证前人的实践,最终完成了低温提取青蒿这一攻坚任务;至于“创新”,我认为则是体现在科研人员们运用现代医药科学的先进技术不断优化科研手段,加速科研进程,如分离提纯青蒿的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疗效等。在我眼中,屠呦呦女士及其团队所展现出的“青蒿素精神”是当代人对华夏祖先智慧密码的传承,是传统中医药理念在新时代的光荣绽放,更是医者对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谢谢大家。

三、基于人文主题探究的读写融合

课文伊始,屠呦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享了自身的成长经历,从童年往事到求学经历再到进入科研领域的种种,将自己与中草药结下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让听众在短时间内对科研工作者的奋斗足迹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在课文最后一部分,作者又专门围绕“中医药学的贡献”这一点作了进一步的交流介绍。

不少学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课文主体部分既然是介绍青蒿素的发现与推广,那么开头和结尾有关中医药的两部分文字是否多余?

通过梳理和观察表格我们可以知晓抗疟药物研发历程之“快”和推广速度之“慢”二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而亲身经历整个药物的研发与推广过程的屠呦呦对此现象更是忧心如焚,因而在演讲一开头她便身体力行,呼吁大家“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药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深入文本还可以发现课文在一条明显的科研进程时间线之外,还暗藏一条相对隐蔽的逻辑线——中医药在逐步推广后取得的成效不断扩大。

1.绘制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体现这条隐藏的逻辑线索。

青蒿素:海南→全国→非洲→世界。

中医药:中国→亚洲→世界。

循着这一线索,屠呦呦介绍了抗疟药物试用范围从海南推广到全国、进而在非洲拯救了无数孩子生命的事实,而她也期许在更大的层面,中医药能发展到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青蒿素的研发并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这一观点在课文最后一部分尤其凸显,这一部分介绍了砒霜、石杉碱甲等药物的重要疗效,又引入了复方用药这一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无疑是一座有待发掘的巨大宝藏。

文章整体的论述思路也可以通过以下的思维导图呈现:

通过对全文思路的思维导图绘制,能够清楚地显现出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关于中医药的介绍形成了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指向中医药价值推广这一核心主旨。

2.提炼人文主题

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中医药正从中国一步步地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们所熟悉,而中医药这座宝藏的巨大价值也逐渐被全人类知晓。文章的题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的“一小步”不单是作者的谦辞,也体现了众多科研人员在科研探索与创新过程中迈出前进步伐的艰辛不易,今后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这“一小步”也展现出中医药文化可待发掘的前景无限广阔,折射出了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彰显出屠呦呦女士作为一位医者的使命担当及其内心坚定的文化自信。

基于课文的文本内容、文体特征和人文主旨等层面设计的多样化的读写融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为全面的实用性文本认知体系,更加深入地落实该单元的任务群学习活动,在读写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立德树人和工具性的双重要求。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读写融合
对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基于素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
读写融合:提升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应然选择
多元构建,读写融合,实验操作
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