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22-05-29余静李梦卿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素质

余静 李梦卿

[摘要]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精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的重要支撑。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当前职业教育亟须突破在育人理念、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困局。面向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应以“技能中国行动”方案中“技能提升”“技能强企”“技能激励”等行动为导向,遵循能力为重、管理先行、校企共进的实践原则,以提质培优为主线,以激励机制为依托,以双向交流为关键,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布局,构建多元共治育人新格局,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余静(1998- ),女,河南信阳人,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李梦卿(1969- ),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大學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中央统战部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统办发〔2019〕9号,项目主持人:李梦卿)和2021年度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加快构建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1W23-3,项目主持人:李梦卿)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9-0013-08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6月,人社部印发了《“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技能中国行动”),提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理应以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技能中国为目标引领,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多维度审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理路,切实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一、突破人才发展瓶颈,厘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实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在育人理念、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与技能型社会建设预期仍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此,立足实际审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突破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对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需要实现职业院校育人理念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相匹配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提到,“当孩子到了40岁,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知识可能都已变得陈旧。而避免被社会淘汰的唯一路径即: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全新的自我”①。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致力于为贯通式技能人才培养寻求一条最佳路径,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理应深刻认识到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价值意蕴,树立起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相契合的育人理念。

1.以就业为导向的传统职教观局限了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就业优先导向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②而这种就业导向使得各个职业院校以及技能学习者形成了一种“唯就业论”“唯技能论”的片面职业教育观念,与终身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相背离。这种短期即时的职业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较快适应当下企业的岗位需要,但缺乏长足发展与未来学习规划的职教观终会被企业与社会所淘汰。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拥有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更需要认识到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必要性。

2.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的人才培育观有待进一步完善。推进“以赛促教”育人模式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公平性的参赛人员选拔方式,不规范的办赛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备赛方式极大地破坏了技能大赛举办的科学性、专业性以及广泛性,违背了技能大赛培养人才的初衷。一旦技能大赛所得成果被看作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院校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那么旨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竞赛也会逐渐沦为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的工具。基于此,部分职业院校亟须改变不良的竞赛育人观,引领技能大赛回归教育本真,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技能型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作用,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3.重技能轻素养的功利文化观阻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职业素养是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意识以及职业技能,重视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养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主要抓手。“当前我国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师生普遍缺乏重视性;另一类是在教学中的偏差,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文化观念长期存在,导致学生素养意识薄弱。”③由此,改变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强调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作用,并将其以科学规范的形式纳入职教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需要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与技能型社会发展方向相协调

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曾提到,“一个系统的结构层次和运行过程只有在与环境的互动关联中才得以存在,而且只有在这样的交互关系中加以考虑才能够被理解”④。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则是以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达成共生发展,并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寻求价值理解。技能型社会的构建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系统与外部企业环境的关联性,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1.企业主体性的缺失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发力。正如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所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主体与交互主体能够以一种内在建构的方式彼此关联,以此展现出自我与他人在同一环境知觉中的彼此差异,从而实现其形态互补”⑤,创建一个以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组织为主体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能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互补形态的产生,为培养产业急需且技艺高超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中存在主体性缺失、参与性较低的问题,加之企业本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难以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标准认证等事务中去,致使校企联合打造育人平台进度发展缓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为此,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根植“技能强企”意识,落实“技能强企”行动方案,是助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应然选择。

2.人才培养需求性滞后降低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切性。职业院校以提升人才培养适切性为基本原则,致力于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动态平衡。然而,我国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比例仍旧处于失衡状态。一方面,由于院校专业结构设置脱离实际产业需要,易出现某些专业实际人才缺口较少但学校“扎堆开设”,或出现专业急缺对口人才但却沦为“冷门陷阱”的专业设置乱象;另一方面,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需求较为滞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止步于基础技能的获得,而综合素质培养难以落实,“企业的一线技术岗、基层管理岗与后备技术骨干岗”⑥仍处于紧缺状况。因而,加快推进校企互联互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切性的核心要义。

3.实训教学不足限制了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技能提升。“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应当体现普适性、可塑性以及可迁移性等特征”⑦,实训教学则是培养应用能力的基本环节。然而,不少职业院校在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中面临实践教学效果低下、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由于校企之间还未完全建立起深度联系,企业难以切实参与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缺乏有效且科学的指导,教学效果低下。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往往会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实训教学的兼职教师,但部分教师尚未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认证,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实训教学工作与兼职教师团队间的教学矛盾,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技能中国行动”推出的新型学徒制、岗位技能培训等方案为实训教学工作的推进与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探求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教学的专业性,有利于改善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质量,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

(三)需要促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与技能型社会预期实施行动路径相一致

根据协同学理论,“如果对系统内部的各个独立子系统进行协同,便能生成一个结构与功能更加强大的组织系统,使得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更有效地发挥”⑧。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也需要遵循系统内部的协同原则,以激励机制与综合評价为着眼点,以技能型社会预期实施行动路径为参照,通过营造有序的系统内部管理环境,充分调动各方主客体的办学积极性。

1.激励机制不健全抑制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活力。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认为,“工人的劳动是以一定的期望为根基来建立个人活动与其结果之间的关联,以此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⑨。“技能激励”行动是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任务,旨在通过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待遇水平等,激发每个劳动者提升技能、发展技能的热情。从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企业行业、政府等组织机构在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缺位’‘失位’‘越位’等现象”⑩,致使难以真正调动起劳动者提高素质、发展技能的积极主动性。要进一步完善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构建政、企、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通道,激发劳动者技能学习新动能,扭转劳动力市场高素质技能者紧缺局面,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技能型社会。

2.人才评价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高度。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克龙巴赫提出,“教育评价的实质是推动教育活动的优化,评价能够完成的最大贡献即是让被评价者更清楚地认识问题并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这也是教育评价最大的价值所在”11。教育评价始终是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大部分职业院校尚未制定科学规范的技能人才评估制度,技能人才评估主体仍旧局限于高校教师、专家学者,外部管理主体缺失,评估模式单一且固化。因而,要将协同性原则作为高校人才评价的基本原则,遵循“技能中国行动”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方案要义,“创建一个由外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及学校内部相关部门、师生群体等异质性主体构成的质量评价共同体”12,充分发挥评价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

3.办学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拉低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是决定能否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全面统筹规划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工作计划以及质量保障制度。考量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停留在以学校为主导的传统办学模式,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进程中发展缓慢,毕业生仍旧面临“就业难”“稳定难”的现状,这与“我国职业院校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与运行制度,外部缺乏统一监管的质量认可与保障机制”13有很大关系。我国亟须建设“政府支持、企业协同、院校统筹”的立体化办学保障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政策支持与制度支撑。

二、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技能型社会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职业教育亟须培养一批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把握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目标定位,是稳步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先决条件。

(一)“高素质”定位:打造“大国工匠”的必然要求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历史与时代的共同要求,我国始终贯彻实施的教育理念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业教育也不外乎于此。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共计1689人,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共计804人,这表明在各行各业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热爱劳动的优秀模范人物。但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行动准则,还需要培养更多品质高尚、技能高超、热爱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2021年,“技能中国行动”强调,“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技能教育,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中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高尚的精神品质渗透到技能教育的过程中,是帮助劳动者根植“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树立“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开拓“勇于创新”的自我实现精神的关键抉择,重视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德技兼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彰显劳动者特色的应有之义。因而,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力图打造“大国工匠”,应明确“高素质”人才培养定位,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发扬劳动者的自我更新精神,“鼓舞更多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14,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化”定位:建成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保障

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认为,“缺乏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缺乏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15。于人才培养而言,教学活动也需要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技能中国行动”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目标性指示,指出要“以推进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进和完善培养模式,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应是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高超技能的专业化人才,理实一体的专业化人才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核心要素。有学者指出,“在后工業社会时期技术知识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催生了四种新的知识类型,即经验型技术知识、理论型技术知识、方法型技术知识和实体型技术知识”16。这四种知识类型生成于不同的情境体验之中,是对知识的多维理解与开发。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下的技术知识结构尚处于一个较为独立单一的状态,理论型、经验型、实体型、方法型技术知识结构难以实现深层次交互建构。打破技术技能人才多元知识结构融通屏障,是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应牢牢把握“专业化”的建设方向,全面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孕育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框架中搭建起完整的专业知识链、岗位能力链和职业素养链,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育与发展生态”17。

(三)“创新型”定位: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要素

面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以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应积极主动对“技能中国行动”中“支持技能人才创业创新”的技能提升需求做出回应,肩负起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颠覆了传统职业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无疑是智能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这对各国高水平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18。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等战略的本质内核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握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机遇期,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就是为开拓市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为抢占国内国际科技制高点奠定技术基础。基于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根植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期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

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理路

探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方式,必须置身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宏大语境之中,职业教育要从重视能力、推进管理、校企合作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规划:以提质培优为主线,打造人才技能提升新通路;以激励机制为依托,激发技能人才发展活力;以双向交流为关键,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

(一)能力为重:以提质培优为主线,打造人才技能提升通路

实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向人才质量与数量齐头并进转变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诉求。因此,职业教育要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一,优化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进程、个人、情境和时间(Process Person-Context-Time)等要素之间的动态性交互,构成了人在环境系统中的发展过程”19。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依托个体所处的真实生态系统,包括个人本身的发展期望、价值动机,与个体相关的外部环境、客体组织,以及个人与相关要素发生交互时的时间跨度与具体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如何为个体创造与其他主客体间的积极联系,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化发展。“技能中国行动”提出,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促进技能培训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我国亟须创建多元载体共治共建的开放共享型培训基地,增强个体对技能培训与技能提升的信心,实施贯穿劳动者学习与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路径,为促进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保障。这既有利于满足技能培训者实践能力提升的外在价值诉求,又有利于满足技能培训者自我发展的内在价值需要。

第二,搭建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营造人才培养最优生态。从《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要“对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再到“技能中国行动”提出要“支持技能人才创業创新”,充分表明了创新创业能力始终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院校理应基于自身发展优势与特色,开创富有吸引力、信息化、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除此之外,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推进,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创新创业实践培训平台以及鼓励其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劳动者“形成自身最佳的能力场或能力结构以达到‘能力优化组合’”20,为劳动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最优生态。

(二)管理先行:以激励机制为依托,激发技能人才发展活力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实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结果。”21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系统,理应实现各个要素与分支之间的协同交互,以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管理工作发展,有效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第一,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凝聚技能人才队伍合力。“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即是观察示范榜样的行为的过程,是把刺激在榜样身上发生反应的实际情形作为一种信息,使观察学习者在接收信息后所发生的学习。”22“技能中国行动”提出要积极组织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评选活动,为优秀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政府特殊津贴。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需要对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表彰与奖励,以发挥其引领作用。例如,2020年11月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2493人,这不仅是对各行各业杰出劳动者工作成绩的鼓励与肯定,更是营造了劳动光荣、人才宝贵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保持干劲、努力奋斗。此外,职业院校要充分考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完善校内激励制度的基础上,发挥技艺精湛、技能高超学习者的榜样作用,并基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多元化与差异性,深入推进高校专业化、创新性人才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优势发挥团内榜样引领、校内榜样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凝聚技能人才队伍合力。

第二,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增强人才技能提升新动能。“技能中国行动”明确提出,我国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的目标。根据现有职业院校的技能培养能力、社会认可程度以及劳动者的技能价值意识,实现这一目标仍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突破人才质量与社会认可之间“无限循环”的僵化模式,更好地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人社部发布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旨在推动企业主动建立与技能人才特点相契合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自豪感和经济待遇;“技能中国行动”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国家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旨在以体系建设为切入口推动传统技能激励机制转型升级,增强劳动者技能价值意识。因此,要加强国家、社会、院校对人才的正向激励,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促进劳动者内化技能提升价值,增强技能提升的信心与期望。

(三)产教融合:以双向交流为关键,增强校企协同育人动力

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规格必须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前提,通过加强职业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的群际交往,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健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实现多元主体责任共担。

第一,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近代理性主义代表人物勒内·笛卡尔认为,“依照我们在科学与生活中建构秩序的标准来思考是理性的呈现”23。随着我国职业资格与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推进的重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在向着科学、规范、有效、公平的方向发展。2019年,人社部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强调要建立起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并选择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依据相关制度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技能中国行动”也进一步提出了“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的政策号召。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要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明确行业企业在认定工作中的实施主体地位,企业亟须依据自身生产特点与实际用人需求,制定合理可行、综合全面、严谨规范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并基于企业规定与工作机制设置系统化、有序化的认定程序。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是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与价值探索,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设计提供方向指引,要始终坚持“以标准促质量,以标准促规范”的价值理念,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长效发展。

第二,健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打通校企双向融通之路。“技能中国行动”提出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亟待深化校企双向融通的育人模式。一方面,要整合校企资源,创建良好的校企互动环境。“英国学者雷格·瑞文斯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行动学习理论,该理论倡导学习理应在行动与实践过程中进行”24,校企合作是推进行动学习的载体,要加强企校内部师资、信息、技术资源的互利互通,建立起开放共享的校内外技能实训基地,或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校企共育工作”25,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实践学习生态。另一方面,要契合企校需求,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要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实现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保障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与需求性,并加快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校企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为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实现助力。

[注释]

①(以)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46.

②肖龙,陈鹏.为了职业,还是通过职业——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方向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0(2):52.

③梁国胜.职业教育既要重技能也要重职业素养[N].中国青年报,2018-07-02(10).

④王红雨,闫广芬.大学与社会关系新探——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心[J].高教探索,2016(5):7.

⑤熊杨敬.教育评价多元主体的共同建构——基于对话哲学的视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5):74.

⑥尤明珍,沈璐,李莹.“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以江苏涉农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50.

⑦刘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13):81.

⑧潘開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8.

⑨齐靠民,田原.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演进及取向判别[J].改革,2008(7):152.

⑩张建平.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7):16.

11杜瑛.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及其协商机制研究[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2021-09-19].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09

11&filename=2010028692.nh&uniplatform=NZKPT&v=EdxESTG_QBjFhIfJkLc9p4s3eB99i7wL8B_39vcL3hXcd0ZBFqKvSTLE-G2mou92.

12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10.

13刘秋云.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12.

14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15常顺英.徐特立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3.

16刘晶晶,和震.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非传统生源群体的行为决策研究——基于BDI理论模型的逻辑推理[J].现代教育管理,2021(5):123.

17吴杨伟.“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的定位、问题与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8):100.

18韦妙,张启迪.智能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然定位、实然困境与必然选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3):13-14.

19杨顺光,石伟平.“十四五”时期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原则、关键任务与推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7):39.

20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要求、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2020,36(2):88.

21邵建东.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6):34.

2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07.

23刘金松.高校教师流动的合理性冲突及限度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7(6):54.

24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Z].2014-06-16.

25刘常兴,刘源.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及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1):23.

猜你喜欢

高素质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2020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发布词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摘编)
关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培养就业钢铁企业高素质人才模式作用的研究
浅谈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高素质企业”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