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诗经》情境阅读实例探索

2022-05-28孙晓玲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篇目诗经导图

文|孙晓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诗经》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称得上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孔子曾教育弟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阅读《诗经》,能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其巨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还可以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感悟民族精神、进一步激发文化自信的目的,可谓功在长远。

笔者结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采薇》一篇的教学,开启了以一篇带整本的《诗经》阅读,进行了一次极其大胆的经典阅读尝试,有了不少收获。

一、以情境活动为载体,让阅读更具个性

《诗经》属古代文学作品,而且还是作品集,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笔者原本将教学重点放在诗篇的理解上,通过“了解背景、读准字音、理解诗意、体会特色、吟诵感悟、拓展阅读”等环节对诗篇进行导读,并及时总结,希望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篇章阅读中去。但这种类似精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保持学生对《诗经》饱胀的兴趣,才是保证《诗经》阅读进行下去的关键。

因此,笔者及时调整,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将持续的长期阅读分化为短期的一个个活动,用活动不断增强阅读的新鲜感和挑战性。笔者将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后,设计了情境活动任务一览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活动包括:《诗经》阅读摘录展,《诗经》诵读比赛,《诗经》篇目讲解比赛,《诗经》研究报告展,《诗经》书法作品展,《诗经》知识擂台赛等,最后还有《诗经》十佳阅读者评选。这些活动分散于《诗经》阅读的全过程,既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既有个人阅读的自由,也倡导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既指向知识的难点突破,又提倡内容的兴趣探究,从而让阅读更具个性化。活动中,学生创造出很多个性化的展现形式,比如,为《诗经》篇目画插图,带情节表演的古韵吟诵,微课形式的篇目讲解,图文并茂的研究报告等。以情境活动为载体,为小学生学习《诗经》开拓了路径,遇到了更多美好。

二、以思维导图为框架,让阅读更加清晰

《诗经》是国学经典,是诗歌集,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一些文史知识的掌握,对《诗经》的理解又极为重要。怎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有条理地积累知识呢?笔者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分类、整合作用,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比如,在了解《诗经》内容时,让学生从目录开始,从“风”“雅”“颂”到“风”“雅”“颂”里的分类,再到每个类别的具体篇目,一幅思维导图就将《诗经》整个内容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让人一目了然。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还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文学常识镶嵌在静态的结构框架里。这些知识结构涉及到《诗经》的发展历史、传播途径、艺术特色等方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反复思考、比较,才能将收获到的知识融汇到思维导图之中,这必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最终,思维导图形象地将各种知识点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放射性立体结构形象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归纳、记忆。

图1

阅读中绘制思维导图的作用不止于此,它还能帮助学生发现常态阅读难以发现的研究点。比如,学生在绘制《诗经》内容的思维导图时,就发现了《诗经》中有一些相同的题目,比如国风的“邶风”和“鄘风”中,都有题为“柏舟”的诗歌;“桧风”和“郑风”中,都有题为“羔裘”的诗歌;“唐风”“秦风”中都有《无衣》;“王风”“唐风”“郑风”中都有《扬之水》;“邶风”和“小雅”中都有《谷风》;“齐风”和“小雅”中都有《甫田》,等等。这些情况的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进一步阅读,进而发现《诗经》篇目命名的特点:题目多为后人加的,多是从首句中提取词语;如果比兴的实物相同,题目相同的概率就特别大。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的阅读脉络更加清晰。

三、以问题研究为导向,让阅读更加深入

《诗经》是诗歌集,单篇的赏析如果不与其他篇目进行联系比较,就难以深入鉴赏与感悟。如何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处呢?问题导向是个很好的方法。阅读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发现的现象、想要解决的问题、阅读中的假想等确定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然后找到《诗经》中与问题相关的篇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阅读。

比如说,在阅读过程中,有学生发现《诗经》中的植物名字和今天的叫法大都不同,它们指的是今天的哪种植物呢?根据这个问题,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了植物的名称变化,了解了植物在这首诗中的作用,多首诗的综合阅读让他们发现了植物的象征意义……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将学生的阅读推向了深入。

阅读中,学生提出来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诗经》里那么多人思乡?”“《诗经》里的美女后来怎么样啦?”“出自《诗经》的成语有哪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新奇或深刻,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他们阅读的兴趣。笔者则竭力当好“陪读”,及时推荐《诗经》篇目,帮助扫除阅读障碍,指引他们合作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研究提升了认识,通过交流又能获得了阅读共鸣,这一切都化为阅读动力,激励他们将阅读深化下去。

而且,为了加深理解,学生自觉地站到阅读的“最中央”,不仅读《诗经》中的篇目,还将有关的赏析类文章等也融到阅读中,通过不断地群文阅读、比较阅读、多维阅读,学生对《诗经》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他们研究《诗经》中的战争,就发现了《诗经》从来没有对战争进行正面描写,这正是中华民族和平思想在文学上的显现;《诗经》大量描写了将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但面对外族来犯,却从来没有人退缩;《诗经》中的“厌战”和“无畏”的情感,奠定了以后边塞诗的情感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帮助学生更精准地发现共性,总结规律,锻炼了探究思辨、信息整合等能力,既将阅读引向深处,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核心素养,让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四、以情境运用为路径,让阅读更加实用

《诗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要真正将这个古老的文化经典传承下来,就要拉近《诗经》和学生的距离,要让《诗经》沾染上生活的烟火气,进入学生的生活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真正掌握,要落实到实践中来。

笔者设计了很多拉近《诗经》和学生距离的阅读任务和活动。比如,从《诗经》中摘录诗句制作自己的座右铭;将《诗经》篇目写成书法作品,布置教室;为《诗经》篇目创作插图,用图画勾连古今……笔者还努力将《诗经》阅读与学生校园生活联系起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演绎《诗经》内容。比如,在学校的丰收节上,古装吟诵《周颂·丰年》,为庆丰收的活动增添仪式感;在学校承办的各类展示活动中,配乐朗诵《小雅·鹿鸣》,表达对参会嘉宾的欢迎和赞美;在学党史活动中,用《秦风·无衣》的舞蹈,抒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赞颂;在班级活动中,表演《豳风·七月》的小品剧……艺术的形式帮助学生亲近了经典,也让他们的风采展示涂抹上文化的底色。

更多情况下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学会运用《诗经》。比如,学生通过阅读《诗经》,初步了解到古代婚礼习俗,积累了不少表达祝福的诗句。笔者就创设了一个参加婚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积累的诗句给新人送上祝福。学生很快就将《关雎》《桃夭》《螽斯》《淇奥》等篇目中的句子恰当地运用起来。《诗经》阅读是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的,整本书读完也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候,在语文活动课上,就创设了一个运用情境,让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引用《诗经》。学生很快就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等饱含情感的励志名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听说有同学家里有了二宝、三宝,笔者鼓励学生用《诗经》中的句子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字,学生浓缩诗句的要义,用饱含情感的名字,送上真挚的祝福……就这样,抓住一切可能,提升学生运用《诗经》的能力,将学生对《诗经》的学习牢牢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带领学生从小阅读《诗经》整本书,是延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的积极践行。《诗经》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改善思维方式,促进自主探索,提升人文情怀和核心素养。积极推进《诗经》阅读的新进程,必将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最高的价值——丰厚学生学养,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热情,建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豪,创造出诗意盎然的阅读时代!

猜你喜欢

篇目诗经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第6章 一次函数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