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非指示性”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2-05-27李东华高小瑜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新课标理念

李东华 高小瑜

语文“非指示性”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理念;新课标以释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二者在理念上一致。教师要想适应这种教学理念,就必须秉持有以生为本、“无为”而教等教学观,以达到师生在对话中获得精神交流的效果。

一、语文“非指示性”教学的内涵及其与新课标的关系

1.语文“非指示性”教学的内涵

“非指示”是对“指示”的否定,甚至是反叛。“非指示性”教学的核心精神是“二不”,即“不指示学习目标”和“不指示问题答案”;“非指示性”教學的主要标志是“四自”,即: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主张从教师主宰转向师生对话,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赞同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进行灌输式教学。这种理念与中国古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式教育理念很相似,都强调学生才是课堂上学习活动的主体。

2.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与新课标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

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不仅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而且强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在满足其汲取知识需求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之一,即“不指示学习目标”,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可见,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与新课标在对学生自主性认识的前提上是一致的。

新课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力求让学生拥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机械式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动手、积极探索”,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应有的教学观

新课标和“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多方面的教学要求。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想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1.以生为本,做引导者

语文“非指示性”教学认为课堂更应注重过程,即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思维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课堂环节,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前提条件是要以生为本。课堂上,教师应尽力帮助学生纠正思维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目标进行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做引导者,而不是做知识的强行灌输者。

2.“无为”而教,做“有为”者

相较于过去课堂上的“满堂灌”而言,“非指示性”倡导教师“无为”而教,即对学生不指定学习目标和问题答案。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以教师的“无为”为条件,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不作任何预设和准备。相反,这种类型的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学智慧,还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

“无为”背后的“有为”。课前,教师要采取的教学策略、达到的目标都应成竹在胸,且对文本的钻研也要深过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材内容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力求做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课堂上,教师要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课后,教师还必须写出教学反思。教师的各种“有为”是在为“无为”蓄势,如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才会得到释放。

3.有教无类,做尊重者

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并力求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提升。传统教学被认为是精英式的,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最被教师看重。语文“非指示性”教学认为,不论学生原有的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如何,学生都应拥有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的权利。

在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中,教师应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做教育的尊重者。教师要赋予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和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让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平等的机会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不仅要为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对广阔的学习空间,也要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相应发展。

4.平等民主,做观赏者

在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中,应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一直高高在上,教师的权威性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导致学生的独立性受到限制。因此,在“非指示性”教学中,教师要以欣赏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时刻牢记师生间没有优劣和强弱之分,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非指示性”教学中,由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能力主动为自己做出选择,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维护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即使学生选的学习主题不是十分恰当,教师也不应立马否定,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对学生的智慧性思维要持赞赏的态度。

三、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矫正策略

自主学习是语文“非指示性”教学的主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避免“指示”,过于在意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一些不太理想的教学现象产生。在此列举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1.对文本的真实解读一定不能被忽视

因人生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出现与教材内容相左的消极现象。这时教师应保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朝着与文本“对话”的方向发展。因为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内容能浸润学生的思想、熏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应立足文本,适当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有效地倾听和言说,更要让学生主动去完成从感知基本内容到获得情感共鸣的飞跃。

2.教材预设的学习目标一定不能被忽视

在“非指示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个性和知识结构等原因造成自选的学习主题与教材预设的学习目标有差距,甚至会产生冲突,这时如果任由学生发挥,则教材预设的学习目标很可能被忽视。最好的策略是,教师先从该单元的四篇文章中选最便于实施教材预设的学习目标的一篇作为例文进行教学,以保证教学目标得到相应的落实。然后,对另外三篇文章再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时,大多数所选主题定会与教材目标基本一致。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思维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因此,语文“非指示性”教学倡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应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交流,这就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应致力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只有教师与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9598。)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贺昌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新课标理念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