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适应力视角下高校生涯教育课程优化

2022-05-25吴红刘取芝姜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优化

吴红 刘取芝 姜莉

[摘 要] 生涯教育课程肩负着架起环境与个体之间、当下与未来之间桥梁的使命。当前,高校生涯教育课程面临回应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满足国家社会育人期待、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等多重挑战。生涯适应力理论是生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对高校生涯教育具有深刻的应用价值。基于生涯适应力的高校生涯教育课程,需要以提高学生应对不确定生涯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以生涯适应力四要素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具身体验为原则选择教学方法、以资源整合为依托延伸教学效果、以专业師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实现课程优化。

[关键词] 生涯适应力;高校生涯教育课程;优化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生涯教育体系研究”(2019B44014)

[作者简介] 吴 红(1978—),女,江苏苏州人,博士,河海大学学生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取芝(1980—),女,湖南岳阳人,博士,河海大学学生处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姜 莉(1984—),女,湖南岳阳人,硕士,河海大学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009-04[收稿日期] 2021-09-1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对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提高规划意识、为未来的就业选择做准备是大学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事实上,不少学生因为缺少规划意识或方法而产生迷茫、焦虑、躺平、慢就业等心理行为现象。如何回应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态度应对挑战,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之一。自2007年教育部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许多高校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仍存在改进空间。尤其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变化,就业环境和职业生涯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对高校生涯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做出有效回应。

一、高校生涯教育课程的使命

课程作为一种系统性、组织性的生涯教育形式,其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更具适应性的社会人。高校生涯教育课程本质上具有两重使命。

一是架起国家社会环境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桥梁。个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体需要了解国家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目的地塑造自己。国家社会环境提供个体生涯发展的机会,帮助个体实现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大学生尚未真正走入国家社会环境,缺乏对环境的亲身体会。生涯教育课程的使命在于:唤起学生对环境进行探索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会站在国家社会的立场看自己的生涯演进方向和历程,从而架起国家社会环境和个体发展之间的桥梁。

二是架起当下学习生活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桥梁。生涯本身是一个纵向演进的历程。对学生来说,生涯教育意味着帮助学生寻找人生方向、进行职业选择、设计自我发展的模式和历程等。获得良好的生涯发展,需要学生既关注未来的人生方向和自我发展,又能将对未来的憧憬落实到当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仅仅关注当下或者仅仅关注未来都将带来问题。因此,生涯教育课程的第二重使命,就是在一个正式的空间里,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连接未来职业发展与当下的学习生活,从而提高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方向性,增加个人学习生活投入,帮助学生塑造更有活力的人生。

二、高校生涯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发现当前我国生涯教育课程存在以下挑战。

1.回应社会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总体上偏于人职匹配的传统思路,在教学目的上追求帮助学生达成职业选择“确定”状态较多,而对帮助学生如何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挑战的意识不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职业环境变化越来越大,个体越来越无法根据职业的具体特征与职业心理进行精准匹配。即便定位了具体目标,也可能因为内在情绪波动或外在环境变化,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正是这种变化和不确定性,常常使学生陷入怀疑和迷茫,或者没有勇气面对职场挑战,出现慢就业、不就业,或者入职后难以适应环境,甚至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这就要求生涯课程面对和承认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根据学生个体和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化性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和改革。

2.满足国家和社会育人期待的挑战。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发展远景目标并掌握实现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教育活动,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2],需要将生涯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依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个人发展目标,形成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3]。特别是近年来,“大类招生”“强基计划”等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空间,同时也要求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懂得选择;第五轮学科评估把毕业生发展质量作为考察指标,也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为学生未来生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众多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不够理想。“草莓族”“啃老族”“躺平”等流行词汇,反映出部分学生生涯主动性不强、生涯适应力较弱。因此,如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能够主动调整自己、适应职业的人才的需求,是生涯教育课程面临的又一挑战。

3.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挑战。当前,生涯教育课程中学生主体意识和课堂参与度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程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互动较少;总体上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认知;多课堂教学,缺少现场实作[4]。二是教学设计没有做到个性化,与学生距离较远。课程编排很少考虑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学生就业去向等因,使得所有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出一辙[5]。三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吸收运用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773C3075-409B-43F9-9FA3-5A198A3D7998

三、生涯适应力理论及其对高校生涯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

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概念源自Super对其生涯成熟度理论的不断修订,指个体适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它的价值在于帮助个体“适应变化”并保持“和环境间的互动”。作为生涯理论的最新进展,生涯适应力吸引了大量学者关注,其中以Savickas的交互取向研究影响最大[6]。

Savickas提出了可操作的生涯适应力结构模型,将个体生涯适应力分为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7]。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能够有所关注并保持乐观态度,其反面是生涯冷漠,是一种对未来缺乏计划和消极悲观的状态。生涯控制是指个体相信他们对自己的生涯可以自我决定并负起责任;缺乏生涯控制的状态是“生涯未决”,表现为个体优柔寡断,无法做出选择。生涯好奇是指个体愿意对自我和工作世界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缺乏生涯好奇可能出现对职业世界和自我有不真实的想象。生涯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涯问题有解决能力的信心及其自我效能信念,个体若缺乏生涯自信则可能出现生涯角色实践和目标达成受阻。Savickas(2005)认为,生涯关注能够帮助个体确立未来,生涯好奇能够加速个体对可能自我和职业的探索,生涯控制则使个体拥有自我选择未来的权利,而生涯自信则能使个体建构完美的未来和克服困难[8]。

作为生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早期生涯学者所倡导的生涯成熟及理性决策理论相比,生涯适应力理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接纳不确定性态。在生涯适应力视角下,个体不需要试图掌控生涯,而代之以积极的态度,对决定保持开放或弹性态度,以适应力来回应新环境和新状况,保持“积极不确定”状态,欣赏不确定所带来的新鲜多变,甚至将其视为生涯助力和学习的机会。二是将生涯问题放置于人与环境的互动视野之下,主张个体主动去适应新的或发生改变的环境,包括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内在现实——能力、兴趣、需求、价值及人格特质等,并据之预测其外在现实中的出路——进行职业与生活方式选择。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生涯适应力对个体的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把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满意度都具有重要意义[9]。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时刻需要应付各种转变的时代,要想帮助新一代大学生解决其生涯发展困惑和问题,让其更好地适应变化复杂的职业环境,迫切需要在生涯教育课程中贯穿生涯适应力理论,以提高学生生涯适应力为根本,调整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说,以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基础,进行生涯教育课程改革,是完成生涯教育课程使命、回应国家社会人才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内在要求。

四、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的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实践建构

基于上述分析,以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基础,对生涯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建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提高学生应对不确定生涯的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以生涯适应力为基本理论指导的生涯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不期待透过纯粹理性的方法去达成“确定”的状态;而是帮助学生认识并且接纳生涯过程的不确定性,帮助学生保持开放、弹性、积极的状态,提高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调整和改变自己以回应变化的环境。知识层面,帮助学生掌握生涯发展有关知识,了解生涯适应力发展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适应未来变化发展的职业生涯环境具有哪些要素、大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等。态度层面,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帮助学生树立开放的职业生涯态度,调动学生应对变化和挑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技能层面,重点发展学生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解决生涯困难、进行生涯自我管理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发展和调整自我应对方式、适应生涯环境的技能。

2.以生涯适应力四要素为核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生涯适应力作为生涯课程基本理念,可以围绕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生涯关注度维度,重点设计生涯意识唤醒相关内容,如通过生涯幻游、设计未来的职业名片等引发学生对未来目标的重视和积极情感态度,讨论可能出现的消极态度及其应对方法。生涯控制维度,重点设计自我管理和目标管理、生涯责任、生涯决策相关内容,通过生涯决策相关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提高生涯掌控力,分析可能出现的生涯未决、优柔寡断及应对方法。生涯好奇维度,除安排自我和工作世界探索相关内容外,特别借鉴生涯适应力理论,帮助学生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内在现实,包括自我职业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对可能出现的“不真实想象”的原因、本质、解决途径进行课堂回应。生涯自信维度,重点设计生涯问题解决策略、生涯自信及自我效能训练等内容,讨论生涯发展中可能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增强大学生克服未来生涯中潜在障碍与困难的信心。

3.以具身体验为原则选择课程教學方法。生涯适应力需要内化成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才能更加深刻地影响个体生涯发展的过程。因此,生涯课程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介绍,而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内在体验与经验引导。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是环境、身体和认知相互作用的整体过程。具身认知理论启发下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身体参与,加强真实性教学情境设计,促进多元主体互动,注重实践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的统一[10]。以具身体验为原则进行生涯课程教学设计,可以采用6~8人小组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分享及教师进入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加强问题创设和情境教学,围绕生涯适应力创设教学情境,强调不同情境间的关联,通过冥想、演练、观摩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脖子以下”和“脖子以上”同时参与到课堂中;加大实践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的比重,坚持面向学生的生涯实践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空洞和不切实际的内容。

4.以资源整合为依托延伸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与养成,不仅需要生涯课堂的知识供给,也需要广泛的育人体系协同,以延伸教学效果。首先是第一课堂内整合,可形成“生涯教育课—心理健康课—形势政策课—专业导论课—其他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互动合作的课程体系。其次是生涯课程与第二课堂的整合,包括促进生涯教育课程与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离校教育、思想主题教育、生涯主题活动互相支撑;拓展建立在线生涯教育资源库,如在线提供各专业的职业生涯信息,包括历届学生就业/升学去向、不同岗位胜任力模型、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等,与课程教学形成互动;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交流和培养体系,搭建不同行业专业交流平台、职业素养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帮助学生真正学习和体验行业、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提高学生适应未来职业世界变化的能力,延伸课程教学效果。773C3075-409B-43F9-9FA3-5A198A3D7998

5.以專业师资队伍建设为课程提供坚实保障。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生涯课程效果提升的关键。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生涯适应力相关理论,而且要对大学生生涯发展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困惑有深刻的了解。特别是要采用具身体验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还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能够结合生涯适应力理论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情境转化,在教学情境中带领学生进行每时每刻每事的感知和领悟。建设专业师资队伍需要开展一系列培训:一是开展专业基础理论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生涯适应力等相关理论,提高教师本身对生涯适应力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二是促进教师队伍对生涯实践的经验积累。鉴于高校教师对学生毕业后生涯发展路径及其职业世界缺乏了解,可以通过组织其赴用人单位挂职等方式,增加其生涯适应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知识。三是强化教学方法培训。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学工作坊,帮助教师练习教学情境创设、教学问题设计、课堂交流互动、教学过程评估反思等,增进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8-12].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高靓,王学男.我国培育“时代新人”理念下的生涯教育反思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81-87.

[3]柏参天,黄秉.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新生涯德育实践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21(S1):186-191.

[4]尹兆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7/8):88-92.

[5]张卫.构建国际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6(1):46-51.

[6]李晶.“变”与“应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构建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0(2):276-280.

[7]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503-1510.

[8]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9]董振华,苏霞.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55-59.

[10]刘登珲,卞冰冰.回归与超越: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情境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21(8):49-54.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Career Courses Based on Career Adaptability Theory

WU Hong, LIU Qu-zhi, JIANG Li

(Student Affairs Offic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China)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course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bridg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s,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t present, college career education courses are facing with multiple challenges, such as responding to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satisfying the expect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s. Career adaptation theory is a research point of career psychology and has profound application value to care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eer education course based on career adaptability should aim at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cope with uncertain career, and we design teaching contents based on four elements of career adaptability,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embodied experience, extending effects based 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guarantee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career adaptability; career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timize773C3075-409B-43F9-9FA3-5A198A3D7998

猜你喜欢

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PEMFC流道的多目标优化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围绕“地、业、人”优化产业扶贫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4K HDR性能大幅度优化 JVC DLA-X8 18 BC
几种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的优化
LEACH算法的创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