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调研

2022-05-30

图书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入馆双一流讲座

徐 春 张 静 李 逸

(1.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2.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南京 211198)

1 引言

2021年3月12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积极开展信息素养培养,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方式,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开展以学分课程为主、嵌入式教学和培训讲座为辅、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帮助用户不断提升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1]。近几年随着MOOC、微课程及直播课程等在线学习途径的出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发生巨大变化,混合信息素养教育应运而生。混合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同时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的全新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教育途径来分包括混合式新生入馆教育、混合式文献检索课及混合式培训讲座;从信息素养教育媒介来分包括线上信息素养教育和线下信息素养教育。本次研究主要基于第二种分类,即高校图书馆线下信息素养教育和线上信息素养教育。线下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采用面对面的教学模式,需要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特定的人数等,服务途径包括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及培训讲座[2],优点是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小规模教学,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精英教育的目的,缺点是受时间和空间等限制,无法满足大规模教学。线上信息素养教育(又称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缩写为OILI[3]),通过一定的媒体开展在线教学,包括慕课[4]、微课程[5]及在线讲座[6]等,服务途径包括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培训讲座及微课程[7],优点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并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教学,实现信息素养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缺点是无法保障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效果[8]。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仍然以线下信息素养教育为主,逐渐有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但是专门研究混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献较少。笔者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构建高校图书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模式,助力高校图书馆服务本科教育[9]。

2 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分别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访问。逐一访问图书馆网站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栏目(包括新生专栏、培训讲座等);关注微信公众号并逐一访问每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信息和自定义菜单(包括微信小程序)。本研究的内容分为线下信息素养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及培训讲座)和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培训讲座及微课程)。研究时间:2021年2月1日—6月30日。

2.2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均开展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涉及到的线下信息素养教育途径包括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及培训讲座;涉及到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包括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培训讲座及微课程。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流媒体,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网站设置了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栏目;所有高校图书馆均有微信公众号(类型为认证服务号或认证订阅号)。其中,40所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均可服务于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用于推送培训讲座信息(包括线下讲座预告、在线讲座预告及参与链接等)、微课程等(如表1所示)。

表1 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一览表

2.2.1 线下信息素养教育成为传统教育模式

续表

线下信息素养教育是我国高校图书馆最早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线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途径包括文献检索课(20世纪80年代初期)、培训讲座(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生入馆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期)。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21世纪初期)。截至目前,线下信息素养教育仍然是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模式。

(1)三种传统线下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新生入馆教育(线下)是针对新生而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会在开学的第一个月进行,主要向新生介绍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及服务等内容,其形式包括培训讲座(含预约培训)、参观活动(含预约参观)等。通过调查发现,28所高校图书馆针对新生采用线下新生入馆教育,教育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20级线下迎新工作包括新生报到日迎新、参观图书馆主馆、新生入馆培训、“走进李政道”、图书漂流等。文献检索课(线下)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够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其形式包括选修课、必修课等。通过调查发现,33所高校图书馆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线下文献检索课,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以选修课为主;少量高校图书馆开设了面向部分群体的必修课;设置医学专业院校的高校图书馆单独开设医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培训讲座(线下)是针对所有学生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讲座(线下)以循环式开展(每学期),随时满足学生资源使用需求,其形式包括专题讲座、预约讲座等。通过调查发现,42所高校图书馆均开展培训讲座(线下),部分高校图书馆培训讲座(线下)形成固定的专题讲座,即每学期(每学年)按计划安排好一定数量的专题讲座,有的高校图书馆专题讲座已形成信息素养教育品牌,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小时讲座”、厦门大学图书馆的“i学堂”等。

(2)开始探索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嵌入式信息素教育注重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及通识课程的教学有机对接融合,突出对信息检索、信息知识获取及信息伦理等综合信息素养能力测评同专业课程测评的同步考核,强化实现教学“双目标”任务[10]。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两种:第一种是以讲座形式嵌入专业课程,如上海大学图书馆围绕对口院系专业课程的特点与需求,量身定制嵌入院系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一次性嵌入),教学内容包括专业信息资源检索技巧、专业信息资源评价与利用、开题前的文献调研策略、学术热点与前沿追踪、科研工具使用方法、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等多个主题[11]。第二种是图书馆与学院联合开设文献检索课(全过程嵌入)[12],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设了2门院系合作课程药物信息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与解读,四川大学图书馆与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及文学与新闻学院等6个学院合作,在7门课程中开展了信息素养嵌入式教学[13]。

2.2.2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创新教育模式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兴起而逐渐开展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途径包括新生入馆教育(2010年)、文献检索课(2014年)、微课程(2015年)、培训讲座(2016年)。2020年可以认为是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元年,其后,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尤其是培训讲座,所有高校图书馆均开展此项工作,且有部分高校图书馆间联合组织本馆馆员开展系列在线培训讲座,这将是未来培训讲座趋势。

(1)三种创新在线模式逐渐渗透进来

新生入馆教育(在线)主要通过建设新生入馆教育平台实现在线学习,平台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图书馆网站的新生入馆教育平台[14],学生通过个人账号进行在线学习,包括游戏闯关、视频学习等;一种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新生入馆教育平台[15],其形式包括游戏闯关、视频学习等。通过调查发现,37所高校图书馆针对新生采用在线新生入馆教育,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发了系统性的新生入馆教育平台,集学习、考核等于一体,甚至可以集成游戏闯关。基于图书馆网站的新生入馆教育平台最为常见,做的比较成功的有两种情况:一是集成了学习(微视频、PDF等)、活动及考核等服务,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平台(栏目包括思源微课、培训安排及滚动培训等);二是直接提供闯关游戏服务,如湖南大学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平台提供的闯关游戏服务。

文献检索课(在线)指利用录制好的内容或者现场直播开展的在线学习方式,在线文献检索课学习工具包括电脑(台式、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其形式包括在线慕课、直播课堂等。通过调查发现,将慕课直接用于文献检索课的高校图书馆较少,仅12所高校图书馆采用了慕课教学(有的只是推荐相关慕课课程),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还自建了慕课课程。

培训讲座(在线)指利用直播平台或现场录像开展的在线学习方式,在线培训讲座学习工具包括电脑(台式、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其形式包括直播讲座、提供录像等。通过调查发现,42所高校图书馆均开展培训讲座(在线),有的高校图书馆组织馆员利用直播平台(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哔哩哔哩、ZOOM、长江雨课堂及钉钉等)开展培训讲座(在线),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致知讲堂”大部分采用“腾讯会议”“哔哩哔哩”直播,东南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讲座”采用“腾讯课堂”直播。有的高校图书馆引入数据库商开展的培训讲座(在线),比如兰州大学图书馆2021年已举办的100余场“一小时讲座”中包含许多数据库商的在线培训讲座,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圕·直播课堂”主要推送数据库商的培训讲座(在线)。有的高校图书馆同时提供线下线上培训讲座,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讲座”(直播平台:长江雨课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i学堂”(直播平台:腾讯课堂)。

(2)微课程让信息素养教育更加灵活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6],微课程可用于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及文献检索课,既可以节省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投入,又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17]。通过调查发现,有33所高校图书馆提供微课程服务,其形式包括微视频、微图文,有的高校图书馆仅提供微视频,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微课堂”(图书馆网站专栏)、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微课堂”(图书馆网站专栏);有的高校图书馆仅提供微图文,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图说新知”(微信公众号推送)、天津大学图书馆的“讲座回顾”(微信公众号推送);有的高校图书馆既提供微视频又提供微图文,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小图微课”既有微视频又有微图文。微视频既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提供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微图文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作为微视频的有益补充。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微视频已经形成品牌,如东南大学图书馆的“东图微课”(新生篇、资源篇、服务篇)、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小布微课”(信息素养、信息查找与应用、馆舍&服务、学术道德与规范、其他)等。

3 高校图书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建设未得到高校图书馆重视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网站建有信息素养教育栏目,但仅有3所高校图书馆建设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比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学”、重庆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等),尚未有高校图书馆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微服务平台,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全面开展。

3.1.2 混合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图书馆推进比较缓慢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42所高校图书馆均开展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但是主要开展混合式培训讲座,仅有11所高校图书馆能够全面开展混合信息素养教育(包含混合式新生入馆教育、混合文献检索课、混合式培训讲座),混合式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图书馆推进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线下信息素养教育遇到发展瓶颈,除了开展嵌入式教学外无创新模式;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处于发展初期,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一定挑战性等。

3.1.3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引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42所高校图书馆均开展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但是在3个信息素养教育途径方面均涉足较少且存在不足:在线新生入馆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有的仅提供在线学习视频,有的仅提供在线学习文档,有的仅提供在线游戏闯关等;在线文献检索课开展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少有高校图书馆录制在线课程,另一方面是几乎没有适合高校图书馆直接使用的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在线培训讲座虽然开展的较普遍,但许多在线培训讲座并非本馆馆员主讲,要么引进数据库商在线培训讲座,要么邀请数据库商安排在线培训讲座主讲。

3.2 解决对策

3.2.1 构建混合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模式,全面服务于一流本科教育

开展混合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全面服务一流本科教育。传统的线下信息素养教育以精准教育为主,可以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小班化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嵌入式教学优势凸显;创新的线上信息素养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学习,而不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将“线下+线上”两种模式相结合构建高校图书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模式,分为两个模块:线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块(新生入馆教育A、文献检索课A及培训讲座A)、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模块(新生入馆教育B、文献检索课B、培训讲座B及微课程)。新生入馆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堂至关重要,以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或微服务平台)为重要途径,线下培训、线下参观等活动为辅助途径,构建全面的新生入馆教育模式;文献检索课作为信息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不可放弃,除通过自建或引入慕课扩大受教育范围外,开展嵌入式教学还可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18];培训讲座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延伸途径可以面向不同对象,同步开展线下培训讲座(在线)将使更多学生受益,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微课程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每一个途径中被使用,可以作为信息素养教育重要的辅助形式[19],通过图书馆网站建立微视频库服务于信息素养教育[20];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微课程(微视频、微图文)供学生移动学习。详情参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模式

传统的线下信息素养教育仍然是混合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分支,线下信息素养教育的3种传统方式需要继续运用,嵌入课程的线下信息素养教育则作为一种创新补充。创新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成了混合信息素养教育的特色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线下信息教育的不足,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点包括自建慕课、自办在线讲座及录制微视频等。

信息素养教育媒体可服务于混合信息素养教育(线下信息素养教育、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媒体包括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及学习通等,图书馆网站可用于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包括新生入馆教育内容、文献检索课内容、培训讲座内容及微视频库等;微信公众号可以用于信息素养教育微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微视频库等,同时,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申请专门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可以与一部分有信息素养提升需求的学生建立长期联系,当有学生提出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服务人员可以进行及时解答,可以将微信公众号里与提问有关的微课程推送到群里供学生学习。

3.2.2 组建信息素养教育团队,培养馆员“线上+线下”教学能力

混合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一支具备“线上+线下”教学能力的馆员队伍,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很有必要组建信息素养教育团队,该团队成员必须具备综合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开展嵌入式教学,能够参与文献检索课慕课课程制作,参与在线培训讲座并成为主讲,能够参与微视频的制作和录制,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等。除此之外,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人员还必须根据当前学生需求增加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比如数据素养、科研素养及知识产权信息素养等。

3.2.3 建设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打造“一站式”在线学习平台

建设基于图书馆网站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平台服务内容包括:新生入馆教育服务(游戏闯关、在线视频及在线测试等)、文献检索课服务(课程介绍、在线选课、在线视频及在线测试等)、直播讲座、微视频及信息素养能力大赛(测试)等,同步建设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素养教育微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在线学习平台,并实现无障碍移动学习目标。

3.2.4 打造信息素养教育空间,为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提供空间支持

众所周知,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利用高校图书馆先天优势打造信息素养教育空间,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供空间支持。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可以是学习共享空间的延伸,可配备专业的学习设备和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人员值班,学生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得到信息素养技能提升帮助,空间功能包括培训讲座、学习交流及竞赛活动等。如果所在高校有大量国际留学生,这些高校图书馆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增加全英文服务人员,相关设备也需要提供同步英文服务(如电脑操作系统增加英文版本),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可以在提升国际留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方面提供支持。

3.2.5 建立信息素养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评估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应结合本校学科资源特色建立信息素养教育成效评价体系,让每位学生通过测评了解自身信息素养水平,并根据当前信息素养水平选择信息素养能力提升途径,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整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高校图书馆还应该积极举办展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竞赛。虽然许多高校图书馆也举办了信息素养方面的竞赛,但这些竞赛主要由数据库商举办(如“万方杯”“知网杯”等),其竞赛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高校图书馆应该举办具有本校特点的信息素养竞赛,竞赛内容可来自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培训讲座及微课程,并在竞赛期间举办一系列培训讲座,通过竞赛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

4 结语

混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扩大,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一流本科教育,让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取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混合信息素养教育,在保证线下信息教育规模不缩减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适应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需求的服务团队,不断提升服务团队成员信息素养能力,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为混合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服务,最终实现信息素养能力提升途径的移动化、微课化等。

猜你喜欢

入馆双一流讲座
阅读推广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研究
河南一高校学生排千米长队进图书馆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新模式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高职院校入馆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