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互助共进”成为教育的温暖底色

2022-05-25杨卫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诗代表读书

杨卫平,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班主任,全国知名班主任,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聘请的培训专家。出版教育专著多部,教育故事多次进入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榜,点击量逾1200万。

“双减”政策落地,学生的作业量减少,课外班叫停——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教育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和课题组同人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双线并行,探究动态性、持续性、多元化、融合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创造一种融合智慧表达、温暖情谊和人文关怀的语文教育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互助学习链接多元思维和人际心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真正有效的学习,就是要减少老师的讲解。老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而是陪伴、唤醒、激发、引导、帮助、推动。这里分享几个课例。

(一)“互助式古诗我来讲”

古诗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做筆记,复习时要求学生把笔记背诵下来,逐人过关。考试时,题目和笔记恰好吻合,学生就得分;不吻合,学生就无从下手或者随便写写。这种机械背记又毫无把握的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又烦又怕。而学习的本质是主动,不是被动。教育,永远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决定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登台讲课;老师充当帮手,互动点评。考虑到古诗难度大,仅凭单个学生的一己之力不易完成,我们制定了“互助式古诗学习公约”,开展“古诗我来讲”活动。

1.以四人小组为学习单位,人人参与,“集体备课”,“教案”以作业形式上交。

2.上课时抽签上台讲课;被抽到的小组,可委派单个或部分同学代表上台讲课,也可全员上台。

3.如果希望讲得更出色,可提前申请伙伴合作,与其他组组成共同体;也可现场邀约伙伴相助;还可申请外援救场。

4.实行加分制,讲得好、有独到见解、有争鸣、引发听众共鸣、ppt做得精美、配乐恰到好处、助力他人、推动课堂进展、活跃课堂积极向上的气氛、即时生成好创意等,均可加分,组员累计满10分,免全组当天作业。

5.任课老师拥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帮学生排忧解难;也是学生,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

6.古诗学习需要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作探究,要提前一周“备课”。

这个充满新奇与挑战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分任务,做整合,忙得不亦乐乎。在此过程中,他们习得了文化知识,提升了新媒介素养,懂得了配乐之趣。更可贵的是,这种学习方式,融合了集体多元思维,陶冶了性情,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学生再也不怕学古诗,甚至爱上学古诗了。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小伙伴中的古诗“大咖”们,尊称这样的同学为“老师”。有一个姓白的课代表,博古通今,舌战群侪,其他同学都戏称他“白老”。

(二)“共促互育式课本剧我来演”

我们认为,语文课要“五有”:有料、有智、有爱、有美、有趣。有剧本感的课文,老师不教,而是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老师以评代讲。学生很卖力,对剧本商定、修改多次,多次彩排,效果很明显。

这里举两例——

第一例是改编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狼》。学生做ppt,创作微剧本。班级的小铁桶成了屠户的“担子”;手里拿张写有“积薪”的纸片,这孩子就代表柴草堆;废弃的饮料瓶,被拿来当猪肉;人狼相持阶段,狼有独白——看这阵势,我心生一计,名曰调虎离山之计,我先假装睡觉,掩护我的同伴走到积薪之后,与我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为了表演狼“身已半入”,演员钻到凳子底下,“屠户”“砍”一刀,他就“啊”一声。剧场效应特别好。

最有意思的是,我把导演任务分给了四个课代表,其中一组恰好两个男生适合演狼这个角色,他们其中一个同意出演,另一个拒演。情急之下,课代表花5块钱来给他当“片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终他被5块钱征服,同意扮演“狼”。课代表也很机灵,先付两块钱定金,约定演成之后再付3块钱尾款。

我得知此事时,课代表定金已付。演员很入戏,也很出彩,狼“犬坐”,狼被杀倒地,他都演得生动传神,被课题组同人赞为“死得最认真的狼”。我想,那一刻,他真正爱的是表演,而不是钱。

我悄悄跟他商量:“娃,咱演得这么好,也算过了一把戏瘾,尾款就别让课代表付了,中不中?”

“中!”他爽快地答应了。毕竟出神入化地演戏也是极大的精神享受。

已付的定金我也没再追要,一是课代表愿意出钱请演员,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拿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我就不去破坏他的兴致了。

我补给了课代表两块钱,跟他交流如何做到不出钱也能请到演员: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团队的肯定,那么就以小组的名义,给这位演员颁发聘书;演出成功以后,老师在班级群发电子喜报,加5分。

我又跟那名同学说:“你演得好,堪称影帝。不过呢,积极参与本组的表演是分内之事,你下次主动请缨,不要课代表的钱,只为塑造角色,享受创作的乐趣,可好?”

他开心地说:“好,好!”

孩子是需要引导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步步惊喜。

当晚,收到孩子爸爸的微信:

杨老师,您好!孩子的性格有点内向,以后这样的活动请多让他参加。孩子能有今天的表现,和您的教导培养、同学们的信任是分不开的,非常感谢!

他让孩子把两块钱还给我。我收下了,又当作“奖金”发给了孩子。我希望他体验到两块钱背后的成就感。至此,孩子对课本剧表演又多了一份盼望,与合作伙伴越来越融洽,对班级越来越热爱。

第二例课本剧,是孩子们演绎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次全班分为两支表演队伍。两个“皇帝”都做了积极准备,实际表演过程中,一个有点羞涩,没有放开;另一个则“为艺术而献身”,一上场,他就严肃地说:“大家听好了!一会儿演到皇帝穿新装,我要脱衣服的,脱到只穿秋衣秋裤,谁都不许笑啊!”

当他脱下外套,只剩一身肉色秋衣秋裤,在富丽堂皇的华盖之下,装腔作势地游行时,实在是惟妙惟肖!赢得了全场的笑声和掌声。事后,另一个“皇帝”反思说:“组里说我表演没放开,他们没有怪我的意思,是提醒我,越放得开越能演好。下次我就知道怎么表演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没有说一句话,但小伙伴已经教育了他。这就是共促互育式学习的魅力所在。

“皇帝”游行的场景,一时成了全班的热门话题。后来,我们写了一篇想象作文《二十年后再相會》,一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灯光在我们落座以后暗了下来。几个孩子披着披风,举着华盖,演起了《皇帝的新装》。当“皇帝”身着肉色秋衣秋裤出现,我忽然发现,他们是在演我们!没想到时隔二十年,我们还能再见自己的青春!那一刻,我和同学们眼里都泛起了泪花。

我读到这段文字,眼里也泛起了泪花。孩子是多么盼望在学习中看到自己和伙伴,而不仅仅是书本和黑板。

二、以共读佳作打造精神世界和班级文化

“双减”加上延时服务,初一学生的作业在学校就基本完成,回到家吃完饭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孩子们可以干些啥?读书!我们开展了“微信朗读”活动,即孩子通过家长的微信给老师传送自己读书的音频或视频。我们依然采取加分制,读10行加1分;加够200分,可以得到我的签名赠书。孩子们读书热情高,读书内容也丰富,课内课外,时文选粹,经典名著,自创作品,不一而足。那么,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怎样持续下去,直至形成习惯呢?几名课代表说:“这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建立合作机制。我们几个课代表互助合作,把同学们读书的情景制作成视频,每月两期,记录下美好的读书时光,积少成多,最终形成我们的班级文化。就像央视录制《朗读者》那样,周五这天请允许我们带手机来学校,上课时间我们会关机,自习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同学们读书,读书的场所不局限于教室,还可以是操场、小花园、楼梯口等校园的每一处景点、每一个角落。《朗读者》录制由学生自己来做,老师负责把关审核。”

遵守共同规则,发挥群体动力,达到人际心理的沟通相容,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与好奇心,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尊重感,笃信互学共进的深厚情谊,积极、持续、努力地参与共同学习,我们的“朗读者”已经有模有样地做起来了。这是学生自主创造出来的合作共赢学习模式,也让我们的班级书香充盈,有了美丽的灵魂。

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精神世界和班级文化,为语文教育增添温暖的底色,这就是我们的新追求。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语文教育中成长共同体构建的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JCJYC2101zy046)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古诗代表读书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月圆代表什么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劳劳亭
看望委员、代表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