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媒的国际话语权构建

2022-05-26朱雅文

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党媒逆全球化

朱雅文

摘要: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频繁变化为党媒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探索了我国党媒构建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重点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和提升策略,认为党媒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能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抓住问题导向,做到“对症下药”;使用客观的口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强化传播共性,加强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党媒 逆全球化 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减缓,逆全球化情绪在各国不断蔓延。许多“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加速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格局变化。美国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的贸易环境和经济体系,打破了世界经济平衡的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展现自己的大国担当,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推进构建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体系。人民日报海外版是党媒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肩负着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做出重要批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笔者梳理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党媒构建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党媒国际话语权的方式方法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有效对策。

在积极构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党媒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系列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挑战。

1.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国际话语权属于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当前,全球传媒格局仍以西方媒体为主导。多年来,西方媒体掌握国际话语权,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导致我国的国家形象在海外民众心中大打折扣。另外,我国在国际传媒方面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对外传播大多是以直接宣传为主,方式方法较为简单直接,很难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这两个内外部原因相互交织,不利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考虑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海外受众在接收我国媒体,尤其是党媒的信息时,很容易出现传播不畅、语义不通的情况,这些都让党媒构建国际话语权面临重重困难。

2.党媒传播的政治性略强。党媒是国家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承担着彰显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责任。因此在内容选择和报道方式上基本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使得党媒的海外传播工作面临一定的障碍。回顾多年来我国党媒对外刊发的报道,在内容选择上多以政治报道(如“一带一路”建设成就等)、经济报道(如经济政策解读等)、文化报道(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报道(如基层群众的故事)为主,大多数都旨在提升国家话语权,塑造国家正面形象。这种单一的正面报道方式固然是党媒政治性的彰显,但也会降低海外受众的信任感和认可度,甚至于降低党媒的海外公信力,导致媒体自身与海外受众群体之间的断裂,进而影响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3.受众群体信息需求多元化。我国党媒的海外受众大多为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民众。在数字时代,这些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正在向着多元化发展,而且更倾向于接收轻松、有趣的信息,以及有关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的软性内容。而党媒在新闻报道和专栏报道中多采用官方口吻,忽略了海外受众逐渐变化的阅读偏好和信息接收习惯,显著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果。党媒在报道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呈现方式等方面,没有考虑到受众逐渐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而是一味地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多着眼于国家正面形象的自塑,因此难以提升信息的说服力。长此以往,党媒就无法提升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关注度,这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主要目的背道而驰。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我党对外传播的主要阵地,分析其当前的发展现状对于构建国际话语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多维度构建国际传播战略体系。要实现党媒国际话语权的构建,首先要多维度地搭建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国家形象和舆论引导能力。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创刊初期仅有一种报纸媒体,如今已经涵盖了报纸、官方网站、海外华文新媒体和内容共享平台(简称“海聚”平台)、海客新闻移动客户端以及社交媒体账号,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和Twitter等。当前,我国Facebook账号的关注人数在全球传统媒体账号中排名第一,实现了新媒体时代有效的信息输出。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打破了主流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导权力,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自行选择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社交媒体传播可以削弱外国媒体对我国的负面报道影响,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塑造公众舆论,加速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控。在逆全球化背景下,通过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国际传播全媒体战略体系,加强党媒对外传播的多维渠道,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国家形象,提升我党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完善叙事体系,树立核心意识。在媒体话语建构方面,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完善叙事体系、树立核心意识等手法,鲜明地展示了中国精神,积极树立了大国形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20年连续刊发多篇文章,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抗疫责任担当,展现我国积极帮助其他国家抗疫、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形象。2020年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刊发4篇文章——《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2020年2月1日)、《同时间赛跑,与病魔竞速》(2020年2月3日)、《向奋战在一线的英雄致敬》(2020年2月6日)、《全国一盘棋,强大行动力》(2020年2月7日)。这些文章从多角度描绘了武汉人民、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全国民众在面对疫情时不怕艰辛、克服万难的光辉形象,以人物专访和现场报道等形式,真实、立体地展示了全国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坚定意志。之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又陆续刊发了《合作抗疫,中国用行动说话》(2020年4月21日)、《中国方案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2020年5月15日)、《中欧班列助力全球供应链安全畅通》(2020年7月13日),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向世界各国输送抗疫物资、积极分享疾病治疗方案、派遣医护专家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中国经验”、“中国主张”、“中国贡献”等词汇,高度展示了我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

3.抓住时事热点,提升对外话语传播能力。人民日报海外版注重持续向海外公众报道国内时事热点,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例如,《中国—东盟命运与共携手前行》(2020年11月29日)一文报道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详细记录了外媒的详细报道,展示了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积极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复苏、加速世界和平稳定的高度赞赏。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版共计推出14期《奥运特刊》,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积极展现了我国奥运健儿在奥运会各个项目中的飒爽英姿,向海外读者展示了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积极形象。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开设了多个专栏发布独家报道,多方位展示我国大国形象。比如,在“来这里打卡”专栏中,通过“报纸图片+移动客户端视频”的方式,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景色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读者可以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在报纸上扫码,登录移动客户端观看打卡地的最新景色。这种线下+线上的阅读方式,进一步加深了海外读者對报道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感知,潜移默化地构建国际话语权。

基于党媒构建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挑战和探索实践历程,结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国际话语权构建上的经验,笔者提出以下三点策略。

1.抓住问题导向,做到“对症下药”。针对当前国际传媒“西强我弱”的格局,党媒的国际话语权虽然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要认清当前国际传播的症结所在,抓住问题导向,做到“对症下药”。在构建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要分清报道的原则和话语的轻重。比如,在国家主权问题和重大涉华议题等涉及基本原则的问题上,报道就要明确立场、寸步不让。对于具体的国际热点问题,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这就需要在对外传播时运用高质量的话语传播,做到“对症下药”。对于无端的指责与抹黑,应该使用强有力的语言进行回击。对于敏感话题不要一味保持沉默,而要从我国的政治原则、价值体系出发,巧妙回应。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要使用外国受众能理解、容易产生共鸣的语言。只有形成系统性的国际话语权构建策略,抓住问题的内核进行反应,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国际传播,做好党媒的对外宣传工作。

2.使用客观口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媒在进行议题设置时,要避免使用内宣的语言方式和叙事手法。要深入了解海外主流媒体常用的报道方法和选题内容,使用外国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根本上改变内容宣传方法,降低信息传播中的政治性。比如,在进行主题宣传时,应该尽量淡化官方口吻,避免一味强化我国“伟、光、正”的高大形象,淡化正面宣传风格。尽量减少国家形象的“自塑”,而是用“他塑”的方式,通过展示其他国家媒体和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引起外国受众对中国声音的共鸣。使用客观、公正的话语,从“他者”的角度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对外传播信息的客观性。要强调的是,报道中更加中性甚至略带负面的内容并不会直接影响党媒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反而能够更加多元地展示真实、客观、开放、透明的中国形象。

3.强化传播共性,加强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无论使用何种传播策略,只有在受众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话语权的有效构建。强化传播共性的主要手法是满足海外受众的信息需求,促进文化共鸣。党媒在报道中应侧重于那些能够让海外民众在文化、生活和情感等方面产生共鸣的新闻,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传达我国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提升海外受众对媒体话语的认可度。同时,通过加强对国家文化、民众情感、文艺表演、中医中药等方面的报道,能够实现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另外,应加强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目前已经具备了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基础设施,下一步应利用我国在数字化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优势,对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账号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推送,用个性化定制的方式,传播外国受众喜爱的内容,提升用户的阅读频率。针对不同国别和文化背景的海外受众,也要确保推送信息符合其国家文化的特点。另外,要加速多语种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民日报海外版多语言版本的话语质量,吸引外国受众关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优势,引领国际舆论走势,扩大多层级的话语传播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冬青.党报对外传播的探索、改革与创新——以《人民日报》(海外版)36年发展史为例[J].出版广角,2021(09).

[2]张志安,黄剑超.融合环境下的党媒情感传播模式:策略、动因和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9(03).

[3]王瑞林,毛彦心.《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例[J].传媒,2018(17).

[4]程曼丽.国际传播视野下的党媒话语权建设[J].新闻春秋,2021(04).

[5]徐国亮.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J].人民论坛,2021(31).

【编辑:陈文沁】

猜你喜欢

党媒逆全球化
浅析党媒姓党的依托点建设
“逆全球化”的挑战:从特朗普看西方内部的“颜色革命”
“逆全球化”浪潮来袭
回眸2016:“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
“逆全球化”的警号
党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