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对人民主体的新要求

2022-05-29吴美兰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摘要:我国进入新时代,对人民主体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新时代要求更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维护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确把握新时代对人民主体的新要求,有利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主体;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新目标、新要求和新挑战,也对人民主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人民主体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要求和变化,深入研究新时代对人民主体的新要求,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以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创始者,并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中得以时代创新的思想理论。深刻把握新时代对人民主体的新要求,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找寻其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内容丰富。首先,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理论精神才能转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人民进行实践的目的和原因就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获取生产生活的资料,用以改善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中进行生产和科学实践,人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制度进行革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其次,人民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再次,人民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人民群众生产了人民生活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满足了人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產生,进而丰富了社会物质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最后,人民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人民通过自己的力量推翻统治阶级,自己掌握政权。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社会变革只是空洞的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的内容与发展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内容丰富,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化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和继承的新内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人民的作用与地位,并且肯定人民是历史创造的主体。毛泽东指出,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动力,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人民成为革命和建设的主要力量。邓小平同志在以往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曾指出,领导的最高境界不是将用权力去压制人,而是将权力归还于人民,使人民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主人。邓小平同志不仅重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更关注人民的利益,在他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当中可明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已显著提出了相关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容。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将人民的利益摆在最高位置,不管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先进文化的繁荣都终将归于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其核心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保障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与主体地位,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所得的结果来自人民。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重要论述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运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概括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继承,又是其人民主体思想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

二、新时代要求更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使人民的利益与权益得到满足,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持续地满足人民主体的基本需求,就是补齐民生短板与不足。这是人民主体获得幸福感与人民主体充分发展重要的前提。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1]。因此,我们党的追求目标与如今使人民主体更好的目标相一致,进而更容易提高人民主体自我的质量。

我们党是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只有人民主体在自身基本生活得到满足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脚步。国家和社会的富强和繁荣是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享受生活的物质基础。不言而喻这是相辅相成的发展。

人民是开创美好生活的主体,因此要不断推动人民主体性的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仍然要依靠人民、相信群众,使其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激发蕴藏在人民中的智慧。只有人民主体自身更好、更出色,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方能不断地繁荣富强。

三、新时代要求切实维护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曾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人民是国家和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基因,人民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杠杆武器。目前,经济结构与速度不断发生着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升级之中。在此情况下,人作为生产力中的重要分子持续发展自我、更新自我,这是时代与社会的客观发展的要求。

人民是促进深化改革的主体。因此,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在不断要求人民主体自身方面要更强有劲。中国经济发展不发展,要看人民主体行不行、强不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离不开人民对生产力的推动、应用创新。习近平始终告诫全党同志,只要人民积极参与支持社会发展中的事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曾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积极调动人民的创造性有利于创造更强大的主体。

人民主体要依靠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充实自己的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应用、不断吮吸各种新的科技文化知识。有了高新知识的充实才能使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创造性是人之活动主体性的最高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推动创新发展,最终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

四、新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而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在实践中还要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是认识的主体。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自身地位的认识、能力和价值的认识。这对于认识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先知后行,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因此,不斷地实践从而再提高人民的自我认识水平。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人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下,需要人民主体更加乐观、自信、顽强、拼搏、向上。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人民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人民的能力是国家发展的写照[4]。新时代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对人民主体的新要求,通过行动自觉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始终与人民心相印共甘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J].人民论坛,2012(33):6-7.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01).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王玉鹏,郭刘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主体意蕴[J].湖湘论坛,2021(2):25-33.

(作者简介:吴美兰,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