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工程教育毕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2022-05-25许体文史博黄军左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

许体文 史博 黄军左

[摘 要] 新时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结合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内在驱动、教学内容及管理、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工程教育中学生毕业能力培养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基于事物的发展受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规律认识,试图从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团队建设、课堂教学组织的创新及教师激励措施改革、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提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为普通本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能力建设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程教育;毕业能力;培养问题;应对思路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认证助力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内涵建设”;2017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高分子材料加工教学团队”;2021年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生产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 许体文(1986—),男,安徽旌德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生产实习;史 博(1979—),女,吉林东丰人,博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绿色新材料研究;黄军左(1967—),女,浙江余姚人,硕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改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137-04 [收稿日期] 2021-09-11

近年来,本科工程教育的理念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工程教育作为企业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的纽带,为学生工程能力及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条件[1]。然而,对于教育者或学生而言,要保证毕业生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毕业能力,具备科学创新的思维和人文素养,能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复杂的工程问题着实不易。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化已不局限于纯粹的教学过程改革,更是教学制度、教学体系的系统化改革,是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及社会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2-4]。本文结合作者在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分析了普通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中学生毕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以期不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学生毕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毕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差异所造成的困惑与不足

学生毕业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培养的过程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同向而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且内因起主导作用[5]。工程教育中所体现的能力要求,既要通过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加以实现,更要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教学及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影响学生毕业能力获取的外在因素,学生本人的主动、积极、有效参与则是决定其能力是否获取的内在关键。经过高考的筛选,省属一般本科院校与“双一流”、985重点高校在招收生源的素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能力明显偏弱,且客观上的一些因素更加剧了这种现象。例如,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大学生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目标,不明白因何而学、如何学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学习的内在动力不断衰减;同时,传统本科教学的模式不能有效促使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发生改变,致使兴趣所驱动的学习效果下降。综上,基于学生内在秉性及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普通本科院校在推进工程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先天的困惑与不足。

(二)教学模式创新不足,效果不明显

1.教学理念仍以知识的传授和理解为主,运用知识的意识偏弱。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明理,理在工程学科的教育中也可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或知识总结,是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的规律认识。工程教育的理念并不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强调在预设的实践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取相关的知识对实践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然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倾向于传统理念的教学和学习的师生仍占较大比例,学生习惯了被动式思考,何谓毕业能力、如何实现毕业能力的培养仍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中。

2.课堂教学组织创新不足,能力训练效果不佳。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我们发现,多数学生不善于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思考,在遇到工程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提取相应的知识元素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即主动思维能力偏弱[6,7]。诚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将小组讨论、翻转教学及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但整体能力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无论分组或课堂讨论,主动参与的学生仍集中在少部分群体中,无法真正覆盖全体学生,形式的效果大于实际产出。究其原因,仍然体现在学生主动、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或者说教学组织的方式并不能让绝大多数学生体会或认可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必修课程较多,多门课程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等会加重学生自身的学习负担,进而造成教学及考核多元化与课程目标的达成产生矛盾。因此,在工程教育改革中,课程体系的组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及组织的改革和创新仍是重点。

(三)教师管理及考核机制不能有效支撑

随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的评价已从传统的评教逐步转向评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产出,尤其是毕业要求的达成。为此,相关专业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及外部评价、监督机制,确保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较于传统的教学及科研有大幅度增加,但围绕教师自身发展及利益相关的激励措施尚未成熟,尤其是持续改进中常态化的付出未得到对等的回报,进而影响部分教师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中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工程教育的实践改革中,充分保障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四)社会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有待加强

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一般而言,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实习实践类课程、教学指导及毕业设计等。但在具体教学任务的分解、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企业与各二级学院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上的探讨、沟通不够深入,企业真心参与校方教学的热情和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为:首先,双方关注的焦点不同,未形成利益共同体[8]。人才培养在企业日常工作安排中居于末位,主观意识上有辅助、协作的意思。受市场竞争要素的影响,企业无法提供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校方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其次,政府提倡的校企合作更多侧重于双方技术的交流与协作,以期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缺乏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质性规定和要求,进而造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工作被边缘化。

二、基于学生毕业能力培养的改革思路分析

针对上述普通本科工程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围绕内外因的影响提出几点改革思路。

(一)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强化学生专业教育及工匠素养的熏陶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而言,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更要有高尚的情操、坚毅的品质和科学严谨的工匠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内涵品性的修养,是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的内在驱动措施,能對学生毕业能力的培养起到核心推力的作用。

以思政抓好本科入学教育,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比高中阶段,刚入大学的新生多数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对即将到来的学习和人生规划产生了困惑,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解惑在学生入学阶段显得尤为关键。高度重视专业的“第一课”教育,从专业的历史、延续和发展,并结合“中国制造2035”的要求,阐明本学科、本专业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明白作为专业的一分子,在未来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中能起到的作用,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阐明科学思维、人文法治、工匠情操等对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影响,明确能力目标的学习要求。以攻心为上,在璞玉雕刻成型之前稳住其本心,使学生能从主观意识上认可并理解毕业能力的重要性,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激励措施

对专业课程进行梳理,通过广泛的调研,结合产业发展的情况与时俱进,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融入教学中,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7]。统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减少超纲的学分设置,适当压缩现有的学分要求,删除各门课程重复环节的教学,给学生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空间。通过优化整合,使教师专注于优质课程的能力教学,提供更多师生交流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点与面的有效结合。改革教师管理和考核机制,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学生毕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共识,引导公共课及专业课程教学向能力建设方面发展,不断提高工程教育改革课程教学的工作量,将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及年度考核体系,为工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不竭的动力。明确院系各级教师的岗位职责,制定清晰的奖惩机制,严格考勤、监督和执行,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以此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工程教育实质性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强化课程团队在工程教育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建设,助力能力目标培养不断深化

每门课程均设立教学课程组,作为工程教育改革一线的“执行单位”,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理论及实践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一方面,课程组要定期组织关于能力教学的理论研讨,借助国内外相关课程能力教学研究的文献调研及会议研讨,不断充实、提高本组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使能力教学的概念清晰化、具体化;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围绕能力目标的教学要求,课程组经充分研讨确定课堂教学的模式,以任务的细化和分工协作在实践中磨砺教师的能力教学水平,强化学生能力思维及知识运用的训练,形成“教学实践—总结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助力学生能力目标达成的不断深化。

(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围绕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产业发展的需求,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并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将科学创新、人文情怀及社会责任等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嵌入课堂,润物细无声。其次,将学生自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鼓励学生课下自学掌握认知部分的知识,教师课堂教学侧重思维和能力训练,将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相结合[9],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解析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认知的理解,反馈互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利用好分组讨论分享、线上线下资源结合、课堂翻转等模式进行教学组织,基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答疑总结问题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总之,围绕学生思考、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学生毕业能力要求的达成。

(五)提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水平,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工程技术人才最终要回流到产业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实践。一方面,大力优化师资配置,通过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提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水平,鼓励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质性的进修,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和信任关系,教师逐渐熟悉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工艺,并参与企业生产技术问题的解决,共同研发新产品,将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化[8],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工程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宣传引导,将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责任具体化、细节化,在鼓励企业实质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和实习上进行政策引导,通过税务减免等措施提高企业参与校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实施环节,鼓励创新,不局限于课堂讲授或座谈分享的单一模式,围绕企业近期的规划及项目开发(例如工艺问题、产品开发、人才梯队建设等项目课题),鼓励实习生提前进驻,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完成企业对人才的考核及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

结语

以工程教育毕业能力产出为导向,强化学生入学的专业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能力要求,形成主观积极的意愿。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课程组建设、改革教师激励措施和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等,不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强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以利益共同化、教学创新化推进企业在学生实践、实习中的作用,全力保障工程教育中学生毕业能力要求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李永华,武小娟,刘劲松,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73):9-10.

[2]王路,王振宇,赵海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实践变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6):10-12.

[3]杨明,高建良,张学博.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实习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9(19):124-126.

[4]沈秋红.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107.

[5]王守琼.运用辩证思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师资建设,2011(1):43-44.

[6]阎世梁.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9):120-121.

[7]杨铭.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現状与改革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83-84.

[8]鲍吉龙,钟秋波,张浩向,等.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4):57-60.

[9]邹美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校企共建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化工,2019(9):190-191.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adu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king Gene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XU Ti-wen, SHI Bo, HUANG Jun-zuo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Guangdong 525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ability in the new era is the only way to reform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jors.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gene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stud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ion ability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internal drive, teaching content and managem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etc.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is affected by the joint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form idea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ive enthusiasm, the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eam, the innov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ers’ incentive measur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talent training cooper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ability construction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gradu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
基于CDIO模式的多层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基于CDIO理念的移动组网实训教学改革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