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2-05-28李英慧李春洪马俊

系统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优良率微创切口

李英慧,李春洪,马俊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北京 102200

跟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壮年,通常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所致[1],若不及时治疗,容易破坏跟距关节,甚至诱发僵硬、骨刺形成、组织粘连、骨畸形愈合等并发症,造成关节肿胀与疼痛、行走困难,降低生活质量,威胁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阶段临床可以依据跟骨骨折程度、类型等选择适宜治疗方案,从而保障跟骨功能,例如跟骨成形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融合术、外固定术等[2],但是不同术式疗效、优缺点不一,尚需予以明确。 有报道指出,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传统手术入路通过行“L”形切口,可以显露距下关节、骨折,便于恢复关节面与跟骨形态,不过术中需广泛剥离跟骨外软组织, 容易发生术区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而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兼具操作简单、并发症风险低、创伤小、复位固定可靠等优势[3]。基于此,该文以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接诊的80 例跟骨骨折患者为例, 就微创跗骨窦切口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接诊的80 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0 例)、对照组(40 例)。 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5~63 岁,平均(44.0±13.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17 h,平均(9.1±1.3)h;Sanders 分型:Ⅳ级7 例、Ⅲ级19 例、Ⅱ级14 例。 观察组男21例,女19 例;年龄27~64 岁,平均(44.5±13.0)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18 h, 平均(9.9±1.2)h;Sanders 分型:Ⅳ级5 例、Ⅲ级20 例、Ⅱ级15 例。两组基本病例资料(Sanders 分型、受伤至入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基于临床检查(如MRI、CT)等确诊为单侧、新鲜、闭合性跟骨骨折; ②检查及治疗资料完善; ③无凝血功能障碍;④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①下肢血管病变者;②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③心肾功能障碍者;④哺乳、妊娠者;⑤骨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所致病理性骨折者;⑥精神、意识障碍者;⑦失去随访者。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接受清创、消肿等处理,且抬高患肢,冰敷肿胀关节,再讲解传统外侧L 型切口内固定以及微创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的流程、优缺点、注意事项,结合患者及其家属意愿选择相应术式,同时术前取健侧卧位,进行常规消毒、麻醉等手术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传统外侧L 型切口内固定治疗):于外踝下方2.5 cm 处、上方4 cm 处行手术切口,足底及外侧皮肤需呈120°,之后折转至第五跖骨基底,充分显露骨折部位、跟骰、跟距;按照生理结构先复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 待恢复对合后,复位骨折处,恢复正常Bohler 角;将距骨关节面当做模板,复位跟骨后关节面,且预弯跟骨钢板,将其置入患者跟骨外侧皮质内,之后检查紧贴情况,若是情况需要,也可植入骨条,再以螺钉固定各碎裂骨块,最终缝合皮瓣,术闭。

观察组(行微创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于外踝下1 cm 至第4 跖骨基底行直行切口,长约4~5 cm,逐一分离皮肤、皮肤组织,显露腓骨长短肌腱,且向下牵开,再通过钝性分离跖短伸肌肌腹,显露距下关节后关节面、跗骨窦等;了解骨折处血肿情况,清除血块, 同时在直视条件下, 恢复距下关节面平整状态,且实施复位处理;凭借正骨手法,且在注意内外翻畸形、跟骨宽度的基础上,挤压、矫正跟骨双侧,期间助手辅助跖屈踝关节,以便松弛踝关节,能够让术者扣紧跟骨结节且将其向下端推,另外,还需让助手固定膝关节, 再向上拔伸牵引骨结节, 恢复正常Bohler 角;结合骨折程度选择适宜措施,如针对骨折后严重塌陷者,若是复位后高度不理想,需要在跟骨结节下横处钻入1 枚斯氏针,向下牵引,从而矫正内外翻畸形、跟骨高度及长度;复位完毕后,凭借C 臂机观察复位情况,若是复位良好,则缝合切口,术闭。两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 例如进行抗感染治疗,抬高患肢30°,术后6 h 内去枕平卧,依据愈合及恢复情况进行康复训练, 且6 个月勿进行重体力活动,应当及时复查等。

1.3 观察指标

将影像学相关参数、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优良率作为观察指标。 (1)影像学相关参数:以影像学检查评价术前、术后6 个月时的Bohler 角(跟骨前结节及最高点、 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之间的连线夹角)、Gissanc 角(跟骨前后关节面夹角)、跟骨中部宽度[4]。(2)手术相关指标:对比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5]。 (3)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了解术后6 个月并发症情况(如疼痛、距下关节炎、跟腓撞击症、软组织损伤)。 (4)AOFAS评分优良率: 于术后6 个月时按照AOFAS 评分评估,该量表含有行走能力、踝稳定性、关节对线、步态等内容[6],依据评分高低分为:①差:<50 分;②可:50~74 分;③良:75~89 分;④优:≥90 分;⑤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影像学相关参数比较

术前,组间影像学相关参数(Bohler 角、Gissanc角、跟骨中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Bohler 角、Gissanc 角、跟骨中部宽度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影像学相关参数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影像学相关参数对比(±s)

组别 时间 Bohler 角(°)Gissanc 角(°)跟骨中部宽度(mm)对照组(n=40)观察组(n=40)术前术后6 个月术前术后6 个月t 组间术前值P 组间术前值t 组间术后值P 组间术后值6.63±1.43 27.53±2.43 6.69±1.37 31.84±2.26 0.192 0.849 8.214<0.001 102.43±6.75 114.26±1.47 102.74±6.49 118.56±1.96 0.209 0.835 11.100<0.001 22.46±2.63 28.08±1.43 22.16±2.95 31.14±1.20 0.480 0.633 10.367<0.001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手术用时(min)切口长度(cm)术中失血量(mL)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d)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 值P 值98.46±11.43 76.35±12.74 8.169<0.001 11.37±2.75 5.22±1.12 13.099<0.001 58.43±10.57 39.06±8.74 8.932<0.001 8.66±0.98 5.39±0.82 16.185<0.001 69.46±5.26 64.16±7.38 3.699<0.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7.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4 两组患者AOFAS 评分优良率比较

术后6 个月,在AOFAS 评分优良率方面,观察组(90.00%)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AOFAS 评分优良率对比[n(%)]

3 讨论

跟骨是松质骨,一旦受到外部能量剧烈撞击时,容易发生骨折损伤,加之此处软组织少、解剖结构复杂[7],所以治疗难度较高。 目前主要对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手术疗法,有助于复位跟骨解剖形态,不过在术式选择方面尚有争议。

该次研究表明, 微创跗骨窦切口对跟骨骨折患者有较好疗效。 ①以往常对跟骨骨折患者行传统外侧L 型切口入路, 此术式不影响腓肠神经、 腓骨肌腱,能够确保后腓肠动脉供血正常[8],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功能,有助于术后尽快恢复关节功能,并且该术式能够充分显露骨折情况,便于术者复位骨折组织,加之术野清晰,也便于在跟骨中植入钢板[9],内固定疗效显著, 不过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此术式亦有其局限性,例如虽然能够显露骨折线,不过关节面暴露不理想,容易影响整体复位效果,以及在植入钢板时出现明显撞击,加重疼痛感,同时剥离面较大,容易损伤跟骨外侧血供循环[10-11],增加术中失血量,另外,相关报道指出,采用传统外侧L 型切口入路,后期容易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诱发距下关节炎、疼痛等并发症,需要再次行距下关节融合术[12-13],而该次研究亦发现传统外侧L 型切口入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AOFAS 评分优良率较低,与吴辉侢[14]学者的报道一致。 ②微创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通过跟骨外踝下方跗骨窦做手术切口,切口小且薄,既不易伤害软组织,也能暴露患侧,加之在直视状态下复位骨块与距下关节面术野清晰,便于置入内固定钢板,为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及恢复跟后关节面高度奠定基础,而该研究亦显示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更佳(P<0.05),与秦海辉[15]学者的报道一致,提示微创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手术用时少,失血量少,能够促进术后恢复时间,减少骨折愈合时间。③微创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无需切开患者跟距骨间韧带, 可以避免因操作不当而损伤腓肠神经血管,加之切口在足背处,此处血供丰富、皮下组织松软,当进行手术操作时,不易影响局部皮肤血供,能够防止皮缘坏死,避免跟骨外侧凸出刺激、挤压腓骨长短肌肌腱,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5.00%)(P<0.05),与吕小飞等[16]学者的报道一致, 其对A 组52 例患者行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术,而对B 组52 例患者行外侧“L”型切口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显示A 组并发症发生率(11.5%,包括切口浅层感染3 例、皮缘坏死3 例)低于B 组(26.9%,包括切口浅层感染6 例、皮缘坏死8 例)(P<0.05)。 ④AOFAS 评分是临床评估踝、足功能常用量表,该研究显示术后6 个月,在AOFAS评分优良率方面, 观察组 (90.00%) 优于对照组(70.00%)(P<0.05),与党兴等[17]学者的报道一致。 ⑤Bohler 角能够反映跟距关系,Gissanc 角、 跟骨中部宽度均能反映跟骨结构, 上述指标恢复情况均能反映骨折愈合情况,该研究发现观察组Bohler 角、Gissanc 角、跟骨中部宽度更佳(P<0.05),与宋战锋等[18]学者的报道一致,可能与术中斯氏针临时固定,能够对抗跟腱牵拉有关。

综上所述,由于对跟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兼具并发症风险低、远期疗效显著、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轻、恢复效果佳等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优良率微创切口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