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05-27辛林中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火柴老屋文体

辛林中

童话是小学生最爱阅读的故事文体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篇目较多的一种文体。但小学童话教学如果停留在学生追逐新奇、独特的故事内容上,就会使童话教学失去应有的价值。鉴于此,教师在童话教学中,需要根据童话文体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创作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比较阅读、探究欣赏、以写促读中,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加深阅读体验,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童话文体阅读经验,在童话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水平。

一、在多层次比较中阅读童话

比较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有效的阅读策略,比较可以指向求同也可以求异,可以比较故事的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特点等。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童话文体的阅读教学,具体的比较可以在不同童话故事之间进行,也可以在课文与原文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单篇课文与整本书之间进行。童话文体学习中的比较是根据童话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需求来决定的,让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比较了解童话故事的文本特点,掌握学习目标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继续阅读更多的童话文本。

1.在不同童话故事文本之间比较

统编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文体意识,安排了多个文体单元的阅读,童话文体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编入了四篇童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童话故事进行横向比较阅读,从而把握与学习目标有关的童话文体特点。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会很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篇童话中富有想象的故事情节是怎样推进的,这就是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运用。学生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发现,小女孩在擦燃火柴这一关键性情节上,采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写出了每一次擦燃火柴后产生的幻觉及消失,变化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在阅读《那一定会很好》时可以发现,种子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每次想法也都获得了实现,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很相似。两篇童话文体都采用了反复结构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想象不断丰富出新,通过比较阅读达成了单元学习目标“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2.在课文与原文之间进行比较

一篇文章在进入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课文前,需要经过编者多方面的加工与改造。这种加工、改造体现在每篇课文首页下面注释中的一句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究竟是如何改动的,从课文中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将课文与原作进行仔细的比较,才能让学生对童话的本来面目多加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26课《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课文与原作之间的改动很多,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外学习之后,让学生将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从题目比较,原文的题目是《自私的巨人》,这个题目的核心指向了“自私”,对人物的品质进行了界定,对人物贴上了“自私”的标签;而课文题目改为了《巨人的花园》,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题目指向的重点落在了“花园”上。花园该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好环境,加上“巨人”二字,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样的题目对童话来说,更加自然有趣。

二、在探究与欣赏中阅读童话

学生阅读童话时爱不释手,并且能一直读、反复读,是由于童话的语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阅读水平,但这样的阅读往往都停留在文字表层,并不代表学生能够真正读懂童话,尤其是那些具有经典意义的童话,仅凭学生自己读一读是无法完成深度阅读目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略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深入文本开展探究、合作学习,读懂每篇童话故事与众不同的价值,欣赏童话所创造的独特世界和迷人情境,在走进童话时有惊喜,在走出童话时有收获。

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童话中描写了小女孩在大年夜的风雪中露宿街头、饥寒交迫并且十分孤独,小女孩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擦燃手中准备卖钱的火柴来救自己。课文中,当擦燃的火柴发出光亮时,小女孩渴望获得的東西并没有一下子出现在眼前,而是一件一件地出现在幻想中,这其中的原因正是学生阅读童话故事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对此,教师在学生阅读完童话故事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抓住这些描写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自然段,进行推想、比较,开展合作探究。当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教师适时发力予以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阅读方式解读问题。其一,对小女孩来说,面对寒冷、饥饿与孤独等问题时,首先便是寒冷问题,文章中作者在描写环境时已经做了铺垫,描写小女孩的外貌与穿着(赤脚、哆哆嗦嗦)时进一步推进了故事情节,小女孩蜷缩在街头墙角的雪地里,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可能会被冻死,由此可见,小女孩面临的困难中有主次之分,需要依次写;其二,一次擦燃火柴就出现所有需要的东西,容易造成混乱,难以表述清晰,而每次擦燃火柴产生不同的幻觉,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其三,每次火柴燃烧的时间都比较短暂,小女孩来不及产生这些幻想,这便是小女孩为什么不断擦燃火柴,直到点完了整把火柴。通过深入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包含的深意。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一经典童话:通过比较人物的美好形象与悲惨命运,让丰富的想象力逐步推进故事的发展,在课文学习中对这些问题或内容产生自己的想法。

三、在以写促读中阅读童话

读写结合被认为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较多的便是读中学写、以读促写,然而写中学读、以写促读却很少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上,以写促读运用在教学中时,教学目标是指向阅读的,通过写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对所读文本主动思考、吸收和借鉴,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在童话阅读教学中,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非常适合表演,教师经常采用演一演的方式开展教学,这就需要通过以写促读来完成。因为课文内容本身是不能直接用来表演的,需要对故事中的语言、动作等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写成剧本,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表演。课本剧的改写就是以写促读的典型代表。

例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提供的范例了解预测的基本方法后,学生读童话故事时,便觉得故事十分引人入胜,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本课中熟练运用预测策略,进一步展开学习,教师运用了以写促读的方法,首先教师抛出问题:“老屋会倒下吗?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法进行预测,教师先出示了老屋与小猫的剧本,让学生将剧本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了解剧本必须具备的一些因素,如提示语(演员上下场,说话动作、神态、语气提示)、旁白等;并让学生熟悉剧本后互相对台词演一演这个片段,注意体会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旁白与预测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小组通过合作,将老屋与老母鸡之间的故事编写成剧本,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在哪些地方需要加上提示语,哪些地方需要采用旁白的形式来表达预测的内容,也可适当增加必要的对话,当老屋提醒老母鸡“你说只需要二十一天,那够吗?”时,对课文内容进行新的预测,加深学生对预测策略的认识。最后,学生可以在课外将老屋与蜘蛛的故事改写成剧本,也可以想象出老屋与其他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新故事来编写剧本,当然需要注意预测时要有一定的依据。

总之,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童话自身故事内容和课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探索适宜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童话的文体特征,让学生爱读童话的同时读懂童话。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华岐镇姚宋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

猜你喜欢

火柴老屋文体
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另类文体巧谋篇
不倒的老屋
火柴变变变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