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持“隔空”的温度

2022-05-25沈丽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爸爸妈妈疫情家长

沈丽新

疫情袭来,很多学校用线上教学替代了传统教学。如此一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同伴之间的互动,都因为各自居家而变得不可触摸、不太真切。对于迫切期待把“神兽”们交付给学校的家长而言,如何处理好孩子居家“上课”也是极大的考验。

此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和家长之间,给亲子关系一点缓冲、调和及有效的帮助,让学生网课期间的居家学习生活更有温度。

一、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情感连接

苏州这个春季两次都是在开学报名当天清早发出“暂缓开学”的紧急通知,从原定开学的2月14日至今,两个多月了。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网课教学,一方面要做防疫期间的各种信息的跟踪、统计与汇报,这两项工作都需要家长的支持。教师要理解疫情期间一边工作、一边监督孩子上网课的家长的不易,要多体谅他们的辛苦,多感谢他们的配合。

尽量减少发家校通知的次数。网课期间,除了防疫数据统计,还有各种例行的德育活动安排。我每天都会及时梳理学校各条线的工作要求,再逐一汇总,然后再加上学科学习指导,最后整理成文(常常几百字)发送,争取每天只发一次家校通知——要考虑到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会发家校联系的通知,考虑到有的家庭有两个学生娃。如果一个教师一天发几次通知,那会让家长非常凌乱。

尽量更细致地核查家校通知。每天的家校通知,我都会仔细检查,注意有些学校通知要适当缩写,看看是否有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是否有排版方面的不工整。在发送给家长之前,我会仔细修改或者加上各种备注,注意每个段落之间空一行,便于家长手机阅读。这样家长看到即明白,不用再到处询问。

尽量向家长传递更多的温情。看到有别的学校的家长投诉“提醒某校教师对家长说话时候不要太盛气凌人”,可能教师也不是真的“盛气凌人”,只是沟通的双方都因为疫情的压力变得焦虑和敏感。我会经常在每天的家校通知后面加上一些关心与问候:

“大家千万保重,照顾好自己和家里的老人、孩子。”

“愿大家都平安!”

“假期来临,大家好好休息,保持身心健康!”

“祝大家安好!”

尽量更多表达期待开学的意愿。大多数家长都是普通的上班族,都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回到学校,减轻他们的压力。疫情期间教师没有如往常一样到校上班,如果措辞不严谨,让家长有了“教师乐得线上教学”的错觉,则会引起很大误会,也会导致家校沟通的障碍产生。我会经常在家校联系时表达我的心愿:

“愿明天顺利开学!”

“一起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希望我们可以尽早返回校园!”

“愿和孩子们早日在校园里拥抱!”

“非常想念孩子们!”

二、引导孩子关注真实的世界

疫情之下,孩子们接触的人基本上只有家人。大多数家长下班回家可能还要做家务或者陪伴更年幼的二宝,当然还有督促、检查孩子的线上学习情况,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再跟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话题。

本该承担“传道”任务的教师,因为失去了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机会,很多教育的契机很难随机产生。如果不刻意为之,我们可能就只能停留在学科教学,而育人并没有真正发生。为此,我试图借助一些公共人物、公共事件或者节假日,带学生去接触真实的世界,让他们去感受、去了解、去思考。

知道羽生结弦。“就在几天前,有一位日本选手羽生结弦没有在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决赛中获得奥运冠军。但是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你可以请爸爸妈妈陪你在网络上搜索关于这个运动员的信息,然后把你的理解跟大家分享。”我希望三年级的孩子能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在跟爸爸妈妈的交流中,去理解“理想”、理解“挑战”。

知道战争与和平。在这个春天,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我的学生们身在美好的和平国度里,要他们珍惜和平岁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让儿童远离战争。我请孩子们听两首歌曲——乌克兰9岁小女孩唱的《I draw my life》和英国10岁小男孩唱的《Tell me why》,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做什么世界才能和平?”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能够在教室里写作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疫情期间能够在网络上继续听课,仍然能够吃得好、睡得好,要感谢多少人的付出。

知道“被拐儿童”这个词。我给孩子们看了一个报道:“公安部自3月1日起至12月31日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全面梳理排查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线索,重点排查疑似被拐人员。”从而引领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公安部要开展这样的一个专项行动?”并讓他们在另外一个报道里找寻答案:“2021年1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开展‘团圆行动’。截至2021年年底,侦破拐卖儿童积案290余起,抓获拐卖儿童犯罪嫌疑人690余人,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10932名。”用触目惊心的数据提醒孩子们对自身安全更警惕,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轻信陌生人的话,独自在家的时候不轻易给陌生人开门。只有知道了“被拐儿童”这个词语的存在,孩子们才会真正警惕。

知道个人的真实感受没有对与错。作为教师,应该呈现更多不同风格的文化给孩子们看,让他们感受文化的多元。我在线上班会课的时候轮流呈现了三段视频:孩子们喜欢的陈奕迅歌曲《孤勇者》、演员朱一龙(并未出境)的朗诵《春分,且待春和款款行》和澳大利亚7岁女孩Molly Wright的TED的演讲《如何让每个孩子在五岁前茁壮成长》。请孩子们思考并交流:三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你最喜欢哪一种?你更愿意自己成为具备哪种风格文化的人?我希望他们感受并知道:文化没有最好,自己的感受很重要。

三、向家长提供更多可能和建议

线上教学的初衷与好意,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但不是所有的方式都适合每一个家庭。在线上教学期间,我尽量用最友好的态度,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只是在向孩子提供学习方式的更多可能,而非强制。

允许弹性选择线上教学。我们每天按课表进行线上直播教学。但是每个家庭对孩子用网络的条件与认知都不一样。有的家庭父母中有一人在家,可以监控孩子除了线上学习不再上网。但有的家庭孩子独自在家或者祖父母一辈对孩子的监管能力有限,父母不放心在白天给孩子开放网络。我一开始就声明:“如果爸爸妈妈都上班,家里的孩子没法独立上网课,可以在爸爸妈妈下班后回看课程。”同时,建议不实时参加直播课程的孩子也按照课程表的安排同步学习,比如:在英语时间段,就自己拿出英语书和作业本,进行一定程度的抄写、默写和朗读;在数学时间段,就做爸爸妈妈准备的数学练习册之类。

每天及时发布学习任务。每节课的课后,我都会整理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要掌握哪几个单词、哪一段课文,及时发送给各位家长,便于大家督促孩子学习。开始学习每单元之前,我都提前整理好本单元的默写讲义和其他资料,一并发送给家长。如果是拓展的儿歌,我会一首一首录好音,发在共享的“班级文件”里,便于学生自己巩固。

落实学生自己默写单词的指导。教师可以这样布置作业:“默写单词,并请家长检查到全对为止。”但这无益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的确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这学期的默写讲义,我特意把中文排版在左边,右边是英文。孩子们可以自己把讲义对折,或者把中文遮住,直接在自己本子上默写,免去家长们还要给孩子听写单词的辛苦。我一点点去指导:先看熟《默写讲义》上的词语,觉得没有把握的先巩固几遍,然后再开始默写;默写完成后一定要自己校对,要用铅笔给自己的默写打钩或者打叉;最后有错的每个订正4遍。这样,即便家长要加班或者有事比较晚回家,孩子也失去了“没有人给我报听写”或者“爸爸妈妈太晚回家没有帮我校对”的借口——他们在学着一点一点为自己的学业负责。

及时地友情提醒。有的孩子很善于对付爸爸妈妈,总是对家长说“我默写不出来”“我愿意多抄写几遍”。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已经尽力了,态度也挺好的,就默认孩子的这种做法。我会及时地表达各种“友情提醒”:“抄写不是目的。抄写再多也是孩子在偷懒,以后只会越来越跟不上。只有花心思去默写正确,才是真正在动脑,才能跟得上以后词汇量越来越多的高年级和中学。”

更细致地提供学习支持。有些家长是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很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辅导、去督促孩子学习,但是有时候又因为对孩子的学科知识的进度不了解,不免对孩子用力过猛、要求过高,导致亲子冲突。因此,我会在每天的家校通知里更细致地去发布学科知识的进度安排或者学习建议,便于学生线下复习巩固,同时也便于家长知道教师的进度安排,对孩子进行辅导监督。

总之,疫情下的网课期间,孩子们学习状态的好与坏、家长对孩子学业的焦虑程度,跟教师在课堂内外传递出来的专业性、严谨程度与人文关怀都息息相关。开展中小学生的线上教学虽非大家所愿,但是当下却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師一方面要积极响应上级部署,认真开展线上教学;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家长与学生更多理解、更多帮助,共盼春暖花开。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爸爸妈妈疫情家长
战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家长错了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家长请吃药Ⅱ
爸爸妈妈,我能行